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頸鹿

(長頸鹿科長頸鹿屬動物)

鎖定
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長着豹紋的駱駝”。它們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站立時由頭至腳可達6-8米,體重約700千克,剛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顏色花紋有斑點和網紋型,頭的額部寬,吻部較尖,耳大豎立,頭頂有1對骨質短角,角外包覆皮膚和茸毛;頸特別長(約2米),頸背有1行鬃毛;體較短;四肢高而強健,前肢略長於後肢,蹄闊大;尾短小,尾端為黑色簇毛。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齒,不能以草為主食,只能以樹葉為主食;舌較長,可以用於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
棲息於非洲熱帶、亞熱帶稀樹草原、灌叢、開放的合歡林地、乾旱而開闊的稀樹草原地帶和樹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帶。是草食動物,以樹葉及小樹枝為主食。在野外長頸鹿的壽命為27年左右,動物園裏的能活超過29年。原產於非洲,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以南到南非的德蘭瓦士東部、納塔爾和博茨瓦納北部。已經從西非大部分地區消失,除了尼日爾的一部分殘存個體。長頸鹿已經被重新引入南非的狩獵行列。是南非的國獸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長頸鹿
拉丁學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別    名
麒麟
麒麟鹿
長脖鹿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長頸鹿科
長頸鹿屬
長頸鹿
亞    種
8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
Cervus camelopardalis Linnaeus, 1758
外文名
英文 Giraffe [3] 
法文 Girafe [3] 
西班牙文 Jirafa [3] 
南非荷蘭語 Kameelperd [3] 
德文 Giraffe [3]  展開
外文名
英文 Giraffe [3] 
法文 Girafe [3] 
西班牙文 Jirafa [3] 
南非荷蘭語 Kameelperd [3] 
德文 Giraffe [3] 
斯瓦希里語 Twiga [3]  收起

長頸鹿動物學史

長頸鹿物種進化

長頸鹿科(Giraffidae)是偶蹄目中最獨特的一類,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類型,不能以草為主食,只能以樹葉為主食,舌頭較長,可以用於取食,頭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長頸鹿科現存僅分佈於非洲,有2種,而史前分佈較廣泛,可以分成古麟亞科(古長頸鹿亞科,古羚亞科)Palaeotraginae、長頸鹿亞科Giraffinae和西窪獸亞科Sivatheriinae。古麟亞科是長頸鹿科的原始類型,體型較小,四肢和頸均較短,生活於森林中,史前時期分佈較廣泛,中國也能見到。 [4] 
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Samotherium)。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霍加狓是長頸鹿科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非常稀有。這是古麟亞科至今仍有一個代表物種,霍加狓分佈於非洲剛果東部的熱帶雨林中,保持着很多原始特徵。 [4] 
長頸鹿亞科是生存於稀樹草原地帶的長頸鹿,由於稀樹草原的樹木多為傘型,樹葉集中在上層,長頸鹿進化出較長的頸和四肢,可以吃到樹葉。長頸鹿亞科現存僅長頸鹿一種,廣佈於非洲的稀樹草原地帶,是現存身材最高的動物,也是人們最熟悉的非洲動物之一。 [4] 
長頸鹿類動物進化上還有一支,稱為西窪獸,是一種長有四支角的體態粗壯的動物。現已在第四紀滅絕事件中滅絕。在蘇美爾(Summarian)文化遺址裏曾發現了的一些動物的青銅像,酷似西窪獸。這説明西窪獸很可能在中東一直殘存至數千年前。 [4] 

