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鰭吻鮈

鎖定
長鰭吻鮈(學名:Rhinogobio ventralis)是鯉科、吻鮈屬的一種魚類。 體長為體高的4.0~4.5倍。為頭長的4.0~4.6倍,為尾柄長的4.2~4.5倍,為尾柄高的9.0~9. 5倍。體長且高,稍側扁,頭後背部至背鰭起點漸隆起。背鰭較長,第一根分枝鰭條的長度顯著大於頭長。下嚥齒主行的前3枚齒末端鈎曲,其餘2枚末端圓鈍。體背深灰,略帶黃色,腹部灰白。背、尾鰭黑灰色,其邊緣色較淺,其餘各鰭均為灰白色。
長鰭吻鮈春、夏季活動範圍廣泛,常在急流險灘,峽谷深沱、支流出口覓食活動。主要食物是淡水殼菜、河蜆,其次為蜻蜒目、鞘翅目幼蟲及其他水生昆蟲。分佈於中國長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為金沙江特有魚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Rhinogobio ventralis
別    名
洋魚
土耗兒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鮈亞科
吻鮈屬
長鰭吻鮈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auvage et Dabry,1874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8] 
中文名
長鰭吻鮈

長鰭吻鮈形態特徵

長鰭吻鮈
長鰭吻鮈(5張)
背鰭Ⅲ-7;臀鰭Ⅲ-6:胸鰭Ⅰ-15~17;腹鰭Ⅰ-7。側線鱗48~49;背鰭前鱗14~16;圍尾柄鱗1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6~21。下嚥齒2行,2.5~5.2。脊椎骨4+43~44。
體長為體高的4.0~4.5倍。為頭長的4.0~4.6倍,為尾柄長的4.2~4.5倍,為尾柄高的9.0~9. 5倍。頭長為吻長的2.0~2.3倍,為眼徑的6.6~7.4倍,為眼間距的3.3~4.0倍,為尾柄長的0.9~1.1倍,為尾柄高的1.8~2.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9~2.2倍。
體長且高,稍側扁,頭後背部至背鰭起點漸隆起,腹部圓,尾柄寬而側扁。頭較短,鈍錐形。吻略短,圓鈍,稍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深弧形。唇較厚,光滑,上唇有深溝與吻皮分離,下唇狹窄,自口角向前伸,不達口前緣。下領厚,肉質。唇後溝中斷,間距寬。須1對,位於口角,長度略大於眼徑。眼小,側上位,距吻端較至鰓蓋後緣的距離為大或相等。眼間寬,略隆起。體鱗較小,腹部鱗片較體側鱗小,腹鰭前鱗片向前逐漸細小。側線完全、平直。
背鰭較長,第一根分枝鰭條的長度顯著大於頭長,外緣凹入較深,背鰭起點距吻端與其後端至尾鰭基的距離約相等。胸鰭寬且長,長度超過頭長,外緣明顯內凹,呈鐮刀形,末端可到達或超過腹鰭起點。腹鰭長,末端遠超過肛門,幾達臀鰭起點,其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約與背鰭第二根分枝鰭條相對。肛門位置較近臀鰭起點,位於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後1/3處。臀鰭亦長,外緣深凹。尾鰭深分叉,上下葉末端尖,等長。
下嚥齒主行的前3枚齒末端鈎曲,其餘2枚末端圓鈍。鰓耙短小,排列較密,分佈均勻。腸管約與體長相當,為體長的0.8~1.1倍。鰾小,2室,前室較大,圓筒狀,外被較厚的膜質囊,後室細小且長,為前室的1.0~1.2倍。腹膜灰白色。
體背深灰,略帶黃色,腹部灰白。背、尾鰭黑灰色,其邊緣色較淺,其餘各鰭均為灰白色。 [3] 

長鰭吻鮈生活習性

長鰭吻鮈春、夏季活動範圍廣泛,常在急流險灘,峽谷深沱、支流出口覓食活動。秋冬季節,因水温降低,逐漸遊向峽谷深沱越冬。長鰭吻鮈的主要食物是淡水殼菜、河蜆;其次為蜻蜒目、鞘翅目幼蟲及其他水生昆蟲。 [4] 

長鰭吻鮈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長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為金沙江特有魚類。 [3-4] 
長鰭吻鮈分佈圖 長鰭吻鮈分佈圖 [5]

長鰭吻鮈繁殖方式

產卵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產卵水温17~19.2℃。生殖羣體集羣在淺水灘處產卵,產卵場底質為沙、卵石,水深0.5~1米。其成熟卵粒呈灰白色,卵徑0.5~1毫米。受精卵膜透明,無黏性,產卵類型和特性與銅魚相似,屬漂流性卵類型,受精卵隨水漂流發育。 [4] 

長鰭吻鮈保護現狀

保護措施:受水質污染和人工過度捕撈的影響,長鰭吻鮈數量大幅減少。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先後突破長鰭吻鮈馴養難、馴食難和性腺退化等難點,並於2014年4月21日成功進行了人工催產繁殖。 [4]  該次人工繁殖長鰭吻鮈共獲得受精卵3萬餘粒,受精率高達83.2%。這些長鰭吻鮈魚苗長大後,科研人員在2015年進行增殖放流活動,以對其野生資源進行補充。 [6] 

長鰭吻鮈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