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耿炳文

鎖定
耿炳文(1334年-1404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1]  ,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
耿炳文早年承襲父職,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歷任總兵都元帥、大都督府僉事等職,後隨常遇春徐達攻打大同、陝西等地,屢立戰功。之後以軍功封長興侯。朱元璋去世之後,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討伐朱棣。不久卻兵敗真定
《明史》記載,耿炳文戰敗後,建文帝遂以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主帥,結果連戰連敗,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後,耿炳文遭到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的彈劾,畏罪自殺;另説耿炳文已在真定之戰中陣亡。 [16-17] 
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贈興國公,諡號“武愍”。
中文名
耿炳文
國    籍
明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334年
逝世日期
1404年(有爭議,一説1399年戰歿)
出生地
濠州(今安徽鳳陽)
官    職
大將軍
爵    位
長興侯

耿炳文人物生平

耿炳文屢敗士誠

耿炳文的父親耿君用跟隨明太祖朱元璋渡長江,因戰功累升至管軍總管。至正十六年(1356年),增援宜興,和張士誠的部隊進行激烈爭戰,最後耿君用戰死。耿君用死後,耿炳文承襲父職,率領着他父親的軍隊。 [2]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廣德,進攻長興,打敗張士誠的大將趙打虎,繳獲戰船三百餘艘,生擒敵軍守將李福安等人,攻克長興。長興地處太湖口,陸上通廣德,與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門户。明太祖得到長興,十分高興,將長興改名為長安州,並在此地設立永興翼元帥府,任命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劉成、李景元為副手,守衞長安州。 [3] 
温祥卿足智多謀,因躲避戰亂前來歸附,耿炳文把他請入幕府,制訂實施防禦計劃十分周密。張士誠的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率兵進犯長安州。耿炳文奮力反擊,大敗敵軍。此後,張士誠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萬,分水陸向長安州殺來。當時城內只有守兵七千人,明太祖十分着急,連忙命令陳德華高費聚前來增援。誰知李伯升黑夜偷襲援軍營寨,幾位大將潰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敵方攻擊十分猛烈,耿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禦。戰爭持續一個多月,在此期間,耿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棄營逃跑,耿炳文乘勝追擊,追殺李伯升軍隊五千餘人。 [4] 
第二年,明太祖改永興翼元帥府為永興衞親軍指揮使司,任命耿炳文為永興衞親軍指揮使。不久,張士誠出動大軍,並派他的弟弟張士信來爭奪永興。耿炳文打敗張士信,並俘虜敵軍元帥宋興祖。張士信大怒,大軍圍城。耿炳文和費聚迎戰,又大敗敵軍。長興是張士誠的必爭之地,耿炳文在此堅守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敵眾,大小十幾次戰爭,戰無不勝,使得張士誠的目的不能得逞。大軍征討張士誠,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圍困平江。平定吳地後,耿炳文升任為大都督府僉事 [5] 

耿炳文征戰器重

洪武元年(1368年),授鎮國上將軍兼右率府副使。耿炳文隨大軍征討中原,攻克山東沂、嶧等州,攻下汴梁,巡視河南,侍從明太祖北巡。又隨常遇春攻佔大同,攻克晉、冀。隨大將軍徐達征討陝西,打敗李思齊張思道。洪武二年(1369年),鎮守陝西,疏通涇陽洪渠十萬餘丈,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
洪武三年(1370年),任命為秦王府左相兼陝西行省右丞,封長興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 [6]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大將軍徐達出塞,在北黃河打敗元朝平章乃兒不花,再次返回陝西。洪武十九年(1386年),隨潁國公傅友德征討雲南,平定曲靖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從永昌侯藍玉北征,到達捕魚兒海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賜鈔造第於鳳陽,修葺先塋,追贈父親耿君用侯爵。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陝西徽州妖人之亂。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徵西將軍,擒獲蜀寇高福興,俘虜敵軍三千人。 [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鎮守遼東
起初,耿炳文守衞長興,功勞最大,明太祖排列功臣,將耿炳文與大將軍徐達列為一等。到洪武末年,諸公、侯皆已去世,倖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耿炳文因是開國元勳,深受朝廷器重。 [8] 

