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江江豚

鎖定
長江江豚(學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哺乳綱、鯨目、鼠海豚科的江豚。曾經是窄脊江豚指名亞種,2018年4月11日被升級為獨立物種。俗稱“江豬”, [1]  體長一般在1.2米左右,最長的可達1.9米,貌似海豚。體型較小,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壽命約20年。 [1] 
通常棲於鹹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淡水中生活,喜單獨活動,有時也三五成羣,最多的有過87頭在一起的記錄。長江江豚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竄,食物包括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等魚類和蝦、烏賊等。分佈在長江中下游一帶,以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長江干流為主。
2023年2月28日,農業農村部公佈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長江江豚種羣數量為1249頭。 [24] 
中文名
長江江豚
拉丁學名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別    名
揚子江江豚
窄脊江豚長江亞種
江豬
黑鼠海豚
窄脊江豚 展開
別名
揚子江江豚
窄脊江豚長江亞種
江豬
黑鼠海豚
窄脊江豚
江豚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鯨目
鼠海豚科
江豚屬
長江江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Pilleri & Gihr, 1972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6]  [16] 
同義學名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
英文名稱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Narrow-ridged Finless Porpoise, Finless Porpoise

長江江豚動物學史

長江江豚(Yangtze Finless Porpoise)曾與東亞江豚共同被認為是窄脊江豚的兩個亞種。2018年被認定為獨立物種,這令鯨豚類物種由原來的89種增加為90種。這也標誌着中國又增添了一個特有物種。
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與深圳華大基因方向東及合作者描述了或能解釋江豚為何生活在長江的基因。相關成果4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研究表明,不同於其海洋近親,保護現狀瀕危的長江江豚適應了淡水環境,它們攜帶的遺傳變異體或能解釋其腎功能變化,以維持血液中的鹽水平衡。
根據收集到的49只江豚的基因組數據,發現長江江豚與海洋江豚之間存在着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已形成獨立的進化支系。楊光等人的研究表明,長江江豚在遺傳層面上不同於其他種羣,這意味着它們很少與其它品種交配,或代表了一個端始種。在長江江豚中,編碼與腎功能(包括運輸尿素和調節血液中吸收鈉的量)相關的蛋白的基因發生變異,表現出自然選擇特徵,讓它們在更適宜在淡水中生活。這可能反映了保存鹽分的一種需求,這對於江豚至關重要,但對於其海洋近親則不是一個問題。
白暨豚滅絕後,江豚成為長江中最後僅剩的鯨豚類動物。這些遺傳數據揭示了長江江豚具有的截然不同的遺傳組成,研究人員希望促使人們開展長期努力,防止長江江豚棲息地被破壞。 [3] 

長江江豚形態特徵

長江江豚成年體長平均約1.2-1.6米,體重約50-70千克,壽命約20年。 [1]  它的頭部較短,近似圓形,額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闊,上下幾乎一樣長,牙齒短小,左右側扁呈鏟形。眼睛較小,很不明顯。前5個頸椎癒合,肋骨通常為14對。身體的中部最粗,橫剖面近似圓形。背脊上沒有背鰭,鰭肢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尾鰭較大,分為左右兩葉,呈水平狀。後背在應該有背鰭的地方生有寬3-4釐米的皮膚隆起,並且具有很多角質鱗。全身為藍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顏色淺亮,唇部和喉部為黃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灰色斑。一些個體在腹面的兩個鰭肢的基部和肛門之間的顏色變淡,有的還帶有淡紅色,特別是在繁殖期尤為顯著。 [4] 

長江江豚棲息環境

通常棲於鹹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帶等淡水中生活,在長江甚至能上溯到宜昌、洞庭湖和鄱陽湖一帶。 [5] 

