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株潭城市羣

鎖定
長株潭城市羣,位於中國湖南省中東部,為長江中游城市羣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佈,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 [1] 
2007年,長株潭城市羣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羣一體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國城市羣建設的先行者,被《南方週末》評價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的案例”。在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域不協調之下,通過項目推動經濟一體化,長株潭為其他城市羣做了榜樣,致力打造成為中部崛起的“引擎”之一。
2019年,長株潭地區生產總值16835.0億元,比上年增長8.0% [2] 
中文名
長株潭城市羣
外文名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y Group
別    名
長株潭
大長沙都市圈
行政區類別
城市羣
所屬地區
中國湖南
地理位置
湖南中東部
面    積
28000 km²
下轄地區
長沙株洲湘潭
政府駐地
長沙、株洲、湘潭市政府駐地
電話區號
073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嶽麓書院湖南省博物館橘子洲、株洲淥江書院、韶山、炎帝陵
機    場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火車站
長沙站長沙南站株洲站湘潭站株洲西站、湘潭北站、長沙西站、黃花機場站、暮雲站
車牌代碼
湘A、湘B、湘C
地區生產總值
16835.0億元(2019年) [2] 
方    言
湖南方言
區域政策
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長株潭城市羣歷史沿革

長株潭城市羣發端

長沙湘潭株洲三個城市分別發端於春秋戰國隋朝以及三國時期,三個城市呈品字狀相鄰分佈於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線距離分別為:長沙與湘潭、株洲40公里,湘潭與株洲20公里。歷史上多數時期三地同屬於大長沙,聯繫緊密。
春秋戰國以初建的長沙城為治所的行政區管轄長株潭以及周邊地區。如今的湘潭市區與湘潭縣地與長沙分治於不同的行政區。但自唐朝始置的湘潭縣,一直隸屬於治所在長沙的州、路、府等二級行政區,直到1922年直轄於省。自唐朝起今株洲市區一直是湘潭縣的一部分,直至1951年從湘潭縣析置。

長株潭城市羣一體化

長株潭城市羣(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動議頗早。
長株潭示範區標識 長株潭示範區標識
早在20世紀50年代,曾有專家提出合併三市為“毛澤東城”的構想,80年代初長株
潭經濟區由構想開始轉入理論探索。
1997年,湖南成立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省級協調機構,開始推進長株潭三市一體化。
2006年,湖南省對長株潭城市羣擴容,首次提出以長株潭為中心、一個半小時車程為半徑、囊括環長株潭的另外5個城市,形成如今的“3+5”格局。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黨代會上,時任省委書記張春賢在報告中提出了“3+5”城市羣戰略。即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為中心,1.5小時通勤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5個省轄市在內的城市聚集區。在原“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的基礎上形成“新五同”: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 [3] 
2007年12月14日,國家批准長株潭城市羣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一輪新的發展空間由此打開。2009年,長株潭三市長途區號統一為0731(長沙+8、株洲+2、湘潭+5),成為全國統一區號的城市羣;由省領導掛帥的湖南省長株潭“兩型”協調委成立,開始制度的頂層設計;長株潭城際鐵路動工;8市規劃局長聯席會議舉行。
體制機制不斷創新。2011年,8市攜手衝破昔日的行政條塊束縛,宣佈聯合啓動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十二五”,長株潭吹響號角,力爭率先建設好“兩型社會”,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2012年7月16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綱要(2012-2020)》(徵求意見稿)描繪了未來新型城鎮化的藍圖。綱要提出構建以長株潭城市羣為核心的新型城鎮體系。到2015年,長株潭城市羣城鎮化率達到70%,長株潭將作為一個“超級城市”的形態出現,進而帶動全省城市化進程。 [3] 
“啓動‘3+5’城市羣建設,可以迅速提高湖南城市化水平。”省政府參事、湖南商學院首席教授柳思維表示。而在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呂斌看來,城市羣是解決大中小城市和城鄉協調發展的最好空間尺度,“它可以提高城鎮整體的發展能力”。
時任湖南省委書記周強曾表示,長株潭城市羣建設有助於探索符合湖南省情的新型城市化路子,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有序的新型城市體系。 [3] 
如今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隨着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實際距離已進一步縮小,以各自實際建成區邊緣來測量,湘潭、株洲與長沙距離20公里,而株洲與湘潭僅僅相距10公里。改革開放34年,長株潭城市羣極有問鼎“中國經濟第五極”之勢。 [3] 

