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門巴族

鎖定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方言差別較大,無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門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和墨脱地區,錯那縣的勒布是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區,門巴族和藏族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1964年,門巴族被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統計,中國境內門巴族的人口數為11143人。 [6] 
中文名
門巴族
分    佈
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脱等
語    種
門巴語
文    字
通用藏文
信    仰
苯教和喇嘛教

目錄

  1. 1 族稱
  2. 2 歷史
  3. 3 政治
  4. 4 經濟
  5. 農業
  6. 牧業
  1. 手工業
  2. 5 人口
  3. 6 文化
  4. 信仰
  5. 飲食
  6. 服飾
  7. 建築
  1. 出行
  2. 文學
  3. 教育
  4. 7 藝術
  5. 音樂
  6. 舞蹈
  7. 戲劇
  1. 8 習俗
  2. 節日
  3. 婚姻
  4. 葬禮
  5. 9 名人

門巴族族稱

“門巴”意思是“生活在門隅的人”。
“門巴”既是自稱,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呼。
由於居住地域的差異以及歷史上的民族遷徙,各地門巴族還有一些其它稱呼,如自稱“主巴”、“勒波”等 [1] 

門巴族歷史

根據神話傳説、藏文文獻記載和考古材料可知,門巴族族源是門隅的土著羣體與來自於西藏高原北部的羣體互相融合而來的。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大約在吐蕃王朝統一西藏諸部以前,門巴族已經形成。
公元7世紀,門隅地區歸入吐蕃地方政權治下,門巴族成為吐蕃的屬民。823年立於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記載:“此威德無比雍仲之王威嚴煊赫,是故,南若門巴……等雖可爭勝於疆場,然對聖神贊普之強盛威勢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歡忭而聽命差遣也。”元至正六年(1346)的藏文史籍《紅史》記載,早在松贊干布時代“南自珞與門……等均置於吐蕃統治之下”。成書於1564年的藏文史籍《賢者喜宴》載:“如是……南方之珞與門……等,均被收為屬民。”從這些古藏文史料可以看到,藏族與門巴族以及珞巴族在久遠的古代就有着緊密的聯繫,從吐蕃王朝開始,藏族與門巴族和珞巴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繫不斷得到加強。
13世紀中葉,門隅被納入西藏薩迦地方政權的治理之下,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14世紀至16世紀,西藏噶舉派勢力帕木主巴政權和藏巴汗政權統治西藏,門隅成為噶舉派的領地。這一時期,對門巴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西藏地方政權在門隅委派官員,設驛站、税官、關卡和集市,以及傳播佛教和興建寺院,這一切,對門巴族的部落社會和村社組織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原始村社組織在繼續維持原有性質和職能的同時,又增加了擔負向西藏地方政權和領主繳納貢物、差役和賦税的任務,門巴族人民開始逐漸淪為農奴。
17世紀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取得了西藏地方政權。五世達賴喇嘛為加強對門隅的治理,派他的弟子和密友、出生於門隅梅惹薩頂地方的門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到門隅傳教和執政。洛珠嘉措積極採取措施治理門隅,改寧瑪派寺院達旺寺為格魯派寺院,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使達旺寺成為門隅的第一大寺,成為格魯派在門隅地區的政教中心。1656年,五世達賴喇嘛令西藏地方政府委派兩名“拉涅”(總管),協助梅惹喇嘛管理門隅的行政事務。達旺寺建成後,五世達賴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賦予了達旺寺很多特權,如委派下級官員,徵收賦税,實行“僧差制度”,會同政府官員管理門隅等。為了擴大達旺寺的影響,加強對門隅的政教統治,五世達賴喇嘛於1680年親自給梅惹喇嘛頒封了封文。
