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門樓衚衕

鎖定
門樓衚衕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條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東直門南小街,西止橫街。全長348米,寬6米,瀝青路面。 門樓衚衕,明朝屬南居賢坊,稱門樓衚衕。清朝屬正白旗,沿稱。“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與辛寺衚衕合稱喜報衚衕,後恢復原名。現衚衕內多為居民住宅。當鋪遺址和蕭乾寓座落其間。 [1] 
中文名
門樓衚衕
別    名
喜報衚衕
建    築
當鋪遺址,蕭乾寓所
創建時間
明朝
348米
寬6米
管轄部門
北京市東城區
郵政編碼
100007

門樓衚衕歷史沿革

門樓衚衕屬東城區北新橋地區,是東直門南小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三條衚衕,自東向西溝通東直門南小街與東四十一條北側的橫街,全長348米,寬6米,瀝青路面
明代,即稱“門樓衚衕”;“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與“辛寺衚衕”合稱“喜報衚衕”,後恢復原稱。

門樓衚衕榮譽

2022年3月,入選《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衚衕類 第一批)》。 [3] 

門樓衚衕人文景觀

門樓衚衕當鋪遺址

衚衕東段北側有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當鋪遺址。此處當鋪遺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城堡式建築,整磚砌成的南院牆高約5米、厚0.6米,面闊43米,碩大的牆體上開有兩個街門,分別是門樓衚衕3號、5號。街門窄小,在石質門框上裝有外包鐵皮的木質門扉,門內還有一道可推拉的鐵柵欄,西邊的街門(5號)甚至建成碉堡形式,上有瞭望台,瞭望台的掩體上有6個瞭望孔,分別朝向東、西、南三個方向;門楣上嵌一石匾,刻有“泰和別館”、“民國六年建”等字。據説,當年此宅的主人姓李,附近居民稱其為“炮台李”。所謂“炮台”,即指5號街門上方的那座瞭望台。

門樓衚衕蕭乾寓所

門樓衚衕49號,舊時的門牌是18號,在衚衕西段北側,是一座比較標準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院內房屋均為整磚到頂的起脊瓦房,在院子的東南角建朝南的屋宇式街門(俗稱“大門道”)。著名學者蕭乾1971年搬入此院緊靠“大門道”的一間南房,後因蕭乾住房緊張,房管所將“大門道”封堵為一間南房分配給蕭乾居住,在“大門道”與東廂房之間的院牆上另闢一個朝東的隨牆門(俗稱“小門樓”),門樓衚衕49號的街門在衚衕北側的一個小夾道內。蕭乾在這個院子裏住了八個年頭。
蕭乾(1910——1999),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原名蕭炳乾,蒙古族,北京人。
蕭乾自幼失去雙親,是一個苦命的人,小時候送過牛奶,織過地毯,在北新書局當過學徒,他的學習生涯一直走的是半工半讀之路。16歲時,他因在北京崇實中學(今北京第二十一中學)參加共青團而被捕,不久被學校保釋,化名蕭若萍到廣東汕頭角石中學任國文教員。“若萍”是否含有“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意,不得而知。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