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閉(拼音:b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門,中間是門閂,本義表示關門。關上門就不通行了,引申為堵塞不通,再引申為停止等義。 [3]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UFTE [1] 
倉    頡
LSDH [1] 
鄭    碼
TLDM [1] 
筆    順
點、豎、橫折鈎、橫、豎鈎、撇(編號:425123)
字    級
一級(編號:0527) [6] 
平水韻
去聲八霽、入聲九屑 [2] 
注音字母
ㄅㄧˋ
筆畫數
6(部首3,部首外3)
統一碼
95ED [1] 
國標碼
B1D5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四角碼
3724₁
異體字
閇、𨳯、𨳰、𨳲、𨵰、𨳓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會意字。“閉”在西周金文中寫作圖1,上部是“門”字,像兩扇的門;下部的“十”是門閂一類的東西,會門户緊關,插上門閂之意。“閉”字發展到秦代的小篆階段,門內從“十”演變為“才”(圖3)。篆文文字化後,為後世的漢字定了型。所以在秦代以後的文字裏,隸(圖5)、楷、行、草以至簡化漢字的“閉”,都是“門”內從“才”,至今不變。 [4] 
“閉”字的本義是關門,引申也指關閉、合攏。“閉關自守、閉目塞聽”這兩個成語中的閉字,都是當關閉或者合攏講。
門關起來就意味着不通,所以,閉也含有閉塞、阻塞不通的意思。《易經》中有:“天地閉,賢人隱。”是説天地閉塞,賢德之人就會隱去不出。這裏的閉,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門關起來就藴含着躲藏、隱蔽的意義,所以,閉字的本義引申,它也有隱藏的意思。《莊子·繕性》裏這樣説道:“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意思是説,要想修養、改變自己的性情,必須隱藏自己要説的話和知道的事。這裏的閉,就是當隱藏講。成語“閉月羞花”,是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麗,能夠使月兒隱藏起來,不敢露臉,使花兒感到相比之下自己害羞。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合攏;關
close;
shut
《左傳·成公十七年》:“閉門而索客。”
唐·韓愈《同竇韋尋劉尊師不遇》詩:“院閉青霞入,松高老鶴尋。”
沙汀《丁跛公》:“直到老頭兒的眼睛閉了,他就接替了父親的職務。”
閉門;閉眼;封閉;閉關自守
堵塞不通
stop;
obstruct;
prohibit
《易·坤卦》:“天地閉,賢人隱。”
閉塞;閉氣
防守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臣閉其外也已遠矣,而守其內已固矣。”

停止;結束
stop;
end
素問·至真要大論》:“腹脹溏泄,瘕水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長亭》:“喪既閉,石始杖而能起,相與營謀齋葬。”
閉會;閉市;閉歇;閉經
遮蔽
唐·韓愈《重雲一首李觀疾贈之》詩:“重雲閉白日,炎燠成寒涼。”
説岳全傳》第七八回:“霎時間烏雲閉日,黑霧迷天。”
收藏;隱藏;埋藏
《管子·禁藏》:“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閉,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
《莊子·繕性》:“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三國演義》第六五回:“吾聞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閉其美。”
名詞
門閂的孔。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修鍵閉,慎管鑰。”

古時稱立秋、立冬為“閉”,意即開始閉藏的氣節
《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 杜預注:“閉,立秋、立冬。”
南朝梁·陸倕《新刻漏銘》:“時乖啓閉,箭異錙銖。”

古時建除家定日的吉凶,把閉當作“醜”的代號
《淮南子·天文訓》:“子為開,主太歲;醜為閉,主太陰。”
通“柲"。護弓器
《詩經·秦風·小戎》:“交賬二弓,竹閉緄縢。”陸德明釋文引鄭玄注《周禮》雲:“弓檠曰柲,弛則縛於弓裏,備頓傷也,以竹為之。”
(Bì)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門部】博計切(bì)
闔門也。從門;才,所以歫門也。 [9] 