長頸鹿進入中國

600年前中國明代的鄭和遠航世界,史有定論的遠達非洲。之所以跑那麼遠,據説就是為尋找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神獸“麒麟”。中國古代傳説中世有麒麟出,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兆,可誰也沒見過這種古籍中形容為鹿身、牛尾、獨角神獸的模樣,故一直有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鄭和手下的楊敏帶回榜葛剌國(今孟加拉)新國王賽弗丁進貢的一隻長頸鹿,明朝舉國上下為之喧騰。當時的景象就如同沈度的頌詩所形容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有詩讚曰:“西南之諏,大海之滸,實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雲紫霧,趾不踐物,遊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聆其和嗚,音協鍾呂,仁哉茲獸,曠古一遇,照其神靈,登於天府。” [5] 
因為長頸鹿的形態、習性與中國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過吻合,進一步瞭解後更發現長頸鹿的原產地在東非一帶,當地的索馬里語稱之為“基林”(Giri),發音與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國人確信長頸鹿就是麒麟。於是鄭和的船隊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亞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航東非,到了長頸鹿的故鄉,時間是永樂十三年。同一年,鄭和的船隊回到了中國,一同前來的各國使者中,包括了東非的麻林國(其所在地,一説是肯尼亞的馬林迪;一説是坦桑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使者,他向永樂帝獻上了產自本國的長頸鹿。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麻林國第二次嚮明朝進貢“麒麟”。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中就此瑞獸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麪餅。”不難看出,所謂“麒麟”即長頸鹿也。《明史》記載,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榜葛剌國又進貢過一次“麒麟”。不產長頸鹿的南亞榜葛剌為何能屢屢進貢?史學研究者認為,這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海上貿易有關。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阿拉伯人控制了東西方海上貿易。他們的單桅三角帆帆船除了載運一般貨物,還將阿拉伯半島和索馬里的馬匹輸往印度,甚至將緬甸和斯里蘭卡的大象運往印度。單桅三角帆帆船既然能夠載運馬匹和大象,阿拉伯人把長頸鹿從其部分佔據的東非載運到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榜葛剌當然不成問題。 [5] 
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台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
海外有媒體稱,在非洲肯尼亞發現貌似亞洲人的土著,自述系鄭和船隊水手後裔,透露其祖先曾送長頸鹿給中國。

長頸鹿形態特徵

長頸鹿
長頸鹿(80張)
長頸鹿雄性身高4.5-6.1米、雌性身高4.1-5.5米;雄性重量900-2000千克、雌性重量700-1300千克;頸部長度平均2.4米;出生時身高1.8米;出生時的體重44-70千克。雌雄頭頂均生有一對外包皮膚和茸毛的小短角,底色淺棕,終生不會脱掉。此外,它的耳後和眼後還有兩對角,但是不很明顯。有的雄長頸鹿頭額的中央還長有一隻角。因此,它們就有6-7只角。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頂上,適宜遠望。除了一對大眼睛是監視敵人天生的“瞭望哨”外,還會不停地轉動耳朵尋找聲源,直到斷定平安無事,才繼續吃食。長頸鹿的頭部具有堅硬的角狀頭蓋骨。長頸鹿全身被毛疏短,身披淺黃底色、鑲有佈滿形狀大小不同的黑褐色花斑網紋的外衣,皮膚上的花斑網紋是一種天然的保護色 [6] 
長頸鹿的長脖子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椎骨只有7塊,只是它們的椎骨較長,相互間有粗壯的肌肉緊連。軀幹較短,從肩到臀向下傾斜。頸背有鬃毛。尾長,末端有一束長毛。前腿比後腿更長。蹄直徑和餐盤一樣大,心臟有65釐米寬,肺的容量達50升。 [7]  長頸鹿的身高要求它們擁有比普通動物更高的血壓,因為只有這樣,心臟才能把血液輸送到“很遠”的大腦。長頸鹿的血壓大約是成年人的3倍。由於長頸鹿的頸部很高,因此當它們低下頭時,耳朵後方的瓣膜會調節血壓,防止血壓過高。長頸鹿的舌頭長達40釐米,是青黑色的,嘴唇薄而靈活,能輕巧地避開植物外圍密密的長刺,卷食隱藏在裏層的樹葉,舌頭上黏稠的口水、舌頭和嘴唇上還有一層堅韌的角質隆概能防止被刺槐刺傷。 [8] 
長頸鹿的長頸和長腿,也是很好的降温“冷卻塔”。它們生活在炎熱的熱帶草原,由於它的表面積大,有利於熱的散發,能很好適應周圍環境。肺容量也大,有利於呼吸新鮮空氣,排出廢氣。由於腿部過長,長頸鹿飲水時十分不便。它們要叉開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時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所以羣居的長頸鹿往往不會一起喝水。 [8] 

長頸鹿棲息環境

長頸鹿有9個亞種,全部棲息於非洲熱帶、亞熱帶稀樹草原、灌叢、開放的合歡林地、乾旱而開闊的稀樹草原地帶和樹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帶。沒有領土意識,善於交際,形成鬆散的羣落,活動區域介於5和650平方公里。 [6] 
長頸鹿亞種體紋 長頸鹿亞種體紋
長頸鹿亞種分佈圖 長頸鹿亞種分佈圖