長株潭城市羣大事記

上世紀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澤東城”的構想提出 [4] 
上世紀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長、經濟學家張萍提出長株潭經濟區的構想,進行了初步試驗和理論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決策。
1998年,成立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編制實施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五個網絡規劃。
2000年,編制《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五”規劃》,世界銀行把長株潭作為在華首批試點,開展長株潭城市發展戰略研究(CDS)。
3+5城市羣 3+5城市羣
2002年,編制實施《長株潭產業一體化規劃》。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湘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編制。2003年,省政府頒佈《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開發建設保護辦法》。
2004年,編制實施《2004-2010年長株潭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
2005年,長株潭城市羣被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
省政府頒佈實施《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這是我國內地第一個城市羣區域規劃。
編制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拓展了經濟一體化,提出推進“區域佈局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社會發展一體化”等“六個一體化”,提出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簡稱“新五同”。
2006年。長株潭城市羣被國家列為促進中部崛起重點發展的城市羣之一。
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長株潭城市羣就是以長株潭為中心,以一個半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在內的區域。三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召開,制訂了《聯席會議議事規則》,簽署了《區域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工業、科技、環保三個合作協議。
2007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行文批准長株潭城市羣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1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函[2008]15號文件印發《關於中部六省實施比照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的通知》,長株潭三市和衡陽市位列其中。
2008年2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建設北京等30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的通知》,批准在長株潭建設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2008年9月18日,芙蓉大道(長潭段)、紅易大道正式動工。
2008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准《長株潭城市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總體方案》及《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2008-2020年)》。
2009年1月4日,省政府舉行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辦成立授牌暨國務院批准長株潭城市羣“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新聞發佈會,宣佈改革方案和區域規劃全面實施,省長株潭兩型辦掛牌成立。
2009年3月1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同意湘潭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重點》
長株潭 長株潭
2009年6月18—19日,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研究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區改革建設工作,確定了第一階段“兩型”社會建設四項目標、六大任務,原則通過了2009-2010年長株潭試驗區改革建設實施方案、“3+5”城市羣綜合交通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3+5”城市羣城際鐵路規劃方案。2009年6月28日,成功實現長株潭三市長途區號統一為0731,電話號碼升8位,長株潭通信一體化步伐加速。
2009年9月3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長株潭城市羣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2009-2020年)》,合計里程760公里。
2009年12月26日,京廣客運專線武廣段正式通車。
2010年3月26日,滬昆客運專線長沙至昆明段開工建設。
2010年6月30日,長株潭城市羣城際鐵路長株潭線開工建設。
2010年8月16日,長株潭地區“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啓動。
2010年11月26-27日,中共湖南省委九屆十次全會召開。提出:到2015年,現代產業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可持續發展體系、民生保障體系和制度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實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兩型社會”建設取得實質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和管理明顯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新突破,法治湖南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2010年12月14日,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長株潭試驗區獲批三週年新聞發佈會,總結試驗區改革建設第一階段十大成果。
2012年10月26日,《長株潭城市羣國土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2014年8月底,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
2014年9月16日,滬昆高鐵長沙至南昌段正式運營
2014年12月16日,滬昆高鐵長沙至懷化段正式運營,長沙南站成為十字高鐵樞紐。
2016年12月26日,長株潭城際鐵路長沙站以南段(長沙——湘潭,長沙——株洲南)正式運營。
2017年12月26日,長株潭城際鐵路長沙站以西段(長沙西——長沙)建成通車運營。
2019年7月,長株潭城市羣“三幹兩軌”項目正式開工。“三幹兩軌” [5]  是指:芙蓉大道、洞(井鋪)株(洲)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項目以及長株潭城際鐵路“四完善兩加快”,長株潭軌道交通西環線項目。
2023年8月,國家發改委會同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於佈局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的通知》。據《通知》,長株潭獲批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 [9] 

長株潭城市羣數據統計

圖一為(株洲市貌)圖二為(湘潭市貌)圖三為(長沙市貌) 圖一為(株洲市貌)圖二為(湘潭市貌)圖三為(長沙市貌)
長株潭城市羣是湖南省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核心地區,三市的土地總面積佔全省13.3%,户籍總人口約佔湖南省總人口26%(2018年)。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15769.3億元,其中長沙11003.41億元,株洲2631.54億元,湘潭2161.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位居湖南省第1、3、2位。

