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牡蠣

(雙殼綱動物)

鎖定
長牡蠣是牡蠣目牡蠣科巨牡蠣屬軟體動物,又稱真牡蠣、太平洋牡蠣, [8]  俗名生蠔、白蠔、海蠣子、蠣黃、蚵。 [9]  貝殼長而厚,呈長條形或長卵形,背、腹緣幾乎平行,殼長為殼高的3倍;殼表面平坦或有數個大而淺的凹陷;自殼頂向後緣環生排列稀疏的鱗片,呈波紋狀,沒有明顯的放射肋。殼外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殼內面瓷白色,閉殼肌痕大,呈馬蹄形,棕黃色。 [10] 
長牡蠣分佈於日本、俄羅斯等國,在中國見於黃渤海地區。 [8]  喜鹽度較低的海水,多棲息在潮間帶或岩礁、沙質海底中。 [11]  雜食性,攝食底棲硅藻、浮游硅藻、浮游動物和有機碎屑等。生殖期5-8月,1齡達性成熟,絕對生殖力幾千萬至上億粒,卵生型,精子、卵子排入水中,體外受精。 [12] 
長牡蠣為重要經濟貝類,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每100克肉含蛋白質11.3克、脂肪2.3克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鋅和降低血清膽固醇的物質。其殼與肉均有一定藥用價值,有平肝潛陽、重振安神、息風止症、清熱化痰、消淤化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制酸、止渴、抗腫瘤等功效;肉具有滋陰生津、養血安神、調中補虛等功效。 [13] 
外文名
Pacific Oyster
別    名

白蠔
海蠣子
蠣黃
展開
別名

白蠔
海蠣子
蠣黃

太平洋牡蠣 收起
中文學名
長牡蠣
拉丁學名
Crassostrea gigas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鶯蛤目
牡蠣科
牡蠣屬
長牡蠣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erg,1793

長牡蠣動物學史

  • 養殖史
長牡蠣原產日本,天然苗種豐富,北美於20世紀30年代開始從日本引種,在加拿大和美國華盛頓州廣泛養殖,併成為當地海區自然種羣。以後,法國、韓國和中國台灣省也先後引種。該貝現已成為世界牡蠣養殖的主要品種。1979年6月和1980年4月,浙江省水產廳先後2次從日本日魯漁業株式會社、東京丸一商社和日本宮城縣引進牡蠣苗,由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温州分所在樂清海灣清江海區試養。引進的苗種總量為1535萬顆,引進稚貝平均殼高1.62釐米,平均重0.98克。 [2] 

長牡蠣形態特徵

長牡蠣
長牡蠣(8張)
長牡蠣殼厚,背腹延伸,形態變化極大,貝殼大,呈長條形,殼長約是殼高的3倍左右。一般殼高89毫米,殼長37毫米,殼寬25毫米。殼面具波紋狀鱗片。右殼較平坦,殼頂至後緣的環生鱗片排列稀疏,呈波紋狀;左殼具有數條較強的放射肋,附着面大。閉殼肌痕腎形,靠近腹緣。貝殼不具緣面,不具蜂窩狀貝殼結構,但具有白堊粉沉澱層。終生不具櫛齒。殼頂附着面小。內韌帶稍寬而長,長度為寬度的2倍以上。殼面紫色或淡紫色,殼內面白色,但閉殼肌痕呈紫色。韌帶槽長而深。閉殼肌馬蹄形,位於殼的後部背側。 [3]  [4] 
長牡蠣具右側側水腔。鰓與內臟團之間由一條縱向隔膜在左、右鰓之間的入鰓血管(中入鰓血管)處相連,將鰓上腔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外唇辦癒合小於1/3。腸環形,肛區不遊離,不具肛翼,腸溝延至肛門末端,消化盲囊開口,數目變化大,一般5-8個。外套膜厚,心耳囊狀,不與圍心腔壁癒合,具附心臟和肌鰓血管。前大動脈粗,腹動脈兩條,腎靜脈一條,在左心耳腹側,環外套動脈明顯。直腸不穿過心室。髒神經節不分節。浮養型,變態期幼蟲的殼緣處有一紫色緣帶。 [3] 

