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江科學院

鎖定
長江科學院 (簡稱長科院)始建於1951年,是國家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隸屬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要為國家水利事業以及長江流域保護、治理、開發與管理提供科技支撐,同時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相關行業提供科技服務。
長江科學院主要專業研究領域有防洪抗旱與減災、河流泥沙與江湖治理、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工程安全與災害防治、空間信息技術應用、流域水環境、農業水利研究、國際河流研究、野外科學觀測、生態修復研究, 工程水力學、土工與滲流、岩石力學與工程、水工結構與建築材料、基礎處理、爆破與抗震,工程質量檢測、機電控制設備、水工儀器與自動化,以及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化技術應用等。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在職職工8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00餘人,教授級高工及高級職稱人員480餘人,博士230餘人,碩士290餘人;下設16個研究所(中心),1個分院,1個科技企業,3個綜合保障單位。 [1] 
中文名
長江科學院
外文名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簡    稱
長科院·CRSRI
創辦時間
1951年
主管部門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現任領導
盧金友(院長)
吳志廣(黨委書記)
碩士點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2個
博士後
科研工作站1個
地    址
湖北省武漢市黃浦大街23號
性    質
綜合性科研機構

長江科學院歷史沿革

1958年,毛澤東主席接見長科院首任院長 1958年,毛澤東主席接見長科院首任院長
1951年10月,在荊江分洪工程完成後,長委會水土工試驗室在領導支持下正式成立。 [2] 
1952年9月,原實驗室改名為長委會計劃處實驗室。
1953年,水工、土工實驗室被列為長委會三大基建項目之一正式開工,次年投入使用。
1955年1月,更名為長委會實驗研究所。
1956年4月,為適應長江流域規劃工作的發展需要,擴建並更名為長江水利科學研究院。 [3] 
1959年12月,更名為長江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1986年8月,更名為長江科學院。 [1] 

長江科學院科研條件

長江科學院人員編制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在職職工8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00餘人,教授級高工及高級職稱人員480餘人,博士230餘人,碩士290餘人。有“雙聘院士”2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級人選4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4人、湖北省突出貢獻專家2人、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首批培養人選1人、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及中國水利學會青年人才助力計劃5人、湖北省青年英才開發計劃1人。 [1]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鄭守仁(雙聘)、鈕新強(雙聘)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丁秀麗、楊文俊
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湯顯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丁秀麗、盧金友、鄔愛清、楊文俊
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林紹忠、程展林
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4人):盧金友、汪在芹、陳進、範北林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首批第一層次培養人選(1人):陳進
水利部水利科技英才(1人):姚仕明
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級人選(4人):盧金友、楊文俊、汪在芹、黃國兵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姚仕明
長江委重大成就獎獲得者(7人):盧金友、李青雲、汪在芹、張平倉、陳進、林紹忠、賈寶良
中國爆破行業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2人):吳新霞、趙根
第二批湖北省青年英才開發計劃(1人):周銀軍
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計劃入選者(4人):林莉、趙瑾瓊、胡英國、袁喆
“5151人才工程”第三、第四層次人選(37人):丁文峯、丁秀麗、王志旺、王敏、尹正傑、甘孝清、石妍、盧波、朱傑兵、朱勇輝劉美山、劉洪鵠、湯顯強、李青雲、李珍、李家正、李喆、李端有、張平倉、張奇華張細兵、張家發、陳進、陳亮、林莉、周火明、趙偉華、趙根、胡波(土保所)、黃書嶺、黃茁、曹慧羣、董芸、韓煒、程冬兵、譚德寶、潘家軍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11人):王家生、邢領航、劉紀根、許繼軍、李學海、張細兵、陳端、胡波(岩土重點實驗室)、段文剛、黃茁、常福宣 [4] 

長江科學院科研部門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下設16個研究所(中心),1個分院,1個科技企業,3個綜合保障單位。此外,依託長科院組建了江湖保護與水安全保障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長江治理與保護科技創新聯盟秘書處和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秘書處設在長科院。 [1] 
國家級研究中心: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水利部江湖治理與防洪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岩土力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程安全與病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長江科技推廣示範基地
地市級研究中心:武漢市智慧流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5] 
所屬研究機構:河流研究所、水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流域水環境研究所、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所、工程安全與災害防治研究所、農業水利研究所、國際河流研究所、水力學研究所、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岩基研究所、土工研究所、爆破與振動研究所、重慶科學實驗研究中心、工程質量檢測中心(計量檢定及標準化中心)、野外科學觀測中心(生態修復技術中心)、科技成果推廣中心 [6] 

長江科學院設施資源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總佔地面積近90萬平方米,在武漢、宜昌、重慶、青海雜多等地建有科研基地,其中武漢的沌口科研基地佔地約40萬平方米,建有世界規模最大的河工模型——長江防洪模型,擁有各類實體模型試驗大廳,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4000餘台(套)。 [1] 

長江科學院科研成果

長江科學院科研成就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主持完成了大量的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數十項國家科技計劃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同時,還為國民經濟建設相關行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服務。提交科研成果10000餘項;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4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勵32項;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70餘項;主編或參編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規程規範40餘部;出版專著80餘部。 [1]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獲獎類別
2015
水工巖體特性評價與工程利用關鍵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3
巨型機組水電站建築結構關鍵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2
水利水電工程滲流多層次控制理論與應用(第4)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
江湖沖積過程聯動機理與關鍵調控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
工程爆破作業安全和有害效應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0
水布埡超高面板堆石壩壩工程築壩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第三)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
高壩工程泄洪消能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第五)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8
三峽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設計、施工及拆除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8
三峽庫區重大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關鍵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5
長江三峽二期工程船閘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4
三峽工程明渠導流及通航研究與運行實踐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2
預應力岩土錨固綜合技術及其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9
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設計及施工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5
:CBI596——《用於水泥和砼中的粉煤灰國家標準》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以上僅列出國家級最高級別獎項 [7] 