耿炳文北伐燕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統率副將軍李堅、寧忠北伐。當時耿炳文已經六十五歲。率領號稱三十萬的大軍,但實際上只有十三萬人。八月初,部隊到達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兩岸分營紮寨。都督徐凱駐紮在河間,潘忠、楊松駐軍在莫州,先鋒九千人駐紮在雄縣。時值中秋,部隊沒有多少防備,遭到朱棣軍的突然襲擊,先鋒九千人全部被殺。潘忠等率軍來增援,過月漾橋時,遭到伏擊,落入水中,潘忠、楊松都被俘。兩位大將寧死不屈,最終被殺。於是莫州失守。而此時耿炳文的部將張保向朱棣投降,並向朱棣報告南岸部隊的虛實情況。朱棣放張保回去,讓他張揚雄縣、莫州慘敗的情景,並説北軍將要到來。於是耿炳文轉移部隊,並且全部渡河,全力抗敵。待耿炳文軍隊轉移之際,朱棣軍突然來臨,沿城攻擊。耿炳文的部隊不能成列,潰敗入城。部隊都擁擠在城門裏,造成堵塞,自相踐踏,被踩死的不可數計。 [9] 
朱棣軍將城緊緊圍住,耿炳文尚有十萬軍隊,堅守而不敢出來。朱棣知道耿炳文是一員老將,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過了三天,就自動撤兵。建文帝聽説耿炳文失敗,十分擔心。採納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坐驛車前來取代耿炳文。等他來到前線,朱棣的軍隊已於前一天撤離。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替他統率全軍,最終導致失敗。 [10] 
另一種説法認為,耿炳文在真定戰役中陣亡。

耿炳文彈劾自殺

永樂二年(1404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彈劾耿炳文,説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的圖飾,用紅革呈做玉帶,逾越制度,他的這些行為是大逆不道。 [16-17]  一説,耿炳文十分害怕,於是自殺。 [11]  耿炳文的三個兒子前軍都督僉事耿璇、後軍都督僉事耿瓛、尚寶司卿耿瑄,也都受到牽連被殺。
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贈興國公,諡號“武愍”。 [12] 

耿炳文人物成就

耿炳文在朱元璋與張士誠勢力的對抗中,奪取浙江重鎮長興 [3]  ,並屢次擊敗張士誠軍的進攻,守衞此地近十年 [5]  。為朱元璋擊敗張士誠立下很大功勞。

耿炳文歷史評價

《明史》:“耿炳文守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志。締造之基,其力為多。” [13] 
蔡東藩:“炳文系偏將才,非大帥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見。然耿炳文敗回真定,燕軍攻城不下,三日即引還,意者其猶以炳文為宿將,未易攻取乎?” [14] 

耿炳文家庭成員

耿炳文父親

耿君用,跟隨朱元璋渡長江,因功累升至管軍總管,後與張士誠軍交戰中戰死。 [3] 

耿炳文兒子

  1. 耿璇(耿璿),駙馬都尉、前軍都督僉事,娶懿文太子朱標長女江都公主 [15] 
  2. 耿瓛,耿璇弟,官至後軍都督僉事。 [15] 
  3. 耿瑄,耿瓛弟,官至尚寶司卿 [15] 

耿炳文人物爭議

有關耿炳文之死,史料中存在不同説法。
  1. 《明太宗實錄》中,沒有明確記載耿炳文之死,但有關於耿炳文戰敗後、黃子澄推薦李景隆替代他, [18]  以及永樂二年(1404)鄭賜、陳瑛彈劾耿炳文 [16-17]  的記載。
  2. 英宗正統年間,黔國公沐晟撰寫的《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記》記載耿炳文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的真定之役中陣亡,建文帝遣人諭祭治喪。 [19]  明中期問世的史料如黃金的《開國功臣錄》和黃佐的《革除遺事》也都記載耿炳文陣亡於援助真定之時。 [20-21] 
  3. 明中後期人士如王世貞朱國禎等,認為《開國功臣錄》及《革除遺事》等的記載與《實錄》存在矛盾,並主張《實錄》可信、耿炳文是在永樂二年被彈劾後自縊身亡的。查繼佐罪惟錄》等後出史書稱耿炳文被劾後,有詔籍其家,耿炳文自盡。 [22]  清代修纂的《明史》亦持耿炳文自殺説,但將其被彈劾和自殺的時間繫於“燕王稱帝之明年”即永樂元年(1403)。 [11] 
明史學者顧誠比較不同史料的描述及其可信度,尤其是依據其發現的《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記》,認為耿炳文陣亡於真定之役的説法是可信的;至於《明實錄》的記載,則屬含混其詞,以劾奏造成耿炳文活到朱棣登基之後的假象,實則對耿炳文在真定之役後到被彈劾前的行跡並無正面記載。顧誠還推測朱棣就該彈劾“命速改之”實際上是破壞耿氏墓地之意。 [23] 