長株潭城市羣產業發展

在實際傳統產業基礎方面,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食品、生物製藥為主,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製造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機電與機械製造、化纖紡織、化學原料及精細化工為主,其規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礎工業方面均為主導部分。
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長沙提出“重點加快天心生態新城建設,推動一體化進程在地理空間上的實質性進展”、“以技術產業為主導,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體”;株洲推出“東提西拓,合攏三角”和“打造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業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產業優勢”;湘潭提出了“東擴西改”和“建設先進製造業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生態休閒中心”。

長株潭城市羣空間結構

湖南省於2005年10月正式公佈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從城市羣發展的途徑提出了對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新的具體規劃。該規劃所界定的長株潭城市羣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三市市域共2.8萬平方公里,第二層次為規劃的目標區域,即長株潭城市羣的核心區域,包括長沙市2893平方公里,湘潭市870平方公里,以及株洲市740平方公里。
城市羣核心地區呈現“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以長沙為主核心,株洲、湘潭為兩個次核心,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為綠心。包括3個主中心組團、4個次中心組團以及15個片區組團和29個小城鎮組團。城鎮分佈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及湘江生態經濟帶為主軸;以319國道、320國道和滬昆高速為次軸;以湘鄉韶山公路和106國道為輔軸,形成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和中心結點的放射狀城鎮佈局。規劃包括交通、能源、環保等12大門類119個重大項目,還創新提出對生態環境保護空間、產業集羣載體空間、基礎設施導向空間和城市開發建設空間“四大空間”的協調。

長株潭城市羣規劃範圍

最早期的概念中,長株潭城市羣指的是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但是,按照湖南省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這一範圍擴大了很多。區域規劃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羣,是指‘3+5’城市羣的規劃範圍。這一範圍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和益陽、婁底、岳陽、常德、衡陽5市的大部分地區,即湖南東部城鎮密集地區。
按照這一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羣面積為9.6萬平方公里,其中,長株潭三市市域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
為什麼會作這樣的調整呢?據瞭解,按照國務院批准的《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羣區域由規劃範圍和協調規劃範圍組成。其規劃範圍為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以及岳陽的湘陰、汨羅云溪區屈原管理區和益陽赫山區的部分地區,協調規劃範圍為岳陽、益陽、婁底、常德、衡陽的大部分地區。為了保證國務院批准的規定的實施,實現湖南共同富裕,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將範圍擴大了。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區域