長牡蠣生活習性

長牡蠣營固着生活,以左殼固着于堅硬的物體上。有羣居的生活習性,由於互相擠壓,外殼一般是非常不規則的。垂直分佈於低潮線附近及淺海。為廣温、廣鹽種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由日本引進後分佈於中國南北沿海,可以在鹽度10-37‰的海區棲息,生長最適鹽度範圍是20-30‰,水温在-3至32℃範圍內成活,生長適温是5-28℃。 [2] 
長牡蠣是濾食性貝類。對食物僅有物理性的選擇能力,即只攝食比其口徑小的食物,對食物的化學性,除了特別有害的刺激物質之外,是沒有選擇能力的。在幼體期和成體時由於消化和攝食器官在發育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其食物種類和大小也有明顯的不同:胚胎髮育至D形幼蟲以後,濾食器官的發育還不完善,只能攝食一些極微小的顆粒,金藻無細胞壁,對於消化能力極弱的初期幼體最為合適。成體的食物主要是海水中的浮游藻類;和有機碎屑。 [2] 
在繁殖季節,受精卵1-2天后發育成70-80微米的D形幼蟲,浮游生活2周後殼高長至300微米左右,變態後營固着生活。幼體固着後4-5天,成長為2毫米左右的稚貝,1個月後長到1釐米左右,1週年可長至7-8釐米,生長2週年殼高達9-13釐米。以後生長速度較慢,殼層開始增厚。長牡蠣的生長包括貝殼的生長和肉質部的肥滿,一般秋季肉和殼都生長,冬天殼的生長速度緩慢,而肉質部儲藏營養物質重量增加。春天隨水温的回升,殼的生長速度加快,初夏貝殼進入快速生長期,生殖腺的成熟也同時加快。產卵期生殖腺發達,體重增加,殼的生長速度降低,產卵後肉質部迅速衰退,體重下降。 [2] 

長牡蠣分佈範圍

原產地:中國(廣西、河北、遼寧、山東、浙江、香港、台灣、海南)、朝鮮、日本(北海道、本州、九州)、俄羅斯(遠東地區)。 [4]  [5] 
引種:佛得角、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摩洛哥、納米比亞、塞舌爾、南非、突尼斯、印度尼西亞(爪哇)、以色列、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土耳其、比利時、克羅地亞、塞浦路斯、丹麥、法國(科西嘉島)、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馬耳他、荷蘭、挪威、葡萄牙(馬德拉)、羅馬尼亞、俄羅斯(南部)、塞爾維亞和黑山、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烏克蘭、英國(海峽羣島)、伯利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哥斯達黎加、古巴、馬提尼克島、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羣島、美國(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亞州、夏威夷、緬因州、馬薩諸塞州、北卡羅來納州、俄勒岡州、得克薩斯州、弗吉尼亞州、華盛頓)、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澳洲西部)、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關島、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帕勞、薩摩亞、湯加、瓦努阿圖、阿根廷、巴西(巴伊亞州、里約熱內盧、聖卡塔琳娜、聖保羅、智利、厄瓜多爾、秘魯、委內瑞拉。 [5] 

長牡蠣繁殖方式

長牡蠣自然繁殖

長牡蠣屬卵生型,雌雄異體。在繁殖期間親貝把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出體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發育成幼蟲,再固着變態成稚貝。它的整個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區裏度過,約經1年即達性成熟。該貝雖屬雌雄異體,但也存在雌雄同體,並且相互間常發生性的轉換,可從雌雄同體轉化為雌雄異體,或者雌個體轉化為雄個體,性別很不穩定。繁殖期主要集中在本海區水温最高的月份。在中國南方,每年的5月份進入繁殖期;在北方,繁殖期在6-7月份。在整個繁殖季節,常出現2-4次繁殖盛期。一般水温達到16℃時,生殖腺開始形成,20℃時生殖細胞增多,22℃時部分個體性腺開始成熟,大多數在水温達到23℃以上開始產卵。水温和鹽度的變化是產卵的重要條件,因此,產卵大都在大潮期間進行。該貝產卵量很大,殼高12釐米以上的親貝,產卵量可達數千萬至1億左右。 [2] 

長牡蠣人工繁殖

人工育苗包括親貝的選擇和蓄養、採卵及孵化。親貝選擇2-3齡、殼高10釐米以上的個體。親貝蓄養一般採用浮動網箱或網籠式吊養,每立方米水體可蓄養50-60個。採卵是將肥滿度達到28%左右,卵子已基本成熟的個體,採用自然排放法,讓親貝充分發育成熟,自行排放精卵;或者採用陰乾、流水、升温法進行催產。這兩種方法的優點是卵子成熟好,但要防止精於過多,影響胚胎髮育。發現雄性個體排精過多,要及時挑出。卵子達到一定密度時,要將親貝移入另一水池內產卵,產卵結束後,池水要不斷充氣、攪拌、撈除泡沫。解剖法取卵簡便易行,可以避免精子過多的弊病,但需要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掌握好卵子的成熟度。先打開貝殼挑選雌貝,用吸管吸取l滴性腺組織滴於載玻片上,如果性細胞立即散開則為雌性,若不易散開而且呈煙霧狀則為精於,將卵巢取下,攪拌,用細網目篩絹過濾,去除多餘雜質,然後授精後孵化。 [2] 
2023年6月27日消息,乳山市海洋經濟發展中心(省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威海綜合試驗站)引進了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培育的“海大4號”長牡蠣新品種附殼苗100萬片開展養殖試驗示範,這是“海大4號”新品種於2022年7月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後首次正式對外推廣。 [7] 