18世紀初,西藏地方政府在原管理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對門隅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在門隅建立地方行政機構,清查户口,頒佈封文律令。在行政區劃和建制上,按照不同地域和傳統習慣,參照西藏其它地方實行的行政區劃制度,將門隅地區劃分為32個“措”或“定”(相當於鄉一級行政機構,大的“措”與區一級機構相當)的地方行政組織。在“措”或“定”的基礎上設有四個“宗”,即江噶爾、森格、德讓和達隆宗。“宗”的建制相當於現在的縣一級政權,有的小“宗”相當於區一級政權。為了管理“措”或“定”以及“宗”的行政事務,西藏地方政府在達旺設立了“達旺細哲”(意為“四聯”)的行政管理機構。“細哲”指由四個方面的代表組成的聯合管理委員會,即西藏地方政府委派的拉涅,一僧一俗各代表一方,哲蚌寺洛色林扎倉所派的達旺寺堪布,達旺寺扎倉代表。“達旺細哲”是管理日常行政事務的常設機構。19世紀中葉,西藏地方政府強化“達旺細哲”的管理職能,於1853年,授予錯那宗僧俗宗本參與管轄門隅的權力,組成“達旺住哲”(意為“六聯”)的更高一級的行政管理委員會。在“達旺住哲”的基礎上,加上西藏地方政府拉恰勒空委派的錯那宗“哲珠”(購米官),組成“達旺頓哲”(意為“七聯”)的會議。“達旺頓哲”不是常設機構,通常只解決通商貿易問題,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才召開會議。還有“達旺古哲”的“九聯”會議,它是在“六聯”的基礎上增加達旺附近門尼瑪三部即夏日措、斯如措和拉烏措的頭人,主要解決措與措、村與村之間的糾紛。當遇到最緊急的事關整個門隅地區利害關係的重大事件時,“達旺住哲”會同門隅各部頭人組成“達旺塔措”會議。以上不同層次的常設和非常設機構,發揮着各自的行政管理職能,封建農奴制統治在門隅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18世紀時,封建農奴制在門隅的統治已較為完備。一方面,西藏地方政權加強對門隅的治理,保障了西南邊陲的穩定,鞏固了祖國版圖的完整與統一。另一方面,西藏三大領主——官家、寺院和貴族也加緊了在門隅的巧取豪奪,使曾長期生活在這裏的門巴族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烏拉差役(烏拉差役是指賦税、差役、地租等內容的統稱,“烏拉”一詞是無償勞役的意思,種類繁多,包括各種勞役、捐税、地租等。),加上連年的地震水災和層層壓榨,致使許多人户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他們渴望着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好去處。這時,傳來了東部的白瑪崗是一個“不種青稞有糌粑,不養犛牛有酥油,不修房屋有房住”的佛樂勝境的美麗傳説,給絕望中的門巴人帶來了希望,引來了門巴族千里迢迢的長途遷徙。
門巴族的遷徙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早遷往墨脱的已有10代人,最晚的距今有6代人,他們定居在白瑪崗地區雅魯藏布江沿岸。在墨脱,今天還能看到與他們東遷歷史有關的許多遺蹟,一些村莊也沿用了原籍時的地名和村名,如德爾工、地東等。部分門巴族遷居白瑪崗,形成了門巴族東西分佈的居住格局,給門巴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844年,英印總督派駐印東北邊境代辦詹金斯少校壓服6名門巴族頭人,強行租借門隅的吉惹巴惹地方,迫使門巴族放棄對概裏巴拉山口以南的管轄,引起門巴族羣眾的強烈不滿,埋下了反抗鬥爭的火種。1872年冬,英佔達讓區副專員郭惹亨少校,趁英方與不丹劃界之機,也向當地門巴族頭人提出劃清達旺與英方的邊界,當即遭到門巴族頭人的堅決拒絕,表現出門巴族人民決不妥協的堅定愛國精神。
1913—1914年,英國政府代表享利·麥克馬洪在西姆拉會議上,以訛詐和欺騙手段誘使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邊覺多吉與其進行秘密交易,將門隅、珞瑜和下察隅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英印版圖,這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麥克馬洪線”一出籠就遭到中國政府和西藏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各族人民的堅決反對,中國中央政府始終不承認所謂的“麥克馬洪線”。英殖民主義者侵略的野心仍然不死,他們先是假借考察、探險等名義加緊滲透,或是通過挑撥藏、門之間的民族關係擴大勢力範圍,但均被門、藏等各族人民所識破。1938年,英國派一支遠征隊於4月到達達旺,立即遭到門巴族人民的堅決抵制,迫使英國遠征隊撤退。1944年初,侵略者武裝侵入門隅德讓宗,當即遭到錯那宗政府、“達旺住哲”和門巴族廣大羣眾的激烈反對。
門巴族郵票 門巴族郵票
1947年之後,脱離英國而獨立的印度政府,繼承了英國政府對中國西藏的領土佔領,企圖把英國政府未實現的侵佔計劃加以實現。1947年,控制門隅色拉山以南的印軍,下令不準色拉山以北的門巴族羣眾向西藏地方政府支差納税,立刻遭到該地區羣眾的強烈反對。1951年2月7日,印軍進佔門隅中心達旺。達旺僧俗羣眾自動集會,要求印軍退出達旺,要求錯那宗宗本收回門隅失地。錯那宗政府當即向西藏地方政府報告了印軍的侵佔情況。根據西藏地方政府的指示,錯那宗政府和達旺寺堪布堅持向門巴族百姓徵收賦税,直至1953年才被迫中斷。門巴族人民面對殖民主義擴張勢力和外國侵略者時表現出了凜然正氣和錚錚鐵骨。門巴族人民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保衞祖國西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門巴族人民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實現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性飛躍,獲得了民族新生。1959年7月,墨脱縣人民政府宣佈成立;同年,錯那縣原勒布四措撤銷,成立了勒布區,下設麻瑪鄉、基巴鄉、貢日鄉和勒鄉4個鄉 [2] 