長頸鹿生活習性

長頸鹿活動

長頸鹿有一雙棕色的大眼睛,眼珠突出,能四周旋轉,視野寬廣,加上身軀又高,宛如活的“瞭望台”,能看到遠處的動靜。長頸鹿因為腿長,跑得很快,這也是在生存競爭中練成的。奔跑的時候,姿態很特別,先是前伸頭頸,然後又一下於縮回,交替擺動,四足行走方式同其他獸類不同,是同一邊的兩腿和另一邊的兩腿交替向前,跳躍般行進。奔跑速度飛快。身高腿長,四肢可前後左右全方位地踢打,擊打範圍廣,力量大,如果成年獅子不幸被踢中,可立馬腿斷腰折。 [8] 

長頸鹿食物

羣居。有時和斑馬鴕鳥羚羊混羣,日行性。嗅、聽覺敏鋭,性機警、膽怯,平時走路悠閒,但奔跑迅速(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晨昏覓食,在野外,主要吃各種樹葉,尤喜含羞草屬的樹葉,一頭長頸鹿每天能攝入63千克樹葉和嫩枝。耐渴,在樹葉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可以一年不喝水。 [6] 
長頸鹿行走的步態悠閒。行走時一側的前後肢向前挪動而另一側的前後肢着地。這是大型四足動物常用的運動方式,比如大象亦採用此方式挪步行走。但是長頸鹿遇到敵害攻擊的時候則能以60公里的時速進行短距離奔跑,奔跑姿勢很笨拙,前後肢交替着地。長頸鹿的心臟過小,使得它不能做長距離奔跑。 [8] 

長頸鹿打鬥

長頸鹿的聽覺和視覺非常敏鋭。眼睛可以看到身後的東西,但它們很少發出聲音。雄性長頸鹿比較“好戰”,在戰鬥中常以 脖子為武器,這種行為被稱為脖擊。此行為用於建立支配地位,贏得脖擊的雄鹿具有更大的生殖成功率。如果交戰雙方不分伯仲的話,交起手來時間相當長,互相圍繞着,像兩個人打架相持不下一樣,誰也不肯首先離去。 [8] 

長頸鹿睡眠

長頸鹿的睡眠時間很少,一個晚上一般只睡兩小時,睡眠有時會使它們面臨危險。長頸鹿大部分時間都是站着睡,通常是站着並呈假寐的狀態。由於脖子太長,長頸鹿睡覺時常常將腦袋靠在樹枝上,以免脖子過於疲勞。當長頸鹿進入睡夢階段時,它們與大象一樣,也需要躺下休息,這一階段大約持續20分鐘。但是,長頸鹿從地上站起來要花費整整1分鐘的時間,這使得它們在睡眠時的逃生能力大打折扣。所以,長頸鹿躺下睡覺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它們更多的時候是站着睡覺。當長頸鹿趴着睡覺時,它的兩條前腿和一條後腿彎曲在肚子下,另一條後腿伸展在一邊,長長的脖子呈弓形彎向後面,把帶茸角的腦袋送到伸展着的那條後腿旁,下頜貼着小腿。 長頸鹿膽子非常小,這種科學的睡姿,既能縮小目標,又可在緊急情況下一躍而起,逃之夭夭。 [8] 

長頸鹿聲音

長頸鹿很少發出聲音,還能發出人類無法聽到的次聲波。有人認為長頸鹿是個啞巴,從來不會叫,也有的人説長頸鹿只是沒有聲帶,所以它們不會叫。其實這兩種看法都不對。長頸鹿不僅有聲帶,而且它們也會叫。長頸鹿的聲帶很特殊,在它的聲帶中間有個淺溝,不太好發聲;而且,發聲時需要靠肺部、胸腔和膈肌的共同幫助,但由於長頸鹿的脖子實在太長,和這些器官之間的距離太遠,要是叫起來很費力氣。所以,它們平時一般很少叫。但有時,年幼的長頸鹿找不到自己媽媽了,它們也能發出像小牛的“哞、哞、哞”的叫聲。長大以後的長頸鹿,不但身材很高、看得也很遠。跑起來也特別快,當它發現遠處的敵人時,能躲起來,躲不開就會用它那像鐵錘子一樣的大蹄子來應付敵人,所以用不着發出呼救的聲音。 [6] 

長頸鹿分佈範圍

分佈於博茨瓦納、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索馬里、南非、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可能滅絕:安哥拉、馬裏、尼日利亞。
區域性滅絕:厄立特里亞、幾內亞、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
偶入:盧旺達、斯威士蘭。 [3] 