按照《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2008-2020)》 [6]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區,包括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區,瀏陽市、醴陵市、韶山市、湘鄉市、寧鄉縣、長沙縣、株洲縣、湘潭縣、赫山區、云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的一部分,總面積9211.03平方公里。
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將城市羣核心區劃分為四大類功能分區
禁止開發區: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重點公益林地、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風景區、泄洪區、滯洪區、重要濕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限制開發區: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各類宜農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間的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地區等。
重點開發區:包括長沙黃花、黃興、 榔梨、含浦、坪塘、雷鋒、白箬鋪、夏鐸鋪地區,株洲天元、白井、南洲、黃泥坳地區,湘潭河東、易俗河、九華、楠竹山地區,益陽滄水鋪,岳陽界頭鋪等。
優先開發區:包括三市的建成區及湘潭縣、望城區、淥口區、長沙縣城現狀建成區。
優化核心區產業佈局,形成“一軸四帶”的產業佈局。
一軸:長株潭湘江高端服務創新產業軸,長株潭湘江兩岸為核心空間,重點發展金融、商務、現代物流、商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等高端服務業。
四帶:
1. 東北部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帶:以長沙經開區、臨空產業園、瀏陽經開區為核心空間,重點發展工程機械、汽車裝備、臨空產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
2. 西北部技術產業帶:以長沙麓谷科技產業園、寧鄉開發區、望城經濟開發區、金州開發區、益陽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技術。
3. 東南部先進製造產業帶:以株洲區、株洲河東片區、仙井產業園、霞陽產業園為核心,重點發展軌道交通、新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裝備等先進製造。
4. 西南高端製造和基礎工業產業帶:以湘潭區、九華、湘潭天易示範區、南湖軍工產業園為核心,重點發展鋼鐵冶金、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軍工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產業。
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的期限分為四個,分別是:2008-2010、2011-2015、2015-2020、2020。
《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條例》修訂完成後,省政府將出台《條例實施細則》,明確區域規劃的和實施剛性。
湖南省將同步組織修編8市城市總體規劃、啓動“3+5”城市羣國土利用規劃,爭取3年內完成。目標
1.形成長株潭三市空間佈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礎設施完備和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的高效率、高品質的多中心型城市羣地區。
2.形成以長株潭三市城區為增長核、以三市間的快速交通設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軌道交通)為紐帶的核心區組團,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發展軸向周邊地區放射的城鎮網絡羣體。
3.發展成為經濟繁榮、能提高吸納就業能力和有良好的人居環境,污染得到綜合治理、人地關係協調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示範型城市地區。
4.發展成為在華中經濟圈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國內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組羣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區規劃範圍內,2020年人口規模在1200-1300萬人之間,城鎮人口1020萬人左右。根據高方案指標預測,到2020年,長株潭三市的人均GDP達到14萬元,城鎮化水平75%以上;帶動長株潭城市羣的人均GDP達到9萬元,城鎮化水平達到65%。根據2018年數據,長株潭三市人均GDP已經達到10.5萬元。
區域城鎮發展的空間組織
保持和加強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複線、南嶽高速公路107國道及湘江生態經濟帶為主軸線的突出地位,繼續促進這條軸線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以這條軸線為核心和紐帶促進三市經濟的一體化。
積極打造兩條次軸線(即以319國道、320國道和滬昆高速公路為軸帶),作為次級密集發展軸帶和主軸線的補充,規劃期內較大幅度地推動沿線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促進區域城鎮的協調發展和城鎮等級結構的改善。
同時,以兩條輔軸(即湘鄉—韶山公路和106國道)為紐帶,聯繫和輻射廣大的三市市域地區。最終形成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和中心結點的放射狀城鎮佈局,以三縱兩橫(即一主兩次兩輔)的“冉字型結構”支撐起整個區域的城鎮發展空間。
區域城鎮發展的等級結構規劃
長株潭地區城鎮將形成省域中心城市組羣(屬於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區域中心城市-重點鎮-一般建制鎮四級結構。
1.第一級——省域中心城市組羣
即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是一個由長、株、潭三市城區和若干緊密關聯的周邊組團構成的多核組團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擔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長沙縣城區、望城區、湘潭縣城區和株洲縣城區和若干小城鎮)。
2.第二級——區域次中心城市共8個
一是包括:寧鄉城區、醴陵城區、瀏陽城區、攸縣縣城、湘鄉城區、韶山城區,是本地區省域中心城市以外、具有縣和縣級別以上地域範圍意義的區域性次級中心城市,共6個。
二是包括:茶陵縣城、炎陵縣城等縣域中心城市,共2個。
3.第三級——重點城鎮共48個
一是包括具有省級影響的重點城鎮17個。
二是包括具有地級市市域影響的重點城鎮31個。
4.第四級——一般建制鎮85個
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行政區劃的適當調整,進行撤鄉並鎮合併而成85個一般建制鎮(對三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制鎮略有調整)。(小標)實施區域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
2005年區域城鎮化水平約為45%,2010年約為57%,2020年為60%—62%,考慮暫住流動人口因素,高限設定在65—75%。遠景城市化發展水平達到85%左右。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制定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必須貫徹如下原則:
把加快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和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推進工業化。把發展技術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再次創業的突破口,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將人口流動與城鄉建設相互結合,形成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點。將農村要素流動和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繁榮農村經濟。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形成有利於城鄉統籌推進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小標)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人口和用地規模控制指標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規劃確定為:“以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背景,以長株潭北、西南、東南三個功能區為主次核心,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為綠心,突出長株潭北核(長沙)的核心地位,城市中心組團、片區組團和小城鎮發育相對完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發達,各類空間協調發展,區域整體功能互補契合,生態循環良好的特徵型、網絡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為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包括了三個主中心組團、四個次中心組團以及十九片區組團和25個小城鎮組團。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的範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即長沙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長沙河東中心城區、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河西新城(已含雷鋒鎮)、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星馬新城、高塘嶺組團(已含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星城組團(已含白沙洲街道)、含埔組團、坪塘組團、丁字組團(已含丁字灣街道)、撈霞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繫、功能互補的三個鄉鎮,即黃興鎮、烏山鎮、黃金園街道