門巴族政治

西藏和平解放前,在門巴族社會中,封建農奴制統治與門巴族原始村社組織同時並存。對於三大領主來説,領主是領地範圍內的生產資料如土地、山林、草場、河流的最高所有者,領地範圍內的門巴族全體民眾是領主的農奴,而對於墨脱地區村社組織的門巴族居民來説,村社範圍內的生產資料由集體佔有,村社內部成員之間沒有等級劃分和階級對抗,民族內部貧富懸殊不大,階級分化不明顯。在門巴族傳統社會中,封建農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組織形式來推行封建農奴制的,封建農奴制與門巴族的原始村社結合形成了一種複合社會形態,這是門巴族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徵。
西藏三大領主為強化對門巴族人民的統治,在門隅逐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統治機構。西藏和平解放前,門巴族地區被劃分為若干個“措”或“定”的行政單位(相當於縣下邊的區)。墨脱劃分為5個措,門隅劃分為32個“措”或“定”,在“措”或“定”的基礎上設有四個“宗”,即江噶爾、森格、德讓和達隆宗。江噶爾宗宗本由錯那宗任命;森格宗宗本由江噶爾宗本兼任;德讓宗和達隆宗宗本由達旺寺扎倉會議任命。
錯那宗本,可以委派門隅部分地區的楚巴(税官)。楚巴直接向宗本負責。楚巴不僅收税,還有行政和司法的職能。楚巴實際上成了宗本的代理人,楚卡(收税處)就是宗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基層政治結構中具有重要地位。
門隅各措(定)沒有措本的設置,各措有一至二名“根保”(有的地方叫提根)。根保要聽命宗本和楚巴的差遣,傳達農奴主的旨意,推派差賦和烏拉,調解民事糾紛和處理村內行政事務。根保3年一任,一般是在上年歲的差巴中輪流擔任。根保之下,設一“格米”,為根保幹一些送信跑腿方面的雜務,由差巴輪流擔任,經常輪換。
西藏地方政府通過各級行政機構,在門巴族地區清查户籍,支派烏拉,徵收賦税,行使司法權力。
門巴族以村落為單位聚居,在一個村落內包含有若干父系家庭。早期的氏族血緣紐帶已經破裂,地緣關係代替了血緣關係成為政治和經濟基礎,門巴族的村社公有制就是在地緣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門巴族村社有明確的地域界限,村社與村社之間通常是以山脊、河流、溪澗為標誌,彼此不可隨意侵越。村社佔據的地域稱“基薩”,意為“公地”,在村社基薩範圍內的土地、草場、山林和荒地歸村社公有,村社內的個體家庭只有使用權和使用繼承權,沒有買賣權。絕嗣者的土地仍歸還村社公有。封建農奴制確立以後,由於整個門隅和墨脱歸屬不同領主所有,原先分配給村社成員的土地、草場等也隨之成為領主的份地,收入不再完全歸村社成員所有,大部分以支付差賦等形式被領主無償佔有。
每一個村社組織都有一個村社長,門隅門巴族稱之為“格瓊”,墨脱門巴族稱之為“學本”。村社長由全體成員民主推舉產生,一般是推舉辦事公道、能説善辯、在羣眾中有威信的人擔任,任期一年。格瓊和學本沒有特權,沒有薪俸,平時同村社成員一樣地參加勞動,一樣地交納差賦勞役,是村社平等的一員。在門巴族地區實施封建農奴制統治以前,村社長替代了氏族頭人而行使地緣公社頭人的職責,主要任務是組織和主持村社的生產、分配,協調村社內部事務,執行習慣法,代表村社對外聯絡與談判等。待到實施封建農奴制統治以後,複合的社會形態,又使村社長增加了負責傳達官家領主等指令,組織交納差賦勞役等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門巴族地區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廣大門巴族農奴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成了國家的主人。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門巴族主要聚居地得到了全面落實。林芝地區墨脱縣是以門巴族為主體的邊境縣,縣的歷屆主要領導都由門巴族擔任。林芝縣排龍鄉是門巴族在林芝縣的集中聚居區,根據該地的實際情況,專門成立了林芝排龍門巴民族鄉。山南地區錯那縣勒布區是最早建立門巴族自治政權的地區,為了加強該地區的管理和扶持力度,撤銷了勒布區的建制,成立了勒布辦事處,仍下設麻瑪等4個門巴民族鄉。從地方到全國的歷屆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中,都有門巴族的代表和委員,直接參加國家和地方管理 [2] 