長頸鹿繁殖方式

長頸鹿脾氣温柔,羣體之間謙和文雅,彬彬有禮。它們互相之間温情脈脈地相伴來去,互相之間靠得很近,互相照應,它們長長的腿經常碰在一起,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它們從不因為這種小事發生口角、頂撞。這種互相靠近既是出於一種温情,也是為着安全,一種温暖同時默默地傳遍了集羣中的每一隻長頸鹿。相互之間常常以頭頸相交,温柔而細心地交流着,像是一叢高大的芭蕉樹,同根相生,相互守候,它們的舉動那麼隨和、親切、自然,完全配得上它們那美麗的外貌。 [9] 
長頸鹿之間偶爾也有些爭鬥,不過,摩擦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點插曲,長頸鹿們互相緊挨在一起的儀式是它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這是為保護自己領地的集羣力量的顯示,也是為分配各自配偶的一種方式,長頸鹿的頭部是個堅硬的角狀頭蓋骨,這使得它們即使發生碰撞也不會導致傷害,但這種碰撞在求偶季節中很少發生過。由於身材高大,它們的交配是粗魯的,可它們的交配權不需靠爭搶打鬥來決出,三角戀在它們那裏是常見又是自然的現象。 [9] 
長頸鹿繁殖期不固定,全年都可以發生交配,高峯在雨季。孕期15個月,每胎產1仔,生下來的幼仔身高1.8米,出生後20分鐘即能站立,出生後數小時幼鹿即可奔跑,並與其他已經出生數週的小鹿毫無區別。然而出生的前兩週幼鹿多數時候伏在地上靜卧,受母鹿的庇護。雖然成年長頸鹿由於個頭碩大不懼敵害的侵襲,幼鹿卻會遭受獅子、豹和鬣狗的攻擊。長頸鹿的花紋被認為有偽裝功能。只有大約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長頸鹿4歲時性成熟,但雄性在七歲前很少有交配的機會。在野外長頸鹿的壽命為20-25年。 [6] 

長頸鹿亞種分化

長頸鹿傳統分類

長頸鹿(9個亞種)
亞種圖片
概述
長頸鹿安哥拉亞種 長頸鹿安哥拉亞種
●長頸鹿安哥拉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angolensis):
皮毛圖案的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
分佈於安哥拉、庫內納河、贊比亞、納米比亞北部。
長頸鹿科爾多凡亞種 長頸鹿科爾多凡亞種
●長頸鹿科爾多凡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antiquorum):
皮毛圖案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
分佈於蘇丹的西部和西南部、科爾多凡。
長頸鹿指名亞種 長頸鹿指名亞種
●長頸鹿指名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camelopardalis):
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
分佈於努比亞、蘇丹東部、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
長頸鹿南非亞種 長頸鹿南非亞種
●長頸鹿南非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giraffa):
該亞種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
分佈於南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
長頸鹿西非亞種 長頸鹿西非亞種
●長頸鹿西非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peralta):
該亞種皮毛具淺黃色斑點。
分佈於尼日爾河和貝努埃河的交界處、尼日利亞、乍得。
長頸鹿索馬里亞種 長頸鹿索馬里亞種
●長頸鹿索馬里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
該亞種具有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是動物園中最常見的長頸鹿。
分佈於肯尼亞東北部的Loroghi Mountain、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
長頸鹿烏干達亞種 長頸鹿烏干達亞種
●長頸鹿烏干達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othschildi):
該亞種皮毛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
分佈於烏干達、肯尼亞中北部、埃塞俄比亞西部。
長頸鹿贊比亞亞種 長頸鹿贊比亞亞種
●長頸鹿贊比亞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thornicrofti):
該亞種皮毛花紋呈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
分佈於贊比亞東部、南盧安瓜谷、津巴布韋東北部。
長頸鹿馬賽亞種 長頸鹿馬賽亞種
●長頸鹿馬賽亞種(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tippelskirchi):
該亞種的皮毛花紋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
分佈於肯尼亞南部、坦桑尼亞和津巴布韋。
[10-11] 

長頸鹿最新分類

長頸鹿(7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別
1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angolensis
Lydekker, 1903
無危(LC) [12] 
2
Giraffa camelopardali sssp. antiquorum
Swainson, 1835
極危(CR) [13] 
3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camelopardalis
Linnaeus, 1758
極危(CR) [14] 
4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peralta
Thomas, 1898
易危(VU) [15] 
5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reticulata
De Winton, 1899
極危(CR) [16] 
6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rothschildi
Lydekker, 1903
近危(NT) [17] 
7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thornicrofti
Lydekker, 1911
易危(VU) [18] 
8
長頸鹿馬賽亞種
Giraffa camelopardalis ssp. tippelskirchi
Matschie, 1898
瀕危(EN) [19] 