説文解字注

“闔門也”注:闔下曰:“閉也。”與此為轉注。又閟下曰:“閉門也。”按《左傳》“高其閈閣”,疑閈乃閉字之誤。
“從門。 才,所以歫門也”注:從門而又象撐歫門之形,非才字也。博計切,十五部。玉裁按:才不成字,雲:“所以歫門”,依許全書之例,當雲:“才象所以歫門之形”乃合,而無象形之雲,則當是合二字會意。攷王逸少書《黃庭經》三用“𨳰”字。即今閉也。而中從午,蓋許書本作從門午,午所以歫門。舂字下曰:“午,杵省也。”然則此午亦是杵省。歫門用直木如杵然,轉寫失真,乃昧其本始矣。 [10] 

廣韻

博計切,去霽幫 ‖ 閉聲至1部(bì)
閉,掩閉。《説文》曰:“闔門也。”博計切。五。
方結切,入屑幫 ‖ 閉聲質1部(bì)
閉,闔也。塞也。俗作𨳲。又博計切。 [12] 

康熙字典

【戌集上】【門部】 閉;部外筆畫:3
《唐韻》博計切。《集韻》《韻會》必計切。《正韻》必弊切,並音嬖。《説文》:闔門也。從門才,才所以歫門也。會意,亦像形。俗從下,非。《禮·月令》:修鍵閉。註:鍵,牡。閉,牝也。疏:何氏曰:鍵是門扇,後樹兩木,穿上端為孔,閉者將扃關門,以內孔中。《左傳·桓五年》:閉蟄而烝。註:建亥之月,昆蟲閉户。《釋文》:必計反。
又《左傳·桓五年》: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註:閉立秋立冬。
又《廣韻》:掩也。《書·大誥》:予不敢閉於天降威用。傳:言我不敢閉絕天所下威用而不行。《史記·樂書》:禮者,所以閉淫也。
又《淮南子·道應訓》:劉氏奪之,若轉閉錘。註:閉錘,格也。
又《博雅》:閉閉,盛也。
又《玉篇》:塞也。《易·坤卦》:天地閉。疏:謂二氣不相交通,天地否閉。
又藏也。《淮南子·天文訓》:萬物閉藏。
又《詩·秦風》:竹閉緄縢。傳:閉,紲也。《正字通》:弓檠也。
又服式也。《釋名》:反閉襦之小者也,卻向著之,領反於背後,閉其襟也。
又《廣韻》方結切。《集韻》《韻會》必結切。《正韻》必列切,並音𪔀。義同。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5ED;下:U+9589) 字形對比(上:U+95ED;下:U+9589) [1]

書寫提示

閉字書寫筆順 閉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門”,𠃌(橫折鈎)從點筆右側起筆。
【寫法】“門”從左、上、右包圍“才”,底部“才”高。“門”,第三筆𠃌(橫折鈎)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才”居中,橫在橫中線上側;亅(豎鈎)在豎中線右側;撇從橫、豎鈎的交點起筆。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博計切
piɛi
入聲
十六屑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方結切
piɛt
集韻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必計切
pɛi
入聲
十六屑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必結切
pɛt
禮部韻略

去聲





必計切


入聲





必結切

增韻

去聲





必計切


入聲





必結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p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邦謎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全清
必弊切
pie

入聲
五屑


全清
必列切
piet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威偉畏






(參考資料:漢典 [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ed
先秦
王力系統
p
ie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ie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e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idh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iei
隋唐
王力系統

p
iei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iɛi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iɛi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iei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
iei
(參考資料:漢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i
51
去聲

pin
51
去聲
口語讀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e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ɿ
53
去聲
文讀
pe
53
去聲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i
55
去聲
文讀
pəi
55
去聲
白讀
晉語
太原
p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pi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pei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pe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p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p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p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ɐ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pɐi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i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i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ie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i
22
陰去
文讀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5]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八霽  .搜韻[引用日期2018-11-30]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43
  • 4.    陳政著. 字源談趣 第2集[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1.10:323
  • 5.    “閉”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30]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2-0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71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35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73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4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320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73,495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0
  • 15.    丁義誠,張國慶,富金壁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677-67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