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灘鎮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下轄鎮)

鎖定
長灘鎮位於富順縣東南,瀕臨沱江西岸,距富順縣城64公里,距瀘州市區20公里,延沱江而下25公里直入長江,政府駐地長灘壩,距離隆納高速公路(瀘州況場出入口)14公里,東與瀘縣海潮鎮隔江為界,南與瀘州市江陽區通灘鎮石寨鎮毗鄰,西與趙化鎮接壤,北與懷德鎮隔江相望。全鎮幅員面積5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80公頃。轄9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至2019年,全鎮總人口39562人。 [5] 
2019年8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自貢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石道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長灘鎮管轄,長灘鎮人民政府駐東街69號。 [1] 
中文名
長灘鎮
外文名
chang tan town
別    名
長灘壩
行政區劃代碼
51032212600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
地理位置
富順縣東南部
面    積
5156 公頃
政府駐地
長灘鎮東街69號 [1] 
電話區號
0813
郵政編碼
64321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3.96 萬 [2] 
著名景點
長灘古街
帝主宮
劉家祠堂
機    場
自貢鳳鳴通用機場瀘州雲龍機場
火車站
自貢站富順站瀘州站
車牌代碼
川C
方    言
自貢話

長灘鎮歷史沿革

該鎮以駐地得名。古稱義和鎮,後改名為長灘壩。
宋太宗年間(967—997),瀘州瀘川郡在今長灘置瀘陽鎮,一直沿用至明永樂年間(1403—1424)。
明朝後期,瀘陽鎮從瀘州劃歸富順縣管轄,取“道義”與“祥和”之意更名為義和鎮。
清同治年間,因鹽運場鎮得到較好發展,形成“九宮八廟,三街六巷,四道城門”格局。後因沱江河流衝擊東岸峽谷,逐漸形成大面積中壩,故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得名長灘壩,設長灘壩保隸屬富順縣洪合鄉上南路。
清末置洪合鄉長灘團保;
民國元年(1912)稱長灘團,
民國二十三年(1934)名長灘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分置長灘、天馬兩鄉,隸屬十三區;
1955年兩鄉合併為長灘鄉,屬趙化區。
1958年建立長灘公社,
1961年恢復懷德區建制,長灘公社屬懷德區。
1983年改社為鄉,
1995年並鄉建鎮,長灘鄉更名為長灘鎮。
2001年撤銷區建制,長灘鎮隸屬富順縣。 [6] 
2019年9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石道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長灘鎮管轄,長灘鎮人民政府駐東街69號。 [1] 

長灘鎮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長灘鎮現轄長灘壩社區、石道場社區、碑山村、龍灘村、譚家村、魚壩村、均安村、胡觀村、青苔村、石河村、同安村2個社區和9個村。 [8]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510322126001
121
長灘壩社區
510322126003
123
石道場社區
510322126201
122
碑山村
510322126202
220
龍灘村
510322126203
220
譚家村
510322126204
220
魚壩村
510322126206
220
均安村
510322126207
220
胡觀村
510322126208
220
青苔村
510322126209
220
石河村
510322126215
220
同安村
[8] 

長灘鎮位置境域

位於縣境東南,鎮域東北、東南、西南三面與瀘縣接壤,西靠石道鄉,西北與石寨鄉為鄰。鎮政府駐地長灘壩,距離縣城64千米,距離瀘州28千米、至隆(昌)納(溪)高速公路13千米。2015年末,轄區面積2627公頃。 [3] 

長灘鎮地理環境

長灘鎮氣候條件

長灘鎮境內地勢平坦,年均氣温18.2°C,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

長灘鎮地形地貌

境內漁家壩是沱江流經富順縣形成的9大平原之一;沱江河最大的中壩——長灘中壩,有豐富的沙石資源,總面積133.4公頃。

長灘鎮自然資源

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薯及蔬菜、花生、油菜籽、甘蔗等糧食經濟作物。特色經濟作物有龍眼、晚熟荔枝、柑橘、枇杷、筍竹。擁有經四川省農業廳檢測認定的無公害蔬菜基地260公頃,晚熟荔枝園33.35公頃,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安全中心檢測並授牌的無公害品牌蔬菜——茄子 [3] 
礦產資源有沙石、建築料石等。有長灘中壩、漁家壩、磨湘七中壩等灘壩3個。其中,長灘中壩為沱江縣境最大中壩,面積133.33公頃,是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漁家壩、磨湘七中壩面積133.33公頃,有豐富的濕地生態資源。2015年,耕地面積1290公頃。其中,田653公頃。出產水稻、玉米、花生等糧食經濟作物,以及桂圓、晚熟荔枝、柑橘、枇杷等水果。茄子、棒菜、菜豆等18個蔬菜品種獲農業部農產品安全中心檢測認定為無公害蔬菜。交通便利,省道207線、縣道長懷路穿境而過,有村級公路86.93千米,公路網絡通村達組。 [3] 