長頸鹿保護現狀

長頸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易危(VU)。 [3] 

長頸鹿種羣現狀

該物種共有8個亞種,分佈範圍相對較廣,鑑於一些長頸鹿種羣正在增加,一些正在減少,一些似乎是穩定的,對長頸鹿最有用和適合的保護行動將隨着長頸鹿種羣動態,生態穩定性,國家政策和立法的不同而不同。
長頸鹿在其分佈範圍內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保護。大量種羣出現在國家保護區和私人農場,但許多也存在於無保護和公共區域。保護長頸鹿種羣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喪失,侵佔和轉變用途以及偷獵。
保護措施通常包括通過執法和社區保護舉措進行棲息地管理和保護。通過使用柵欄和邊境保護成功保護棲息地和停止棲息地侵佔可能導致大面積的牧羣在一個區域內積聚。然而,這些數量的持續增長受到該生態系統由於空間、水和草料可用性(即有限的承載能力)而支持特定數量的長頸鹿的能力的限制。
在尼日爾,保護項目和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和宣傳方案促進了長頸鹿人口在沒有官方保護區的情況下從49頭中重新受到限制。然而,棲息地喪失和乾旱仍然是該地區的重大威脅。重要的是,政府是第一個並且仍然是唯一制定國家長頸鹿保護戰略的範圍國家,通過這種方式,該物種的保護在20年(1918年)內增加了近八倍。
肯尼亞正在敲定一項國家長頸鹿保護戰略,該戰略旨在確定並實施一系列保護干預措施,以保護該國的三個長頸鹿亞種(Giraffa reticulata,Giraffa rothschildi,Giraffa tippelskirchi)。長頸鹿烏干達亞種根據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法案(第376章)和烏干達共和國長頸鹿受到1959年“野生動物生存(保存和控制)法案”(第198章)的保護,並列入A部分。該法案的第一附表是可能沒有被獵殺或捕獲的動物。
在整個東部和南部非洲,越來越多的長頸鹿易位使長頸鹿的棲息地重新增加,促進了野生動植物企業,包括旅遊和消費用途,並保留了小型,封閉和零散的人口的遺傳多樣性。
儘管非洲最小的人口之一居住在贊比亞的Luangwa山谷,但物種數量已經穩定了很多年,因此可能不需要採取干預措施作為保護行動。相反,繼續監測人口,加上限制和控制礦物開採和土地轉化的努力將是有用的。
在南部非洲,長頸鹿的私人所有權有時會促進種羣之間的基因流動,因為動物在農場之間被買賣、交易。也許一種更加控制和系統的長頸鹿易位模式將有助於保護長頸鹿。
長頸鹿其中有2個亞種成熟個體很少,被認定為瀕危物種。 [3] 

長頸鹿相關文化

長頸鹿長頸鹿旅店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長頸鹿旅店”:據英國媒體2009年7月21日報道,肯尼亞的一個家庭多年來把八隻長頸鹿當做自己的家庭成員,一起生活。當遊客們到此時,不僅可以與長頸鹿親密接觸,甚至可以同長頸鹿同吃同住。這些稀有長頸鹿其高度都超過16英尺,重量超過1噸,預期可以活到30歲。 [20] 

長頸鹿長頸鹿效應

長頸鹿效應,長頸鹿的脖子很長,導致的後果是,腳底板星期一被刺一下,星期六才能傳達到大腦,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永遠慢半拍。具有長頸鹿性格的人,常會讓人有摸不着頭腦之感,做什麼都慢,吃飯慢,寫字慢,説話慢,走路也慢,不過這種慢半拍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些方面具有自我保護功能。

長頸鹿商禽詩歌

《長頸鹿》
那個年青的獄卒發覺囚犯們每次體格檢查時身長的逐月增加都是在脖子之後,他報告典獄長説:“長官,窗子太高了!”而他得到的回答卻是:“不,他們瞻望歲月。”
仁慈的青年獄卒,不識歲月的容顏,不知歲月的籍貫,不明歲月的行蹤;乃夜夜往動物園中,到長頸鹿欄下,去逡巡,去守候。 [21] 

長頸鹿相關發現

2021年1月11日,非洲國家納米比亞和烏干達均發現了迷你長頸鹿,身高在2.6米左右,約為長頸鹿正常身高(4.6米至6.1米)的一半,這也是全球首次發現迷你長頸鹿。動物學家邁克爾·布朗稱,它們可能患有骨軟骨發育不良,這是一種影響軟骨、關節和骨骼發育的罕見病,常發病於頭部、脊椎和四肢部位。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