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門閥士族

鎖定
門閥士族,指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於魏晉之際,鼎盛於東晉,從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特權,把持政權,世代為官,嚴格等級,標榜門第,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政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特徵。
中文名
門閥士族
釋    義
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
萌生時期
兩漢
發現時期
魏晉
衰弱時期
南北朝
短暫興起
隋唐時期

門閥士族釋義

中國東漢後期至隋唐前期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 [1] 

門閥士族興起

東漢時期,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出仕。被舉、被闢的人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門生、故吏為了利祿,甚至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大官僚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東漢後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領袖。所謂門閥大族,就是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上具有這些特徵的家族。東漢時期選士首先看族姓閥閲,所以門閥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徵辟中照例得到優先。門閥大族是大地主中長期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階層。當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們聯結、周旋。門閥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勢力更具有壟斷性,實際上統治了這些州郡。

門閥士族發展

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與這個階層結合在一起。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説來不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發布“唯才是舉”令,選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不但沒有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曹操死後,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前,採納了陳羣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裏,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

門閥士族興盛

西晉時雖仍襲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評定者家世的封爵與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選擇人才的作用,以致於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晉規定高官顯爵者各按官品高下佔有田地,並在全國範圍內以法令形式承認私家依附農民。雖然法令規定免除國家租税、徭役的户數,但在佔有大量田地情況下,高官顯爵者必然擁有更多超過法令規定的從事勞動的依附人口。在佔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礎上,後漢曹魏以後世代高官而且世襲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擁有特殊優越地位,形成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巔峯

西晉亡後,在門閥士族的擁戴下,東晉王朝得以建立,但統治階級內部,存在着北人士族與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層與下層、皇室司馬氏與僑姓大族之間、中央與地方(揚州荊州)等錯綜複雜的矛盾。終東晉一朝,門閥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馬氏統治,自立為帝,後失敗被殺。

門閥士族持續

南朝宋武帝劉裕從東晉門閥專政、皇權弱小、方鎮割據的積弊中汲取教訓,努力加強皇權,因而南朝世家大族雖然在社會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未變,不僅擁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佔水,實行莊園經濟,佔有廣大田莊山澤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實際軍政實權大為削弱,政治權力主要已不在他們手中。南朝士庶之別非常嚴格,士族通過仕宦途徑和婚姻關係來維護門閥制度,形成封閉性集團。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認為“清顯”的職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階層之分,兩者之間一般也不通婚,低級士族擔任的某些官職,高級士族不屑擔任。侯景之亂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擊。 承聖三年 (554),西魏軍攻佔江陵,俘衣冠士族數萬口北上。這是對南方門閥士族的一次沉重打擊。在陳朝,無論僑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僅政治上早已無所作為,社會聲望和經濟地位也都一落千丈,但是門閥勢力仍佔有重要地位,成為中央政府的掣肘。其後各朝各代都通過各種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打擊那些氏族門閥,如建立國學館、編寫氏族志時把各大姓地位都降下一等 [3] 科舉制等等。其中以科舉最為重要。
隋唐以“崔”、“盧”、“鄭”、“李”、“王”五姓七望為代表的士族集團,依然保留了頑強的生命力。雖然唐朝初年的科舉制讓舊門閥士族一度陷入迷茫,但舊士族依靠家學和物質基礎,很快形成了科舉制度下的新常態。據統計,唐朝錄取的進士有80%都出自士族家庭(見“唐代科舉錄取情況”圖) [2]  。此外,唐朝宰相也大多出自士族集團,如京兆韋氏河東裴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京兆杜氏等,皆產生了7—17名宰相不等。但科舉也多少為寒門子弟提供了一些上升的機會。
唐代科舉錄取情況 唐代科舉錄取情況

門閥士族衰亡與終結

晚唐的黃巢起義(875年—884年)給唐王朝帶來沉重的打擊,所謂“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韋莊秦婦吟》),社會秩序全面崩壞。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六月,在出身寒素且無科名李振的策劃下,朱全忠(即黃巢起義降將朱温)將包括被他稱為“衣冠宿望難制者”的裴樞在內的三十餘名朝官斬殺於白馬驛,投屍黃河。糾結着流品、科名的尖鋭矛盾在這場快意的殺戮中得到圓滿解決。清流混入黃河成為濁流,而士族時代也隨着這股濁流東流入海,不復回頭。
參考資料
  • 1.    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  .新浪.2014-12-25[引用日期2015-02-04]
  • 2.    王偉.進退之際:唐代士族與科舉取士制之關係及其影響:北方論叢,2010
  • 3.    《新唐書.卷九十五》:“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閲,後雖衰,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貲,故人謂之賣昏。由是詔士廉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偽,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而崔幹仍居第一。帝曰:"我於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地以取貲,不肖子偃然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為貴之?齊據河北,梁、陳在江南,雖有人物,偏方下國,無可貴者,故以崔、盧、王、謝為重。今謀士勞臣以忠孝學藝從我定天下者,何容納貨舊門,向聲背實,買昏為榮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此謂之門户。今皆反是,豈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為等級高下。"遂以崔幹為第三姓,班其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