門巴族經濟

門巴族農業

農業是門巴族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門隅的農業比較發達,以較為精細的鋤耕和犁耕為主,墨脱以刀耕火種為主。門隅腹心及以南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稻米、小米、高粱、玉米、青稞、大豆等。門隅北部的勒布、邦金一帶以生產蕎麥和小麥為主。墨脱地區種植玉米、雞爪谷、水稻和青稞等糧食作物。門巴族地區氣候温和,瓜果蔬菜品種豐富,有蘿蔔、捲心菜、黃瓜、南瓜、冬瓜、辣椒、茄子等幾十個品種。
在門巴族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集體輪作制和夥有共耕制普遍存在。所謂集體輪作制,是指本屬私人佔有的耕地,卻採用集體輪作的方式耕種,多在刀耕火種上採用。互相借地不是幾户人家之間的私人協商,而是全村各户必須遵守的原則和應盡的義務。這種私人佔有土地而集體輪種的耕作制度,是門巴族原始公社時期定期分配耕地的殘餘形式。夥耕制在墨脱門巴族中大量存在。種植玉米時,由三五户人家自願結合,夥有共耕,一道砍伐山林,種子均攤,收穫物均分。除夥耕外,門巴族在農事生產中互相換工十分普遍,互相合作的風氣很濃。直到今天,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和包產到户,但夥耕、換工和互相合作的習慣仍未改變 [2-3] 

門巴族牧業

牧業生產是門隅門巴族的重要經濟活動。門隅北部有許多水草豐茂、草質肥美的天然牧場,為門巴族從事牧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畜牧產品主要有酥油、奶渣等乳類製品和牛肉、牛毛、牛皮等。這些既是門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又是他們用以交換的重要物資。
狩獵在墨脱門巴族傳統的生產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墨脱有着浩瀚的原始森林,棲息着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為門巴族的狩獵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動物資源。門巴族的狩獵活動多在夏、冬兩季,夏季以捕獵香獐為主,冬季以捕獵野牛為主。現在墨脱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統的狩獵活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野牛、羚羊、香獐等動物已禁獵,人們只能捕獵山鼠、野雞等非保護類動物 [3] 

門巴族手工業

門巴族的手工業有竹木器、石器製作、金屬加工以及造紙等門類,其中以竹木器製作最為發達和最具特色。門巴木碗久負盛名 [3] 

門巴族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門巴族總人口數為10561人。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統計,中國境內門巴族的人口數為11143人。 [6] 

門巴族文化

門巴族信仰

在門巴族的傳統宗教信仰中,原始宗教信仰、本教信仰和藏傳佛教信仰的互融共生、雜糅並存,是門巴族宗教信仰的顯著特徵。
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和本教是門巴族的古老信仰。門巴族認為,山有山神,樹有樹精,水有水怪,風雨雷電、地震水災、乃至人的生老病死都有超自然的神靈在左右驅使。為免災祈福,人們敬奉鬼靈,供獻犧牲,舉行各種繁縟的巫術活動。
在門巴族的宗教觀念中,把宇宙分為3層境界,即天上、地上和地下。與此相應的神鬼是“拉”、“贊”和“魯”。宇宙的最高層是“天”,是天神“拉”的住地。天界的“拉”們為保護人類可以離開天界來到人間,住于山巔,稱作“格拉”。宇宙的中間層是空間和大地,是“贊”居住的地方。“贊”是對遊神厲鬼和精怪的總稱。在門巴族的信仰觀念中,空間充斥着“贊”。山川、峽谷、草木等也都附着“贊”。“贊”有善、惡之分。地下是宇宙的最底層,是“魯”神居住的地方。人們認為,江河、泉水、湖泊等是“魯”神棲身的處所,在水中生活的魚類、地下穴居的動物如蛇、蛙、蟲等都是“魯”神的化身。
門巴族對神山聖水十分崇拜,每年在夏季和冬季都要轉神山和神湖。
門巴族的巫師種類繁多,根據職能的不同,可分為驅鬼巫師和請神巫師。驅鬼巫師有“頓龍肯”和“巴窩”,由男性充任;請神巫師有“巴莫”和“覺母”,由女性充任。
門巴族在信仰原始宗教和本教的同時,還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舉派和格魯派在門巴族地區都有影響,現在以格魯派影響為最大,是門巴族信奉的主要教派。
隨着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傳入,一座座佛教寺院在門巴族地區相繼建立,一批批僧人應時而生。至20世紀50年代,門隅地區已有佛教寺院及經堂40餘座,僧人近千人,墨脱有寺院和經堂近40座,僧人300多人。門隅影響較大的寺院有達旺寺、工巴則寺等 [3] 