長江江豚生活習性

長江江豚喜歡單隻或成對活動,結成羣體一般不超過4-5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記錄。江豚能發出兩大類聲信號:高頻脈衝信號和低頻連續信號。高頻脈衝信號由一連串的單個高頻窄脈衝所構成,一般在20-120個之間,為聲納信號或稱為回聲定位信號,主要是在探測環境、捕食時發出;低頻連續信號為時間連續信號,由於頻率的高低不同,人耳聽起來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鳥鳴。它與白鰭豚基本上不合羣,但也偶爾在一起共同嬉戲。江豚對水温的適應範圍很廣,從4-20℃均能夠正常地生活。 [4] 
它們的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竄,身體不停地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向等動作。側遊時尾鰭的一葉露出水面,左右搖擺,從空中劃過。受到驚嚇後便急速遊動,然後一次或連續數次使身體騰空,大部分露出水面,僅尾葉在水中向前滑行,偶爾全部身體都躍出水面,高度達到0.5米。直立遊動時,身體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與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勢,能夠持續數秒鐘。每當江中有大船行駛,江豚則喜歡緊跟其後頂浪或乘浪起伏。它還有有趣的吐水行為,將頭部露出水面,一邊快速地向前遊進,一邊將嘴一張一合,並不時從嘴裏噴水,有時可將水噴出60-70釐米遠。呼吸時僅露出頭部,尾鰭隱藏在水下,然後呈彈跳狀潛入水下。呼吸間隔一般為1分鐘左右,但如果受驚,下潛的時間可達8-9分鐘。一般如果入水時不弓着腰,在水下停留的時間就不會很久,但下潛時弓腰的幅度很大,則表示將要深潛,不會連續出水。當順流遊動時,下一次出水的位置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10米左右,傍流時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5米左右,而逆流時只能前進3米左右。如果即將發生大風天氣,江豚的呼吸頻率就會加快,露出水面很高,頭部大多朝向起風的方向“頂風”出水,在長江上作業的漁民們把它的這種行為稱為“拜風”。這可能是天氣變化之前氣壓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頻率,以獲得足夠的氧氣。 [4] 
食物包括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等魚類和蝦、烏賊等,隨着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改變。覓食的時候首先快速遊動,多為深潛,露出水面頻繁,呼吸聲也較大,有時嘴上還沾有污物,在水面激起數十釐米高的湧浪。發現獵物後就向前猛衝,接着快速轉體,用尾葉擊水、攪水,驅趕魚羣,使其驚散。接着快速遊動,迅速接近獵物,頭部靈活地轉動、擺動以便準確定位。咬住獵物後,將魚頭調整為正對着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後再進行下一次捕食,也有時將較小的數條魚都銜在口中後,再一次吞下。飽食後便緩慢地遊動或懸浮在水中。如果集體發現魚羣,就協調行動,彼此分開遊動,潛水不深,遊動方向不定,常伴有前撲和甩頭的動作,將獵物包圍,被追逐的數十至上百條銀白色的小魚被迫跳出水面,使水面一片銀光閃閃,場面蔚為壯觀。江豚捕食同時,空中盤旋的鷗類就會及時趕來,趁小魚露出水面時不停地飛速掠過水麪,搶食小魚。 [4] 

長江江豚分佈範圍

長江江豚僅分佈於中國長江內,地理區域包括安徽、湖北、江蘇、江西、湖南和上海。 [6] 
範圍説明:模式標本來自中國江蘇段長江,上海西北約129公里(Pilleri 和 Gihr 1972)。
一般來説,該物種出現在從台灣海峽到中國北部、韓國和日本本州北部水域的西太平洋周圍的一條狹長的淺(通常深度小於50米)沿海水域中。(請注意,2010在日本沖繩島的水域中發現了長江江豚,但它可能代表了一種超限的流浪,而不是該物種範圍的擴展。)分佈還包括一些河口和河流,例如,長江江豚似乎只在長江水系中發現。人類沿海開發和其他活動可能已經大大減少和分散江豚的分佈。 [6] 
長江江豚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其範圍到上游1,600 公里,即宜昌以上的峽谷(海拔200米)。該範圍包括鄱陽湖和洞庭湖及其支流,贛江和湘江。該種被認為僅限於淡水。 [6] 
分佈圖根據海洋學和已知的棲息地偏好顯示了物種可能出現的位置。鑑於在該物種的大部分可疑範圍內缺乏專門的鯨類調查工作,分佈圖不僅包括該物種的已知範圍,還包括海洋特徵與其已知首選棲息地一致的可能或預計範圍。因此,如圖所示,並未在假設範圍內的所有狀態記錄該物種。存在物種確認記錄的州在出現列表“現存”中標明。假設範圍內的狀態,但沒有確認的記錄存在,表示為“存在不確定性”。 [6] 
長江江豚分佈圖 長江江豚分佈圖