長江科學院學術期刊

長江科學院院報》創刊於1984年10月,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主管、長江科學院主辦的應用科學型學術性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水利系統優秀期刊、湖北省精品期刊、湖北省最具影響力十大自然科學學術期刊、湖北省科協“科技創新源泉工程”優秀科技期刊、CSTA(英文版)首期入選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首批入選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英文版)》雜誌,俄羅斯《文摘雜誌》收錄期刊、2006年被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網絡數據庫收錄,1998-2003年被 《EI》(美國工程索引)Page One收錄,還被收列入美國國際CODEN中心,被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 德國波恩德國科學院圖書館固定收藏,被美國紐約尤里其(Urich's)國際期刊索引。 [8] 

長江科學院榮譽表彰

2003年,長江科學院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2008年以來,長江科學院獲全國水利科技工作先進集體、 全國水利抗震救災先進集體、湖北省文明單位、湖北省衞生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1] 
2021年11月23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評為“第九屆全國水利文明單位”。 [19] 
2022年3月30日,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20-21] 

長江科學院人才培養

長江科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研究生部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專業,與山東大學聯合設有岩土工程博士點,是河海大學碩士、博士生培養基地之一。 [1]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岩土工程(聯合設置)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水利工程、土木工程 [9]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10] 

長江科學院教學建設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設每年約招生30名,每年保持在90名在校學生人數 [9]  ;有111名碩士生導師 [11]  ,博士後學科帶頭人19名。 [12] 

長江科學院資質證書

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證書 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資質證書
根據2020年7月官網顯示,長江科學院工程諮詢甲級(水利水電;水文地質、工程測量、岩土工程)、測繪甲級、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甲級、水文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水土保持方案編制(5星)、水土保持監測(5星)、水利工程質量檢測甲級資質(岩土工程類、混凝土工程類、金屬結構類、量測類、機械電氣類)、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等各類資質證書,通過了國家計量認證、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等,被遴選為水利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蓄水安全鑑定、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大中型水閘安全評價和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技術評估單位。 [13] 

長江科學院文化傳統

長江科學院形象標識

長江科學院標識為“CJ”英文變體,C為外環,J字變體為長江奔流的水。 [1] 

長江科學院精神文化

長科院精神:創新、協作、誠信、奉獻 [14] 

長江科學院領導題詞

1987年,李鵬同志為長江科學院題寫院名。

長江科學院機構領導

長江科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黨委書記
許全喜
副院長、黨委委員
楊文俊 、唐文堅、姚仕明 、丁秀麗
紀委書記、黨委委員
紀良志
總工程師
徐平
參考資料來源: [15]  [22-23] 

長江科學院歷任領導

任期
職務
姓名
1951.10-1954.10
實驗室臨時負責人
肖世澤
1954.11-1956.01
實驗室、實驗研究所主任
劉鼐臣
1956.04-1970.03
院長
何之泰
1968.12-1972.12
革委會主任
王前義
1972.12-1975.11
院長
趙奔荊
1975.11-1982.12
趙文懷
1983.04-1993.08
陳濟生
1993.08-1998.04
包承綱
1998.04-2004.08
沈泰
2004.08-2007.03
楊淳
2007.04-2016.12
郭熙靈
參考資料來源 [15] 

長江科學院機構評價

長江科學院幾代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努力拼搏,長江科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已由最初幾人的水土工試驗室,逐步發展成為長江特色鮮明、科技人才薈萃、綜合實力雄厚的國家級非營利性水利水電科研機構,成為治水治江的重要支撐和中堅力量,為推動長江治理開發與保護、促進水利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長江科學院立足長江治理開發與保護事業,面向國家水利水電和國民經濟建設發展需求;在學科專業、人才隊伍、科研條件和院所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緊緊抓住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戰略機遇,不斷創新科研體制機制,不斷拓展調整學科專業,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長江特色和工程特色的水利水電學科專業體系,河流泥沙、工程安全監測、工程爆破與抗震、空間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長期的治江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 “創新、協作、誠信、奉獻”的長江科學院精神,並積極推進“愛水、愛江、愛院”的院所文化建設,全院幹部職工精神面貌昂揚奮進,呈現出勃勃生機 [16] (時任水利部副部長鬍四一評)
長江科學院廣大幹部、科研人員勵精圖治、頑強拼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為宗旨,秉承“創新、協作、誠信、奉獻”的八字精神,弘揚“愛水、愛江、愛院”的三愛文化,在水利部和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悉心指導下,充分發揮科技先導的作用,立足長江治理開發與保護,為我省境內的三峽、葛洲壩、丹江口工程,清江流域高壩洲、隔河巖、水布埡等梯級電站的開發,荊江分洪、人工裁灣、堤防整治等長江防洪體系建設,以及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有力地促進了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7] (時任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評)
長江科學院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步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專業實力雄厚、專家人才薈萃的綜合性水利水電科研機構,成為治江工作的重要支撐和中堅力量,為推動治江科技進步、促進治江事業發展、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瞄準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的水利水電科技問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支撐、引領發展,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緊密圍繞治江高級人才計劃,認真謀劃人才發展戰略,加大引進和培養力度,人才總量基本穩定,人才素質明顯提升,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合理;不斷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健全制度,促進發展。按照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原則,不斷深化以學科規劃和專業發展為導向的科研體制改革,作為國家非營利科研機構,長科院公益性研究得到加強 [18] (時任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