門巴族飲食

在日常生活中,門巴族的主食主要有蕎麥餅、玉米飯、大米飯和雞爪谷糊。玉米飯是墨脱門巴族的主食。雞爪谷,穀穗形似雞爪,故得名,產於墨脱和珞瑜地區。雞爪谷的食用方法一般是炒熟後磨成面後幹食,也做成黏坨食用。雞爪谷還是釀酒的優質原料。墨脱門巴族釀造的“邦羌”酒,主要是以雞爪谷為原料釀製成的。在門隅南部和墨脱地區出產稻米,因而米飯也是門巴族的重要主食。
在門巴族飲食結構中,常見的蔬菜品種有白菜、蘿蔔、元根、土豆、黃瓜等。門隅和墨脱森林茂密,盛產野生蘑菇和木耳。蘑菇種類繁多,味道十分鮮美。
門巴族日常生活中飲料有酒和茶兩大類別。酒有“邦羌”、米酒和青稞酒,茶有酥油茶和清茶。石鍋是門巴族特有的煮飯做菜的炊具。石鍋傳熱慢,燉肉做飯可保持食物的原味,十分鮮美,深受人們喜愛。門巴族居住地區多竹木,餐具主要是用竹木製作。其中最有名的是門巴木碗。木碗以桔紅色為主調,明亮、華麗,造型豐富,線條流暢。
門巴族善飲酒,大至婚喪嫁娶、宗教禮儀,小到日常雜活、談天説地,均離不開酒 [3] 

門巴族服飾

氆氌圍袍 氆氌圍袍
門巴女性服飾絢麗多彩。門隅達旺一帶的婦女穿稱為“堆通江堅”的花上衣,衣服上繡綴有人、牛、太陽和各種花卉的彩色圖案,色彩用白、藍、黃、紅四色搭配。婦女穿白短內衣,下體穿筒裙,筒裙由條紋花布做成。勒布、邦金等地婦女穿內衣和外罩衣,圍白色氆氌裙。外罩衣服長及小腿,質料系羊毛織成的氆氌呢,色彩為紅色和黑色,斜襟右衽,衣角開口,用孔雀藍布壓邊,無領、無扣、無衣袋,穿者腰部圍一條稱為“金瑪”的白氆氌做的圍裙。墨脱門巴族婦女喜歡穿白色的無領、圓口、搭襟小上衣,一般不穿外罩衣服,下身喜歡穿有豎條花紋、下邊帶飄穗的筒裙。婦女繫腰帶,腰間佩掛小腰刀。墨脱門巴族崇尚白色,反映在服飾穿戴上男女上衣均以白色為主。
在勒布地區,婦女有一件不同於其他地區門巴族婦女的特殊裝束,這就是披掛在她們後背上的那張完整的小牛皮。披掛時,小牛犢皮毛向內而皮板朝外,頭部向上直抵披掛者頸項,牛尾朝下,四肢向兩側伸展。
門巴族男子的服裝有外套、內衣和長褲等。長外套用羊毛紡織的氆氌作料,衣長達膝,斜襟右衽,立領長袖,無扣和衣袋,鑲藍色滾邊,外套以紅色為主,穿衣時系紅氆氌腰帶。內衣一般用白土綢作料,斜襟右衽,無領。
達旺一帶的門巴族婦女戴一種稱為“古奧洛木”的帽子。這種帽子由犛牛毛編織而成,圓頂,帽沿有五角,垂吊5根纓穗,戴時,1根穗子對準鼻樑正中,另4根在側面和腦後,芒果一帶的婦女帽形似達旺帽,前後纓穗有18條之多。邦金婦女的帽形亦似達旺帽,雖沒有飄逸的穗子,但在帽沿上插一支孔雀翎或雉雞尾,鮮豔奪目,別緻美觀。勒布一帶的門巴族男女戴一頂別具特色的小帽,門巴語叫“巴爾霞”。“巴爾霞”的圓頂用黑氆氌呢製成,帽圍是用紅色氆氌或紅色氈絨縫製的二寸高的筒狀,翻沿部分用的是桔黃色氈絨,鑲以孔雀藍沿邊,並留一楔形缺口。戴時,習慣將缺口對着右眼的上方。過去女帽色料全用黃色,帽沿綴有垂至眉際的五彩色線穗子。
門巴族婦女的飾品有耳環、項飾、腰帶、手鐲、戒指等。男子蓄長髮,佩戴耳飾,胸前喜戴一菱形“嘎烏”,腰佩長刀,挽弓挎箭 [3] 

門巴族建築

門巴族民居主要有碉房式石樓和幹欄式木屋兩類。石樓的屋頂用木板苫蓋,有苫檐伸出樓壁,樓頂兩面坡傾成人家形。石樓基座大多為長方形,樓壁垂直高聳。基座和樓壁全用石塊砌成,不用掛梁。樓屋之間鋪排木板。門巴石樓一般分作3層,底層供圈養牲畜使用,中層是住人的居室,上層堆放糧食和雜物。
幹欄式木屋,是墨脱門巴族的房屋建築。門巴木屋的建築為竹木結構,一般為三層。底層無圍牆,供拴養牲畜用,第二層為人居住的住室。住室的外側有寬大的外走廊,兼作曬台,是人們編竹器、做木活的場所。底層與外走廊相連接的是一架用粗大的圓木砍鑿成的木梯。第三層存放雜物。屋頂為兩面坡人字型。門巴族糧倉與木屋是分開建的,一般相距數米或十幾米。門巴族修房造屋,從選擇地基、開工到落成竣工,有豐富的習俗和禮儀 [3] 