長江江豚繁殖方式

長江江豚的交配從雄獸和雌獸之間的熱烈追逐開始到交配結束,一般需要30-60分鐘,一天之中可以出現十多次,而且晝夜不分。雄獸在追逐雌獸時腹部及尾柄前後遊動,有翻滾、側遊、仰遊等多種姿勢,水面常常被攪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濺。伴遊時,雄獸和雌獸平行露出水面或潛入水中,身體不同部位觸碰、相蹭,有時它們還用吻端相碰,吻觸對方生殖部位等,逐漸引發交配。當發情到一定程度後,它們將腹面相對,生殖裂靠近,雄獸將生殖器外露,繼續相伴遊動,直至雄獸的生殖器插入雌獸陰道內,達到結合。這時水面相對平靜,大約2分鐘之後,交配結束。雄獸和雌獸緩慢地從水中上浮,然後分開。 [4] 
分娩之前10天左右,雌獸的呼吸頻率逐日增高,食量漸減。到分娩之前5天時乳裂、生殖裂逐漸漲大,張開,乳頭外突。游泳時常停止於水面,身體左右晃動,好像失去平衡一樣。分娩開始前約25小時,外陰部進一步張開,陰道口有乳白色液體流出。分娩時陰道口叉開,每隔3分鐘左右上下急遊、翻滾一次,大約持續2-3分鐘後緩慢遊動,間歇3分鐘後再次急遊。每次急遊時,雌獸便開始用力,這樣幼仔就可以產出來一點,但一鬆勁的時候,仔豚就又縮進去了。一直到一次間歇之後,雌獸突然持調續用力,才將胎兒整體娩出,幼仔馬上奮力向上遊動,雌獸則腹面朝上,身體朝與幼仔相反的方向遊動,拉斷臍帶。幼仔順勢衝出水面,呼吸空氣。整個分娩過程大約歷時約160分鐘左右。 [4] 
長江江豚10月生產,每胎產1仔。雌豚有明顯的保護、幫助幼仔的行為,表現為馱帶、攜帶等方式,非常有趣。馱帶時,幼仔的頭部、頸部和腹部都緊貼着雌豚斜趴在背部,呼吸時幼仔和雌豚相繼露出水面。幼仔長大一些後,雌豚就常用鰭肢或尾葉託着幼仔的下頜或身體的其他部位遊動,呼吸時也相繼露出水面。攜帶的方式更為常見,雌豚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約5-10米遠,但身體並不接觸,也是前後相繼露出水面。授乳時,雌豚和幼仔常出沒在水較淺、較緩的區域,雌豚身體稍微側向一邊,將一側的鰭肢露出,幼仔則緊貼雌獸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時間大約為5-10鍾。有時雄豚也參與撫養幼仔,讓幼仔遊在雄豚與雌豚之間,但一般更靠近雌豚,“一家子”在水中同時沉浮,幾乎平行地露出水面。江豚雌豚的母性極強,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捉,雌豚往往不忍丟棄,因此常常也同時被捕。 [4] 

長江江豚亞種分化

長江江豚是曾經是窄脊江豚的指名亞種,2018年4月升級為獨立物種。 [7] 

長江江豚保護現狀

長江江豚保護級別

  • 2012年——易危(VU)。
  • 2016年——極危(CR)。
  • 2017年——瀕危(EN)。 [6]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16]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15年5月20日)——極危(CR)。 [17] 

