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蛇座流星雨

鎖定
長蛇座流星雨的發現歸功於理查·麥克羅斯基(Richard E.McCrosky)和安內特·珀森(Annette Posen)。在1961年他們公佈了哈佛流星計劃共觀測到的2529顆雙站流星,其中有7顆的輻射點來自長蛇座σ附近。
中文名
長蛇座流星雨
屬    性
天文學
提出者
理查·麥克羅斯基
首次出現時間
1961年

長蛇座流星雨研究歷史

1962年年底,雅查(Luigi G.Jacchia)和惠普爾(Fred L.Whipple)公佈了413顆照相流星的分析,其中3顆屬於這個羣,輻射點位於赤經126.7度,赤緯+1.8度 [1] 
確認來自印度。斯里拉馬·勞(M.Srirama Rao)、拉馬·勞(P.V.S.Rama Rao)和拉梅什(P.Ramesh)在1961-1967年對小的流星羣進行了研究。在1963年12月12-15日,他們觀測到5顆來自赤經127度,赤緯+4度的流星,算得每小時流量為6.6。在1964年12月11-14日,他們再次觀測到同一個羣,來自赤經123度,赤緯+7度,這一次有31顆流星,ZHR為6.0。該羣被編號為小流星羣5號。
過去也有該羣的觀測記錄。卡儂·霍夫梅斯特(Cuno Hoffmeister)在1937年於西南非洲觀測到5個輻射點,平均位於赤經129度,赤緯+3度,很明顯也屬於長蛇座σ流星雨。

長蛇座流星雨最近成果

1978年,澳大利亞的國家行星觀測者協會在12月2-19日進行了觀測,輻射點位於赤經128度,赤緯+4度,ZHR為3-5。平均星等為3.06,6.1%流星有餘跡,21.4%黃色。北半球觀測者麥克雷奧(Norman W.McLeod III)在1978-1983年觀測到ZHR達6,出現在12月8/9日,10/11日仍有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