門巴族出行

門巴族傳統的交通工具十分簡單,無代步工具。
運輸時,門隅門巴族有時使用畜力,墨脱門巴族則完全靠人背運。人力、藤筐和竹筐,外加一根“丁”字形手杖,是門巴族外出時常用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
在門隅和墨脱地區,河網密佈,橋樑縱橫,既有溜索橋和藤網橋,也有竹索橋和木橋,最具特色的是藤網橋 [3] 

門巴族文學

門巴族的文學主要門類有神話、傳説、故事和詩歌等。
人類誕生神話有《猴子變人》和《三兄弟和扎深木》。《三兄弟和扎深木》講,很早以前,雅魯藏布江江水漫了出來,淹沒了整個世界,只有南迦巴瓦峯還矗立在汪洋的中央,只有一個男孩僥倖活了下來。天神授意扎深木女神同男孩結為夫妻,生下了許多渾身長毛的孩子。他們沒有飯吃,沒有衣穿,住在山洞裏。天神見此情景,送給男孩蕎麥種和小刀。男孩學會了種莊稼,用“窩麻”藥草的嫩根煮水給孩子洗澡,洗去了孩子身上的毛。因為孩子怕熱水燙,把頭伸進洞裏,身子露在外面,所以留下了頭髮。從那以後,世上有了人,並且成了今天這個模樣。
《皮休嘎木》是一篇門巴族家喻户曉的傳説。反映的是工匠和橋樑建築發明家皮休嘎木的傳説。門巴族還有許多反映民族遷徙和民族間友好往來的傳説。門巴族有豐富的動物故事和生活故事。動物故事語言生動而精煉,常把動物形態的描繪與諷喻意義的表現混融一體,寓意深刻,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生活故事中有幻想性色彩濃郁的作品,如《隅南熱巴的故事》、《寶碗》等,還有許多直接反映現實生活鬥爭的寫實性的作品,其中反映勞苦大眾同領主鬥爭的題材,在門巴族民間故事中佔有很大的份量。
在門巴族民間詩歌中,“薩瑪酒歌”是一個主要的詩體。薩瑪酒歌分獨段體和多段體兩種,以多段體居多。在結構上,一般一首完整的多段體詩為3段。每段由3行或5行詩行構成。每詩行有6音節或9音節,也有7音節或8音節構成一詩行的。頓律通常為3頓。薩瑪酒歌題材廣泛,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歌頌和讚美家鄉的詩歌《薩瑪·家鄉》和《薩瑪·白鶴歌》,熱情謳歌了家鄉的富饒、美麗與神奇。
情歌也是門巴族詩歌的重要詩體。門巴族情歌多為獨段體,基本結構為每首詩4句詩行(偶而有6句詩行),每句6個音節,分3頓,每頓均為兩個音節。門巴族情歌結構短小,易唱易誦,音韻鏗鏘,節奏鮮明,善用比興手法,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門巴族情歌主要以愛情和婚姻作為基本主題,有的表達男女雙方互相傾慕、愛戀的熾烈情感,有的表現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有的表達對情侶的痴痴思念,有的抒發由於愛情悲劇引起的憂傷與哀怨。在門巴族民間詩歌創作中,敍事長詩《太波嘎列》是一部規模較大、流傳廣泛的作品。門巴族的作家文學以《倉央嘉措情歌》為其代表。《倉央嘉措情歌》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藝術精湛,已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學佳作,在西藏地區影響深遠 [3] 

門巴族教育

門巴族的現代教育是從夜校的開辦起步的,夜校成為成人脱盲教育和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形式。
為了發展門巴族地區的現代教育,國家撥出專款,在墨脱縣、錯那縣和林芝縣等門巴族集中居住的鄉村興建學校,滿足門巴族少年兒童就近上學的需求。為了更快地發展包括門巴族在內的西藏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西藏自治區教育委員會於1988年投入大量資金興建了林芝民族學校。學校是一所重點招收西藏自治區境內少數民族如門巴族、珞巴族、僜人和夏爾巴人學生為主的專門學校。
門巴族地區村有夜校和小學,鄉有完小,縣有中學,地區有民族學校和高中,自治區有各類專業技術學校和大專院校,祖國內地的16個省市開辦西藏中學和西藏班。
由於各級政府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墨脱縣已順利通過了西藏自治區“普六”驗收,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初中升學率達到95%,成人文盲率大幅度降低。勒布辦事處建有中心小學,已完成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任務。據統計,截至2010年,門巴族共有大學專科學歷373人,大學本科學歷290人,研究生學歷10人 [4-5] 

