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丁節

鎖定
開丁節是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漁二村的一個傳統民間節日。 [1]  開丁節起源於廣東汕尾,元末明初時,不斷有海陸豐的漁民遷徙至漁二村,並將開丁節的習俗一併帶過來。2005年,深圳市政府將開丁節設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漁二村會舉行開丁祭祖酬神儀式和開丁茶鬥吃飲宴兩個環節。 [2] 
中文名
開丁節
節日時間
正月十三
流行地區
深圳市南山區
節日起源
舊俗
節日活動
開丁祭祖,茶鬥吃飲宴
節日意義
祝賀添丁

開丁節基本信息

項目類別:民俗
所屬區域:深圳市南山區
入選名錄: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
申報單位: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漁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申 報 人:吳宜巧
傳 承 人:唐達紀(第一代) 唐量嚇(第二代) 唐隴(第三代) 徐業竹(第四代)

開丁節項目簡介

開丁節 開丁節 [1]
開丁節是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漁二村的一個傳統民間節令。漁二村居民均是祖籍廣東海豐的移民。過開丁節則是源於潮汕海陸豐的舊俗。當時,生男孩要慶週歲,凡生男孩的家庭,要於次年正月元宵節前後在神座前焚香點燭,並點上燈籠,然後掛在禮堂或家門口,祈求多生男孩,俗稱掛燈、上燈,還要邀請同宗長輩家長,親朋好友到家中吃開丁茶(當地又稱菜茶),以祝賀添丁。
後來,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三過開丁節,吃開丁茶的習俗。漁二村的先輩一百多年前移民至蛇口以後,早年生活艱難,人生地不熟,更期盼家中人丁興旺,同時,過開丁節也成了人在他鄉相聚祝福,增強團結的好辦法。因此,這一習俗便沿襲至今。隨着時代的發展,開丁節的內涵也不斷更新,過去是生男孩掛燈,後來生女孩也掛燈,現在則成了全村居民的共同節日,家家掛紅燈。
現在,每逢農曆正月十三,漁二村都要紮起彩色門樓,敲鑼打鼓,鞭炮齊鳴,舞獅表演,搭台演戲,歡歡喜喜地過開丁節。每家都做開丁茶,迎接親朋好友,還歡迎陌生人到訪。這是一種將飲食和飲茶結合,把蔬菜、肉食、糧食和茶水、湯類融合在一起的菜茶,吃來別有風味。這一天,村民走街串户,互相祝福,想祝福哪一家,就到哪能一家去吃開丁茶。開丁茶一直要吃到次日凌晨。
開丁節歷史悠久,通過傳承下來的一些過節形態,可以研究農業社會人們的生存狀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過去,重視添丁,就是重視生命,這對我們現在強調以人為本和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思考,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體現了這項民俗活動的歷史價值。
製作開丁茶,是南粵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過開丁節,加強親友鄰里間的溝通與團結,廣納外來人員融入社區,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開丁節歷史淵源

據蛇口漁二村柳城(1935年出生)、唐隴(1939年出生)口述,他們的爺爺柳捷世(1875年出生)、唐在紀(1860年出生)講,蛇口漁二村居民均是祖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紅草、梅隴、聯安等鎮的移民,過開丁節則是源於潮汕、海陸豐的舊俗。
男嬰出生要慶週歲,且第一胎男孩的慶週歲要隆重。在農村,慶週歲不是在滿週歲時進行,而是在元宵節。禮俗繁多,除拜祖先神明外,有做“丁桌”(吃添丁喜酒)的,還有演丁戲的。凡生男孩者,得於次年正月元宵節前後在神座前焚香點燭,並點上燈籠,持回掛於祠堂或家門口,祈求多生男孩,俗稱掛燈、上燈,並邀請同宗長輩家長、親朋友好到家中吃開丁茶(當地又稱菜茶),以祝添丁。後來,逐步形成祖祖輩輩在每年正月十三過開丁節,吃開丁茶的習俗。
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開丁節的形式與內容也有所變化,過去是生男孩掛燈,後來生女孩也掛燈,現在則成了全村居民的共同節日,家家掛紅燈,請吃開丁茶。
近年來,蛇口街道辦事處和漁二村給這傳統的民俗活動注入新的內涵,即依託開丁節推進計劃生育工作與建設和諧社區工作,取得很好成果,為此,2006年,蛇口街道辦事處還榮獲“首批全國和諧社區示範街道”稱號。

開丁節地理環境

南山區蛇口漁二村位於深圳市南山半島最南端,東臨深圳灣,西望大南山,北部是南山中心城區,南邊與香港隔海相望。面積0.5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人。100年前,這裏是野草橫生的荒地,但由於是珠江的入海口,鹹淡水交界,盛產淺海魚類,引得汕尾市海豐縣紅草、梅隴、聯安等地的漁民前來捕魚。先是季節性的捕撈,清明一過到蛇口,臨近春節回海豐。
1949年,蛇口解放,漁民登岸,搭建草棚,接來家眷,形成村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漁二村生產力不斷髮展,生產方式由單純的捕魚轉為海上運輸、創辦工廠、投資企業,人口與村舍也不斷增加。1992年,推行農村城市化,漁二村村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併成立了蛇口漁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