耿炳文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13] 
《罪惟錄·列傳第二十五》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耿炳文,濠人。
  • 2.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耿炳文)父君用,從太祖渡江,積功為管軍總管。援宜興,與張士誠兵爭柵,力戰死。炳文襲職,領其軍。
  • 3.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取廣德,進攻長興,敗士誠將趙打虎,獲戰船三百餘艘,擒其守將李福安等,遂克長興。長興據太湖口,陸通廣德,與宣、歙接壤,為江、浙門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為長安州,立永興翼元帥府,以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之。
  • 4.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温祥卿者,多智數。避亂來歸,炳文引入幕府,畫守禦計甚悉。張士誠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帥師來爭。炳文奮擊,大敗去。久之,士誠復遣司徒李伯升帥眾十萬,水陸進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陳德、華高、費聚往援。伯升夜劫營,諸將皆潰。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餘。常遇春復帥援兵至,伯升棄營遁,追斬五千餘人。
  • 5.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其明年,改永興翼元帥府為永興衞親軍指揮使司,以炳文為使。已而士誠大發兵,遣其弟士信復來爭。炳文又敗之,獲其元帥宋興祖。士信憤甚,益兵圍城。炳文與費聚出戰,又大敗之。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大軍伐士誠,炳文將所部克湖州,圍平江。吳平,進大都督府僉事。
  • 6.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從徵中原,克山東沂、嶧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駕北巡。已,又從常遇春取大同,克晉、冀。從大將軍徐達徵陝西,走李思齊、張思道,即鎮其地。浚涇陽洪渠十萬餘丈,民賴其利。尋拜秦王左相都督僉事。
  • 7.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洪武三年,封長興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十四年,從大將軍出塞,破元平章乃兒不花於北黃河。十九年從潁國公傅龍德徵雲南,討平曲靖蠻。二十一年從永昌侯藍玉北征,至捕魚兒海。二十五年帥兵平陝西徽州妖人之亂。三十年以徵西將軍擒蜀寇高福興,俘三千人。
  • 8.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始,炳文守長興,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將軍達為一等。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
  • 9.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為大將軍,帥副將軍李堅、寧忠北伐,時年六十有五矣。兵號三十萬,至者惟十三萬。八月次真定,分營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凱軍河間,潘忠、楊松駐鄚州,先鋒九千人駐雄縣。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九千人皆死。忠等來援,過月漾橋,伏發水中。忠、松俱被執,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將張保者降燕,備告南軍虛實。燕王縱保歸,使張雄、鄚敗狀,謂:“北軍且至。”於是炳文移軍盡渡河,併力當敵。軍甫移,燕兵驟至,循城蹴擊。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爭門,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計。
  • 10.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燕兵遂圍城。炳文眾尚十萬,堅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傳代炳文。比至軍,燕師已先一日去。炳文歸,景隆代將,竟至於敗。
  • 11.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僣妄不道。炳文懼,自殺。
  • 12.    查繼佐.罪惟錄:中華書局,1980
  • 13.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17]
  • 14.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19]
  • 15.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子璇,前軍都督僉事。尚懿文太子長女江都公主。炳文北伐,璇嘗勸直搗北平。炳文受代歸,不復用,璇憤甚。永東初,杜門稱疾,坐罪死。璇弟瓛,後軍都督僉事。與江陰侯吳高、都指揮楊文帥遼東兵圍永平,不克,退保山海關。高被間,徙廣西。文守遼東,瓛數請攻永平以動北平,文不聽。後與弟尚寶司卿瑄,皆坐罪死。
  • 16.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永樂二年 十月 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3-05-15]
  • 17.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三十五永樂二年十月甲申(十六日):○甲申○賜文武羣臣侍宴福囊 刑部尚書鄭賜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等交章劾奏長興侯耿炳文不遵禮典衣服器皿僭飾龍鳳玉帶僭用紅鞓遠蹈胡藍之軌遠蹈【胡藍之軌:廣本抱本之下有逆字,是也。】近循李景隆之邪心乞正其罪以是懲逆戒【以是懲逆戒:廣本抱本是作示,是也。舊校刪逆字。】 上曰先朝老臣亦為此乎命速改之 夜有星如鷄子大青白色尾跡有光出北斗中北行出北斗中北行:抱本鬥下有魁字,疑是也。至近濁
  • 18.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三 建文元年 八月 二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3-06-17]
  • 19.    《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記》(載道光《晉寧州志》卷十二《藝文志·碑記》):“至三十二年,侯年已六有五,援真定,歿於陣。上更痛甚,親制文遣命中官諭祭。命有司治墳塋,賜臨濠山地三百頃、佃户二千人、守墳人二百户,儀仗户十五户,以京衞軍士充之,先後隆恩疊頒洊至。”
  • 20.    《皇明開國功臣錄》卷四《耿炳文傳》:“十月自遼東率眾十餘萬援真定,戰歿於陣,年六十五。”
  • 21.    《革除遺事》卷五《耿炳文傳》:“炳文死於陣,年五十六。炳文有智略,長於征戰,至於敗沒。後為大將者多綺紈子弟,遂至於亡。”
  • 22.    《罪惟錄·列傳第二十五》:帝始有憂色,召還,以李景隆代。炳文疏請:‘專任臣,可保其無他。’貽書其子瓛,自罪挫跌,勉瓛努力,無負朝廷。燕師南下,炳文降。永樂二年,左都御史陳瑛等劾炳文衣服器皿潛飾龍鳳,玉帶僭丹鞓。詔籍其家,炳文自縊死。”
  • 23.    顧誠.靖難之役和耿炳文、沐晟家族——婚姻關係在封建政治中作用之一例[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05):47-5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