門巴族藝術

門巴族音樂

門巴族的音樂歌體有薩瑪體、卓魯體、加魯體和喜歌體等。
薩瑪歌體多用於節慶、婚禮、親朋歡聚等場合。在敬酒時演唱,故又稱為薩瑪酒歌。
卓魯意為牧歌,相傳是由門巴族的牧業始祖太波嘎列創作的,流行於門隅地區。卓魯體曲調舒緩寬廣、高亢而綿長,除牧人在生產勞作時歌唱外,還用於敍事詩的演唱。加魯意為情歌,曲調細膩而流暢。
喜歌體以卡薩喜扎為代表,曲調活潑歡快。門巴族的傳統樂器有“裏令”(雙音笛)、“塔阿讓布龍”(五音笛)、“基斯崗”(竹口琴)和牛角琴 [3] 

門巴族舞蹈

門巴族的舞蹈最有特點的是“巴羌”、“頗章拉堆巴”和犛牛舞等。
“巴羌”意為跳神舞。舞蹈多模擬鳥獸形象,有牛舞、豬舞、鳥舞、犬舞、大鵬舞等,主要在宗教祭典和儀式上表演。
“頗章拉堆巴”意為賀新房,這是門隅門巴族在新房竣工時跳的一種歡快的舞蹈,表演者邊舞邊歌,表達對新房的讚美,對房主家的祝福。
犛牛舞表演時模擬犛牛的各種動作,形象逼真,富於情趣。人們在農閒、節日和喜慶時節還跳圓圈舞、嬉戲舞以娛樂 [3] 

門巴族戲劇

門巴族 門巴族
門巴族戲劇俗稱門巴戲,是在門巴族豐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萌生、成長起來的民族藝術之花。
門巴戲保留了戲劇的早期形態。表演時,戴不同的動物形象假面具,還要身披不同的飾品,多以動物的皮革、羽毛披掛在身,表演中模擬各種動物的姿態和動作,人物道白很少,跳時不唱,唱時不跳。使用的樂器是巫師跳神時的鼓和鈸,只有一人擊打樂器,沒有固定的戲班和專職演員。戲劇的表演形式十分粗獷和古樸,保留着早期戲劇的古老面貌。門巴戲的傳統劇目還有《卓娃桑姆》和《諾桑王子》等。
2006年5月20日,山南門巴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門巴族習俗

門巴族節日

墨脱門巴族以十二月為歲首。從藏曆11月開始,人們就做過年的準備。大年初一早上雞鳴第一遍時,全家人就起牀,穿新衣,互致問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奶酪、“邦羌”和雞蛋煮制的飲料。從初二開始,門巴族以村寨為單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輪流去各家聚餐。這期間,人們除載歌載舞歡度佳節,舉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體育競技和遊戲活動。
門隅門巴族過新年是從藏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為節慶日子。新年前夕,家家户户大掃除,用麪粉調成糊狀,在門、牆和椽條上面塗各種吉祥圖案。12月29日除夕之夜,各家均要喝一種用麪糰、肉塊等9種食物煮的粥,以示生活富足。許多人家還準備一個叫“切瑪”的五穀鬥,內裝炒青稞、糌粑面等物,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主婦爭相早起,搶先到平常汲水的地方揹回第一桶水,認為新年最早揹回的水是雪山頂上獅子流下來的奶汁,象徵財富,誰背到第一桶水最吉利。初一閤家歡聚,不走親串户。從年初二開始,人們走村串户,探親訪友,相互道喜。到別人家串門時,婦女必須走在前面先進屋,切忌男子先串門進屋。門巴人認為,新年時來客是婦女,預示着家中豬牛會多生母畜,是六畜興旺的好兆頭。節日期間,人們歡聚一堂,唱歌跳舞,還開展人們喜聞樂見的遊藝活動。節日期間還有一個大型活動,就是門巴戲的演出。各村寨都有業餘戲班,屆時演門巴族傳統劇目《阿拉卡教父子》和《卓娃桑姆》等,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去觀看,甚為熱鬧。藏曆十五日,是整個節日的最後一天,全村男女集體聚會,共同分享各家準備的美味食品。家家房頂上豎立旗杆,懸掛經幡,祭天祈福 [3] 

