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楚墓帛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帛画遗存,包含两件战国中晚期帛画。《人物龙凤》于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纵31厘米、横22.5厘米,绘有侧身女子与龙凤图案;《人物御龙》于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纵37.5厘米、横28厘米,表现男子驾龙场景,并绘有鹤、鲤鱼等元素 [1]。
两幅帛画均以墨线勾勒为主,局部施色,线条细劲流畅。主体皆为墓主侧身像,通过服饰、动态表现人物特征,其中龙凤、鹤等图案具有引导灵魂升天的象征意义。《人物御龙》画面结构与文献记载的铭旌相似,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丧葬观念与绘画技法,是研究早期中国绘画的重要实物 [1]。
战国中晚期楚墓帛画,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两件:《人物龙凤》,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纵31厘米,横22.5厘米。画面中部偏右下方绘一侧身伫立的妇女,身着缀绣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袍裾曳地,发髻下垂,顶有冠饰。人物头部前方,有一大凤鸟引颈张喙,双足作腾踏迈进状,翅膀伸展,尾羽上翘至头部,动态似飞。画面左边自下而上绘一条张举双足、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龙。《人物御龙》,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纵37.5厘米,横28厘米。画面正中绘一侧身执缰的男子,头戴高冠,身穿长袍,腰佩长剑,驾驭一条状似舟形的长龙。龙首高昂,龙尾上翘,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鹤,龙首下部有一向左游动的鲤鱼,人物上方正中画一华盖。 [1]
两幅帛画的功用、主题、造型观念和方式都较接近,在中国美术史上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绘画作品。一般认为两幅帛画中的人物都是墓主肖像。他(她)们驾驭游龙和由龙凤导引飞翔升腾,意在表示死者灵魂不朽,升归天国。反映当时楚国流行的引魂升天意识。龙、凤、鹤等具有引导、承载墓主升天的功能。子弹库帛画位于椁盖板下、隔板之上,表明帛画与文献记载的铭旌相似。画中人物比例适当,以侧面造型体现肖似于人物的头部特征,通过服饰和动态体现人物的神情。造型手法主要是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细如游丝的墨线传达了物象的整体形貌,也在男性衣袍等部分表现出质地感和运动感,龙、凤鸟、有羽葆的华盖线条飞扬、舒展,呈现游动、飘浮的各种意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