長江江豚種羣現狀

長江江豚面臨的威脅主要都來自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干流高密度、繁忙的航運輸船隻的噪音和螺旋槳成為江豚的最大威脅,洞庭湖區濫捕亂撈和非法漁具的大量使用、水質污染一些水利設施的建設等影響外, 湖區大量使用的定置網具,在枯水季節佔據了大量水面。水利設施的建設和水體污染等人類活動仍在加劇,使長江江豚也面臨着與白鰭豚同樣的威脅,野外數量急劇下降。數量僅有1200-1500頭左右,已經少於大熊貓,並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而且在洞庭湖周圍的江豚滅絕速度是整個長江流域最快的。 [8] 
當中國對白鰭豚、江豚和其他水生動物採取了保護措施後,它的數量便有所回升,在長江的江面上時常會出現數十隻,逆流而上,在滔滔的江水中戲水玩耍,黑色的脊背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江水之中,起起伏伏,轉體靈活,情景頗為壯觀。更為可喜的是,過往船隻紛紛為長江江豚主動讓道,惟恐江豚受驚,表現了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自覺意識正在逐步提高。 [9] 
2018年7月24日,農業農村部就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及長江珍稀物種拯救行動實施情況舉行發佈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介紹,本次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幹流約為445頭,洞庭湖約為110頭,鄱陽湖約為457頭。 [2] 
2022年5月,鄱陽湖流域“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數量已增加至700餘頭。 [19] 
2023年2月28日,農業農村部公佈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長江江豚種羣數量為1249頭。與2017年上一次科學考察相比,江豚數量出現了止跌回升的歷史性轉折。 [24] 

長江江豚保護措施

保護區/研究機構有:
湖北石首國家級自然保護(遷地保護)
湖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
湖南洞庭湖市級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
江西鄱陽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
安徽銅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
江蘇鎮江省級自然保護(就地保護)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暨豚館(人工飼養) [5] 
為了準確掌握南京長江江豚的種羣現狀,深入瞭解保護區內江豚的數量、分佈、活動規律、棲息地質量,從而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保護與管理措施。南京市農業委員會與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從2017年4月起,開展南京長江江豚的科學考察,通過船隻調查、定點觀察、問卷調查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考察研究。調查將持續兩年時間,這也是長江南京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調查最全面的一次區域性鯨豚類科學調查。調查將全面系統地揭示南京段長江江豚的生態學與種羣生物學信息,從而為科學地保護該種羣提供依據和對策。 [1] 
2017年5月9日,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組織的“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專題論證會”在上海啓幕,最終會議一致通過提議,將江豚由二級提升為一級國家保護動物。 [10] 
2019年4月,據江蘇衞視《江蘇新時空》報道:日前,南京對錦文路過江通道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工程難度大大增加。設計者告訴記者,是為了保護江豚。作為長江裏唯一的鯨類動物,僅剩約1000頭的數量,讓江豚成為了“水中大熊貓”。2014年南京成立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從蘇皖交界一直延伸到南京長江大橋,並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而作為早在2012年就被列入南京城市規劃的錦文路過江通道,恰好與保護核心區“擦邊”。最初錦文路過江通道是三塔懸索橋方案,在江中設一處橋塔。在最新的方案中,新橋樑取消了江中橋塔,原有的三塔懸索橋改為雙塔懸索橋,兩座橋塔分別位於新濟洲和子匯洲上,完全避開了江豚保護區。 [11] 
2019年5月,江西省出台實施意見,明確通過加強江豚重要棲息地保護,開展江豚科學研究、救護技能培訓,完善江豚遇險救護應急工作機制和巡護制度等手段,全面加強長江江豚保護。 [12] 
兩座橋塔分別位於新濟洲和子匯洲上,完全避開了江豚保護區。 兩座橋塔分別位於新濟洲和子匯洲上,完全避開了江豚保護區。
2019年6月,在贛江出現一羣長江江豚的消息,引起各方人士的關注。原本生活在長江和鄱陽湖的長江江豚,最近頻頻現身贛江,“微笑天使”巡遊贛江的背後,是該省水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長江江豚僅剩1000餘頭,其中約450頭生活在鄱陽湖。“隨着近年來的不懈努力,長江江豚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這是‘微笑天使’對江西省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的肯定。” [13] 
2021年11月10日,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鄱陽湖都昌水域開展江豚種羣監測時,監測到數量在60頭左右的大型長江江豚種羣。 [18] 
2022年7月,第六屆全國大學生江豚保護夏令營活動在湖北石首順利閉幕。閉幕式上,華中農業大學藍色精靈志願服務隊隊員吳庭微與郭稷為夏令營營員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內容主要包括長江中常見及瀕危魚類的生活習性、基本情況及保護措施,呼籲更多青年學子加入到長江瀕危魚類及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保護當中。 [20] 
2022年9月19日,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在江蘇南京啓動。本次考察是繼2006、2012和2017年後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學考察,也是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後首次流域性物種系統調查,對於長江江豚乃至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1]  。10月,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和安徽省馬鞍山市協同制定並經各自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分別通過江蘇省和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准,確定於2022年10月24日起正式施行 [22]  。11月報道,約二三十頭長江江豚現身石首九曲灣江面 [23] 

