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QT間期綜合徵

鎖定
長QT綜合徵(long Q-T syndrome,LQTS)又稱為復極延遲綜合徵(dela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是一組有遺傳傾向,以心室復極延長(QT間期延長)為特徵、易發生尖端扭轉性室速、室顫和心源性猝死的綜合徵,可能伴有先天性耳聾。但近年來認為本病有可能是一種慢性病毒感染或某種非感染性變性(主要為中毒),而不單是遺傳性疾病。此種慢性病毒感染可由母親傳給子女或在同胞兄妹中傳播
中醫病名
長QT間期綜合徵
別    名
復極延遲綜合徵
就診科室
心內科
多發羣體
青年人
常見發病部位
心臟
常見病因
獲得性長QT綜合徵為藥物、電解質紊亂、慢性心律失常、代謝低下、心臟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所致
常見症狀
暈厥、猝死

長QT間期綜合徵病因

根據有無繼發因素將其分為先天遺傳性和後天獲得性兩大類。
1.先天性的病因
①植物神經系統功能障礙,②心臟內神經變性。③先天性心肌缺乏某種酶而引起代謝異常。電生理研究發現室性心律失常的機制可能為折返、觸發活性,與之相關的因素為腎上腺素能興奮;動作電位時間變化;早期或延遲除極;折返環路。
2.獲得性LQTS的常見原因
(1)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普魯卡因胺、丙吡胺、美西律、英卡尼、胺碘酮、比索洛爾、依布利特。
(2)非抗心律失常藥物:精神心理作用藥物,如丙丁醇、吩噻嗪和三環類抗抑鬱藥物;抗組胺藥物,如阿司咪唑;抗微生物類及寄生蟲藥物,如金剛烷胺、伊曲康唑、紅黴素;血管擴張藥物,如心可定,利多氟嗪;其他:罌粟鹼、免疫抑制劑、有機磷化合物、鉀等。
(3)電解質紊亂:如低鉀、低鎂、低鈣等。
(4)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動過緩、病竇綜合徵、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5)代謝低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低體温等。
(6)心臟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7)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卒中、顱腦損傷。
以上病因可通過心肌的直接電生理作用或引起自主神經紊亂而導致LQTS。

長QT間期綜合徵臨牀表現

長QT綜合徵最常見的症狀是暈厥和猝死,其伴有耳聾者稱賈蘭綜合徵;不伴耳聾者又稱瓦-羅(Ward-Romano)綜合徵。常在用力、驚恐、疼痛、激動等交感神經張力增高的情況下發病,也可發生於睡眠和從睡眠中喚醒時。症狀多由都由心律失常造成。多首發於青年,平均年齡為8歲,也可早至剛出生的嬰兒,晚至中年人才發病,男性發病年齡較女性早,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大約有1/3的患者可完全無症狀;有些患者在兒童時期出現一兩次暈厥,此後再未出現;有些患者1年之內出現多次暈厥;無暈厥和猝死的家族史並不意味着不發病。

長QT間期綜合徵檢查

Q-T間期延長綜合徵的心電圖特徵:Q-T間期延長、T波寬大,可有切跡、雙相或倒置。同一患者在不同時間Q-T間期和T波形態可有變化。u波常較大。Q-T間期有隨年齡增長而短縮的趨向,暈厥發作時心電圖呈室性心動過速,多數為尖端扭轉型,也可有心室顫動或心室停搏。發作前後可有T波電壓交替,頻發室性早搏。但也有在發作時僅有胸痛及ST-T變化而無暈厥及室性心律失常者。
QT間期延長是指:QTc間期超過百分位點為延長,女性QTc>480ms;男性QTc>470ms;無論性別,QTc>500ms為高度異常(根據2010年院內獲得性TdP防治專家共識)

長QT間期綜合徵治療

治療目的防治心律失常性暈厥,防治心臟性猝死。
1.藥物治療
(1)先天性:β阻滯劑+補鉀、補鎂,積極預防治療誘發因素。
(2)獲得性:硫酸鎂、異丙腎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2.非藥物治療
歐洲心臟病協會推薦的LQT綜合徵的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治療指南是植入心律轉復除顫器。永久性雙腔起搏器和左側頸胸交感神經切斷術為二類適應證。
禁用延長心室復極有關的抗心律失常藥。

長QT間期綜合徵預後

有症狀而未治療的患者平均5年的隨訪發現,病死率約為5%;有症狀而未治療的患者首次暈厥發作一年內的病死率甚至超過20%;有症狀而積極治療者,病死率每年1.3%。

長QT間期綜合徵預防

凡是青少年突發性或不明原因的暈厥或猝死均應高度疑為LQTS的可能性。要高度重視TdP的患者因素、藥物因素、心電圖,預防性應用硫酸鎂。在我國LQTS病人誤診情況比較多,許多病人曾被誤診為癲癇、神經性暈厥等;而對已診斷為LQTS的病人,能正確進行β阻斷劑一線治療的情況也只有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