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佈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13個小城鎮,即幹衫鎮、雨敞坪鎮、蓮花鎮、白箬鎮、新康鎮、靖港鎮、喬口鎮、銅官鎮、茶亭鎮、橋驛鎮、北山鎮、安沙鎮、青竹湖鎮。該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主責監管,放手發展,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要求全面執行城市建設標準,人居環境品質向較高層次提升,起到區域示範作用,併為技術和高端服務業留足用地。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的範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即湘潭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湘潭河東城區(已含雙馬鎮)、長株潭次中心湘潭河西城區(已含雨湖區的長城鄉、先鋒鄉、護潭鄉等)、昭山—易家灣組團、鶴嶺組團、易俗河組團、河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繫、功能互補的一個行政鄉,即河口鄉。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佈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小城鎮,即梅林橋鎮、姜畲鎮
西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實行扶持和政策傾斜,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為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統籌發展,對其經濟社會發展項目提供重點政策扶持,並使其在項目、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享有優先權,通過多方努力,提高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規劃建設水平。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的範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即株洲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株洲河西城區、長株潭次中心株洲河東城區、慄雨組團、石峯組團、田心組團、荷塘組團、楓溪組團、淥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繫、功能互補的三個小城鎮,即馬家河鎮、羣豐鎮、雷打石鎮。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佈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鄉鎮,即南陽橋鄉和白關鎮
東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省級政府提供發展指引,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規劃控制要求是控制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產業發展預留足夠的用地。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檔次,建設優良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即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的範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主要是指三核之間的交界地帶,三市結合部,包括:城南組團(原暮雲組團)、新暮雲組團(已含暮雲鎮)、九華組團以及白馬鎮、跳馬鎮、雲田鎮、仙庾鎮、龍頭鋪鎮、響水鄉、響塘鄉等鄉鎮區域範圍。
該區域是長株潭城市羣的“綠肺”,包含區域綠地和生態保育、休閒度假兩類主要功能。其中區域綠地屬於省級政府對資源環境保護進行監督控制、城市政府建設管理地區,原則上進行低密度生態型建設,對城市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區域綠地、各類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地區,要按照相關法規嚴格保護;生態保育和休閒活動功能區則屬於由省級政府對該地區的發展類型、控制規模和生態環境要求提供發展指引,由城市政府按照指引要求加強管治的地區。
規劃建議省政府在明確綠心範圍和整體功能定位後,進一步委託相關部門編制具體的綠心地區建設控制規劃,以統一指導該地區有序的保護利用和綠化建設。
長株潭城市羣核心區空間結構的演進時序
長株潭城市空間形態的演進應以三市城市現狀用地為基礎,逐步向外擴張,總體呈現出三核同步增長,遠期和遠景逐步向綠心發展。
演進態勢、具體空間結構發展時序如下:
1.2002~2010年 以長沙中心城區、湘潭城區、株洲城區為核心,採取局部內涵式的緊湊集中發展,引導有序外延,重點建設三市各自環線、三市間公路外環、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湘潭-株洲聯合發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網銜接和空間隔離,預留三核中間地帶的發展空間,為未來多種發展模式提供可能性。
2.遠期(2011~2020年) 長沙主要向東發展,並加快向南發展;湘潭主要向北發展,兼顧向東;株洲主要向河西發展,搞好與湘潭的路網和綠色空間的銜接,適度向北,考慮與長沙市東部開發區功能和道路上的銜接。營造三核相向發展的演進態勢和空間框架,在三核中間地帶開闢文化娛樂、旅遊度假和生態保護區域,並保留三核中間地帶與三市原中心城區的隔離空間。
3.遠景(2021~2050年) 長沙、湘潭、株洲城區形成三核,並繼續相向發展,逐步形成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為背景的綠心,並在中間鑲嵌若干高品質的新型城市功能區。
長沙錯位發展的重點是以省會長沙為發展核心和龍頭,分層次、有重點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邊地區輻射。將長沙建設成為科技教育研發中心、商務金融中心、區域物流樞紐、服務外包基地、文化娛樂中心和中南地區國際化大都市。要以長沙在湘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為基礎,加快科技教育和研發發展,打造湖南科技教育和高技術服務的高地。商務金融業要以芙蓉路為主軸,吸引世界優秀金融企業來湘發展,打造中部世界金融中心;銀行業要重點推進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重組,加速金融現代化,提高金融效率,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增加服務品種;證券業重點發展企業改制輔導、股權分置改革、上市保薦、私募及併購重組、風險投資等投資業務;保險業重點開發新產品和發展各類公司、機構。物流業重點建設好長沙金霞、長沙空港物流區;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統建設、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建設及物流建設;以空港快速發展為基礎,以黃花機場為節點,發展高時效、高附加值貨物的多式聯運業務及其設施建設。服務外包業要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壯大長沙服務外包集聚區,把長沙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承接服務外包的基地城市,躋身全國服務外包十強示範城市;重點扶持加快長沙區服務外包示範區、青竹湖服務外包示範區等服務外包示範企業,形成一批服務外包企業。 [7] 
株洲要以老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為依託,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物流配送、研發設計、職業教育、節能環保、信息諮詢、服飾商貿等生產性服務業。依託鐵路交通優勢,構築便捷、互補的物流網絡,重點建設石峯物流園、蘆淞商貿物流中心、株洲神農醫藥食品物流中心等;與長沙、湘潭、衡陽、郴州聯手,打造旅遊精品線路,早日實現旅遊資源、產品和市場的一體化;加快職教大學城建設,要將其打造成全國聞名的職業教育基地;加快建設以株洲大橋兩端長江路和建設中路為主的中央商務區,將其建成國際性或全國性軌道交通、服飾、中華文化等論壇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地;興建服飾批發倉儲物流中心,發展零售多業態。 [7] 
湘潭要以老工業基地為依託,重點發展與製造業相關的物流配送、科技研發、信息諮詢、電子商務、金融、會展、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結合湘潭的實際,要重點建設九華創新創業服務平台,積極培育園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開發建設物聯網項目及服務應用平台。 [7] 