長牡蠣養殖技術

長牡蠣幼蟲培育

受精卵發育到D形幼蟲後,用300目篩絹收集移入另外的水池內進行培育。初期D形幼蟲密度不超過10個/毫升。在培育過程中,每天換水2次,每次1/2,每隔5-6天倒池1次。餌料以金藻為主,混合投餵扁藻、角毛藻等。投餌量根據幼蟲的胃含物情況增減。幼蟲浮游期的長短與水温關係密切。平均水温29℃時,浮游期為10-14天;21℃時,為16天;24-28℃時,需11-20天不等。水温22-25℃的條件下,從受精卵到附着變態需18-19天。不論浮游期的長短,幼蟲到達變態附着時的個體大小均為300微米。在一般情況下,當個別幼蟲出現跟點時需要進行1次篩選,將大的個體選入另一池,並投放固着基。 [2] 
育苗場培育的眼點幼蟲,可以運輸到其他的生產單位進行生產性採苗。將眼點幼蟲過濾出來,用紗布包裹保持一定濕度,置於泡沫塑料箱中,利用塑料袋在箱內放置冰塊進行運輸。 [2] 

長牡蠣幼苗培育

當眼點幼蟲達到40%以上時,便可投放固着基。常用的固着基有貝殼、塑料盤等。將扇貝殼或長牡蠣殼中間鑽孔,用細塑料繩穿着,根據育苗池的深淺確定長度,懸掛在水池中,一般每立方米水體投放2000片左右。貝殼投放前要用稀鹽酸浸泡後洗刷乾淨。貝殼採苗適於垂下式或灘塗地播飼養。 [2] 
用扇貝養成籠的塑料底盤或塑料板乎掛或垂掛在水池中進行採苗,處理方法同貝殼。塑料盤(板)彎曲後,蠣苗能自行脱落,適合進行單體長牡蠣的飼養。 [2] 

長牡蠣成貝養殖

長牡蠣商品貝養成區應選擇在風浪較小、潮流暢通、餌料豐富、無工業污染水域。養成方法可分懸浮式和地播式兩類。 [2] 
  • 懸浮式養成
  1. 延繩式:利用海帶或扇貝養殖設施,將附着有長牡蠣苗的貝殼掰成小塊,夾在養殖繩中間垂掛在延繩上,養殖延繩的長短可根據水深而定,一般3-5米,間距1米左右。
  2. 筏式:將附有苗的貝殼串在繩子上懸掛於浮筏的下面進行養殖。
  3. 籠養:長牡蠣置於籠中進行吊養。
  4. 插樁養殖:在潮間帶立石柱或木樁,將附有苗種的貝殼串繩繞其上進行養殖。 [2] 
  • 地播養成
將長牡蠣直接播放在灘塗上進行養成。將長牡蠣苗從採苗器上剝離下來,按照一定放養密度,播養到沙泥灘或泥沙灘地質的灘塗上,長牡蠣即可在灘面上濾食生長。具有養殖成本低,操作簡單,易管理,能充分利用灘塗等優點。一般生產上將當年培育的苗種在翌年3-4月份播養,每667平方米播養量為3000-5000千克。 [2] 
  • 敵害及防治
  1. 敵害:養殖期間生物敵害是造成長長牡蠣死亡或影響生長的主要原因。主要生物敵害有兩大類。①直接吞食類:荔枝螺蟹類、肉食性魚類等。②附着生物:藤壺、螅枝蟲、海蛸,海綿、石灰蟲、雜藻等。 [2] 
  2. 防治方法:①太陽曝曬法:利用長牡蠣與其他附着生物致死臨界温度差特性,除去附着生物。②淡水浴法:將長牡蠣台架用拖船拖到河口,利用滲透壓滅除螅枝蟲、海綿、海蛸、石灰蟲等。絕大多數附着生物在淡水中浸泡5-8小時基本死亡,可達到除害目的。③調節水層和倒置法:附着生物多,可以將長牡蠣調低水層來減少附着生物,也可以將上層已有附着物的長牡蠣倒置到下層。 [2] 

長牡蠣主要價值

  • 經濟及食用
長牡蠣為中國傳統食用貝類。是在南方重要的牡蠣增養殖對象,有地播、插立和垂下養殖3種養殖方式。剛附着的幼蠣經11-12個月的管養,殼長到8釐米,就可達商品規格上市。 [4] 
  • 藥用
【入藥部位】貝殼或肉(軟體)。 [6] 
【功能主治】貝殼:收斂固澀;用治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肉:滋陰潛陽,鎮驚安神,澀精斂汗,軟堅散結,化痰;用冶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癧痰核、額瘕痞塊。 [6] 
參考資料
  • 1.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1793  .biolib[引用日期2020-04-10]
  • 2.    沈俊寶,張顯良主編,引進水產優良品種及養殖技術,金盾出版社,2002.09,第343-349頁
  • 3.    齊鍾彥主編,中國經濟軟體動物,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03,第195-196頁
  • 4.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119頁
  • 5.    Crassostrea gigas  .cabi[引用日期2020-04-10]
  • 6.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第64頁
  • 7.    乳山牡蠣養殖品種再添“新成員”  .澎湃新聞.2023-06-27[引用日期2023-06-27]
  • 8.    長牡蠣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4]
  • 9.    王曉惠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海洋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97頁
  • 10.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第64頁
  • 11.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天然藥物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379頁
  • 12.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119頁
  • 13.    王曉惠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海洋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9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