長江江豚相關報道

長江江豚哭泣的江豚

2012年春天,長江大旱。新華社播發的一幅題為“哭泣的江豚”的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在位於湖北的石首天鵝洲長江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中科院的科研人員對江豚進行監測時,攝影師拍下了江豚眼睛裏流出的一滴透明液體。網友們驚呼:江豚哭了! [14] 
哭泣的江豚 哭泣的江豚 [14]
長江江豚是否真的在哭泣,人們無從知曉。但當時持續的乾旱確實讓這種珍稀動物面臨生存危機。乾旱導致石首天鵝洲故道由原來的21公里縮短至10公里,保護區水位以每天30公分的速度急劇下降,水位線直逼4米的江豚生存底線。水位下降,造成了江豚的活動區域減小,隨時有擱淺的危險。水生植物大面積減少,魚類繁殖能力下降,也讓以魚為食的江豚面臨食物短缺。“就在乾旱快要威脅江豚生存的時候,好在一場大雨緩解了旱情。但非法和過度捕撈、水體污染、航運、水閘和堤壩建設等因素,仍然使長江江豚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實施總監朱春全博士説。 [9] 

長江江豚最後15年

長江江豚,俗名江豬,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家住長江邊的居民大多有着這樣的記憶: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頭部鈍圓、體形流暢的江豬在江水中翻騰、跳躍。但隨着人類活動的擴展,如今記憶中的畫面正漸漸變得模糊,人們越來越難以看到這種“水中精靈”的身影。 [4] 
自20世紀80年來長江江豚種羣量快速衰減。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是2700多頭。2006年,國際聯合考察組經一個多月的調查發現,長江江豚數量已不足1800頭。長江江豚分佈於部分長江江段及洞庭湖和鄱陽湖中,數量只有1200-1500頭左右,並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護,估計再過10-15年,長江江豚就將滅絕。 [4] 
洞庭湖的入江口,成百上千的採沙船,繁忙的水上交通,不僅會對長江江豚直接造成傷害,還會破壞它們的棲息地。漁民捕撈作業對江豚的誤傷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由於捕撈作業誤傷死亡的豚類幾乎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間的聯繫,導致魚類繁殖能力下降、數量減少,使得江豚食物短缺。工業排放等造成的水質污染,也給長江江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9] 

長江江豚尋找避難所

為了拯救長江江豚,由大學生社團、媒體、NGO等組隊的15支濕地使者隊伍,前往上海、安慶、銅陵、南京、鎮江、九江、南昌、武漢、荊州、長沙、岳陽等11個長江中下游江豚棲息地所在城市,開展社區調查和實地宣傳,為江豚保護項目收集基本信息,尋找江豚最後的避難所,並提高當地羣眾江豚保護意識。活動由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共同主辦。 [9] 

長江江豚江豚數量止跌回升

2024年4月25日,長江十年禁漁工作推進會上,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開展的禁漁效果評估和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結果,長江江豚數量歷史性止跌回升,達到1249頭、增加了237頭。 [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