門巴族婚姻

門巴族青年婚前社交比較自由,一般女子在十六七歲,男子在十八歲左右,男女之間便可自由交往。青年男女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雙方有了感情後,徵得雙方父母的同意,便可請媒人或由父母親自去對方家提親。一般是找與自家關係好、能説會道、有一定威信的人充當媒人。去時帶上幾竹筒酒和數條哈達,給對方家倒“喜爾羌“(求婚酒)和敬獻哈達,對方同意這門親事就會喝酒並收下哈達,然後擇期舉行訂婚儀式,訂婚後一般要半年或一年以上才能結婚。
結婚之日,迎親人着節日盛裝,帶着哈達和青稞酒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孃家送親人有舅、姑、兄弟等親戚,新娘父母不隨隊伍前往,由男家派專人來迎接。迎親途中男方家要敬女家3道酒,有專門安排的敬酒人在路旁恭候。新娘到男家後即被帶入內室,脱去從孃家穿來的衣服首飾,裏裏外外換上婆家準備的一套東西,表明新娘從此屬於婆家人。換好衣後新娘和新郎入座,鄉親們向一對新人和孃家客人獻哈達、敬酒,唱誦頌詞和吉祥歌。婚禮第二天,孃家以舅父為主的客人藉口酒不香濃、敬酒女無笑顏為由開始發難,揮舞拳頭捶打桌子,掀翻酒碗杯盤,責罵男家,婚禮出現戲劇性的場面。男家會急忙端上好酒好菜,向孃家人賠罪,請求原諒,鬧劇最後以舅父接受男家的“賠罪酒”而平息。婚禮第三天,新郎家要為新娘的父母及親屬在一個專門的房間設豐盛的酒宴,一邊喝酒吃飯,一邊商量新娘何時落户夫家。孃家客人在酒宴上要給新娘送些錢物,舅父及父母依次勸慰女兒,教訓女婿。臨近傍晚時,酒女和歌女手捧大碗酒,邊歌邊舞給孃家人敬“雜羌”(送行酒),這時新娘的親屬們揮舞着哈達,唱起急促的短調“回去歌”,蜂擁而上,將新娘從婚宴上搶走。新郎的親屬們也揮舞着哈達,唱着“歸來歌”,急忙追出門外去搶奪,最後由媒人出面才能平息“風波”。婚禮期間,人們飲酒狂歌,歡躍舞蹈,通宵達旦。
婦女懷孕後,仍從事勞作和家務。門隅婦女過去必須回孃家生第一胎,現在仍以在孃家生孩子居多。墨脱門巴族在哪裏生第一胎由生育婦女決定。婦女生產時,由老阿媽或家人接生。孩子出生後,鄉里四鄰、親朋好友攜帶蛋、肉、黃酒等前來祝賀,但來人不能進產婦的屋子。
孩子的命名儀式一般在出生3日後舉行,多請喇嘛或扎巴取名,也可由家中的長者取名。請喇嘛或扎巴取名,孩子的名字大都與宗教有關。家人取名,名字表現的是長輩對孩子未來寄予的美好期望與意願 [3] 

門巴族葬禮

門巴族的葬式有土葬、水葬、火葬和天葬,還有少量的屋頂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複合葬 [3] 

門巴族名人

倉央嘉措(1683~?),西藏六世達賴喇嘛,是西藏曆史上很有才華的一位詩人。出生於藏南門隅之宇松的一個農民家庭,6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他只在和母親艱難度日。1697年,倉央嘉措被第巴·桑結嘉措選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是年9月,被接到拉薩,法名是阿旺羅桑仁青·倉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牀典禮。
倉央嘉措成為五世達賴的繼承人,是第巴桑結嘉措一手製造的政治鬥爭的產物,最後又成為第巴桑結嘉措與其政敵鬥爭的犧牲品。此時,西藏的政局發生變動。1701年,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繼承汗位,與第巴桑結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鋭。1705年,雙方爆發了戰爭,藏軍敗,第巴桑結嘉措被處死。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向康熙帝報告桑傑嘉措“謀反”事件,並奏稱由桑傑嘉措所擁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不守清規,是假達賴,請予“廢立”。康熙帝准奏,決定將倉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廢黜。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據説行至青海湖濱時去世,時年24歲。有的記載中説他是捨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蒙藏印等地,後來在阿拉善去世。
倉央嘉措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創作的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倉央嘉措的情歌多是六言四名的“諧”體詩歌,內容純樸自然,語言通俗易懂,富有民歌風味,在民間廣為傳誦。
索卡爾瓦(生卒年不詳),17世紀中期門隅地方都落首領。他在當地威望很高,被民眾尊為“第巴”。五世達賴執掌西藏政教大權期間,曾派喇嘛梅惹·洛珠嘉措回家鄉門隅,加強對該地的統治。索卡爾瓦積極配合梅惹喇嘛施政,有力地支持了西藏地方政府,維護了民族的團結和西藏的統一。1656年以後,同意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兩名行政官員協助管理門隅政務,對門隅地區歸屬西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格桑(1941~),西藏錯那人,全國勞動模範。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任錯那鄉黨支部書記以後,堅持改革開放,利用本地半農半牧、森林資源豐富的特點,走多種經營、共同致富的道路,當年全鄉人均收入即達800多元,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了表彰他所取得的成績,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次仁央吉:女,門巴族。中國傳媒大學2005級表演本科班畢業。歌手、主持人、演員。 2008年比亞迪FO汽車廣告、北京現代汽車廣告。2008年參演電影《兄弟》。2009年參加CCTV祖國60華誕《盛世和諧少數民族大聯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