長灘鎮人口

2015年末,居民户數5215户,人口1.9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605人。 [3] 
2017年,全鎮常駐人口11663人(2017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減少貧困人口262户836人,2018年省定脱貧任務37户138人,全鎮299户974人全部實現脱貧。

長灘鎮經濟發展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3.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2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2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7萬元。
2017年年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億元,財政收入145萬元;中學1所,小學3所,私立幼兒園2所,公辦幼兒園1所;衞生院1所,村衞生室9個;敬老院1所。 [4]  境內有四川瀘蓉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宜江酒業有限公司,建設了長灘中壩用於種植蔬菜。 [7] 

長灘鎮第一產業

2015年,種植無公害蔬菜面積720公頃,產量5萬噸,產值1億元以上;優質水果面積400公頃,產量2.5萬噸,產值5500萬元。播種糧食麪積1902公頃,產量1.33萬噸。發展生豬養殖大户20户、養羊大户2户、家禽養殖大户80餘户,全鎮出欄生豬1.6萬頭、羊1.64萬隻、兔58.23萬隻、家禽39.97萬隻。

長灘鎮第二產業

1990年代,興辦有機磚廠、白酒與麴酒廠等企業10餘家,並以釀酒為主。此後,因經營不善倒閉或資產重組,至2015年,僅保留有工業企業9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四川瀘蓉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產值4億元、利潤6716.4萬元,為縣境最大酒類生產企業。

長灘鎮第三產業

長灘壩,自古即為沱江河沿岸重要口岸,為自貢井鹽出川主要通道和縣境邊界物資集散地,餐飲、住宿等行業興盛,市場繁華。新中國成立後,隨着陸路交通發展河運盛況不再。但改革開放後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羣眾收入的增長,再度促進市場發展。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億元。 [3] 

長灘鎮社會事業

長灘鎮村鎮建設

2015年,改造均安、青苔等村供電線路,硬化村組道路5.4千米,修築便民橋1座。長灘壩場鎮面積擴至50公頃,有街道5條、農貿市場1個,居民486户1572人。自2010年起,陸續興建碑山村山林河畔、仁和村金錢浩等農民集中居住點4個,住房495套,佔地面積3.39公頃、建築面積5.7萬平方米。

長灘鎮文化體育

建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開放村、社區書屋9個。除舞龍、舞獅、牛兒燈等傳統文化活動外,打連蕭、打鐵花是鎮境較為獨特文化傳承,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5年,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連蕭蔘加成都展演、全縣演出6次,舉辦羣眾文體活動12次,電影下鄉放映90場。

長灘鎮教育事業

2015年,轄區有九年制學校1所、村級小學2所,在校初中學生381人、小學生968人、入園幼兒548人。有教職工58人,幼兒教師18人。

長灘鎮醫療衞生

境鎮設有衞生院1所、便民藥店2家,有衞生技術人員17人,開放病牀19張、有萬元以上設備8台。2015年,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51萬人,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450人。

長灘鎮社會保障

2015年,納入農村低保501人、城鎮低保59人,供養農村“五保”人員132人,臨時救濟生活困難羣眾196人(次)。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6979人,發放到齡人員2891人基本養老金276萬元,城鎮居民參加養老保險506人。 [3] 

長灘鎮歷史文化

得名由來
唐朝時隸屬古瀘州瀘川縣管轄,依託沱江河舟船之便利,在此設瀘陽驛,後漸成集市。宋太宗年間,正式設置瀘陽鎮。明朝後期,瀘陽鎮劃歸富順管轄,取“道義”與“祥和”之意更名為義和鎮。清光緒年間,因沱江河帶來的泥沙形成長約1000米的險灘,得名長灘壩,並設長灘壩保,“長灘”一名遂沿用至今。 [3] 

長灘鎮特產

長灘菜 [7] 

長灘鎮名勝古蹟

長灘鎮建鎮歷史悠久,因鹽運興盛,佛教、道教與儒家文化在此交匯融合,曾建有眾多廟宇。現今仍保留有較為完整的古鎮街道,以及劉家祠堂、帝主宮、五顯廟、天后宮、南華宮等寺廟,九口鍋的傳説流傳至今。2015年末,鎮境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
帝主宮 位於長灘鎮東街,修建於清代。帝王宮建築面積350餘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式小青瓦屋面、穿鬥結構。現僅存正殿1棟,木雕、石刻遍佈整個建築,其建造工藝精美,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山一洞橋 位於長灘鎮碑山村,建於明代。為條石砌築三拱平橋,東北方側面雕刻龍頭兩尊,橋身西南方側面為龍尾。該橋歷史悠久,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灘五顯廟 位於長灘鎮西街,修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原寺廟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分正殿、後殿。正殿為土木結構、小青瓦屋頂,兩側有木門進入後殿。後殿兩側廂房塑有傳説中“奈何橋”“下油鍋”“上刀山”等地獄酷刑場景,此後為五顯塑像。現存前廳、中殿及後殿,正門上方嵌立橫匾“乾坤正氣”,中殿二檁記有墨書“乾隆十一年”字樣。其遺蹟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現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