長株潭城市羣發展優勢

全國有很多城市羣,在中部地區有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羣、長株潭城市羣,過去這些城市羣有誰當龍頭的問題,中部地區到2018為止可能還沒有一個城市羣來當龍頭,應該是多元競爭的局面。在這樣的形勢下,長株潭城市羣有自己的特色。
長株潭城市羣規劃 長株潭城市羣規劃
第一,長株潭是多中心的網絡城市。城市羣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上海、北京、紐約、倫敦、巴黎的單中心城市羣,這種城市羣很難避免大城市的難題,不能解決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很難創造宜居環境。後來發展了由海牙等20多個中小城市共同構成的城市羣,它叫做網絡城市。構成網絡城市的目的是因為它沒有辦法跟倫敦、巴黎、紐約競爭。如果這麼多的城市構成一個有機羣體,構成一個城市羣,它就能夠跟倫敦、巴黎、紐約競爭。長株潭城市羣恰恰有自己的優勢,長株潭城市羣、“3+5”是多中心的網絡城市,從城市效益、空間結構、宜居環境、科學發展角度來看,應該比當中心的城市更能發揮它的效益。
第二,這三個城市都是老工業基地,國家發改委已經批了,重工業與化學工業的基礎是比較好的。中部地區一直沒有這樣的城市羣。
第三,長株潭三個城市的基礎比較好,聯繫比較緊密,三個城市在半小時車程的範圍內,“3+5”估計也就一個半小時能解決,而中西部地區過去招商引資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產業配套的問題,假如我們形成了“3+5”城市羣的話,我們就能夠在一個半小時構築一個經濟圈,這樣就能夠解決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問題,能夠大規模的集聚產業、集聚要素,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武漢不一樣,上次對話的時候就説過武漢中心力量很強,周邊力量卻比較薄弱。
以上三個特點,也是長株潭城市羣未來發展的優勢。從這三個特點來看,長株潭城市羣可以打造生產生態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城市羣典範,長株潭城市羣應該可以成為三個典範:一是成為多中心網絡化的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城市羣;二是有條件打造成為全國區域科學發展典範;三是有能力打造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典範。

長株潭城市羣成員簡介

長株潭城市羣長沙

長沙 長沙
長沙市,簡稱長,別稱“星城”、“楚漢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兩型社會試驗區),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之一,國家十二五規劃(2011—2015)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南中國綜合性交通樞紐。長沙市現為中國湖南省的省會,是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具競爭力城市,是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經歷三千年歷史城址不變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000多年,因屈原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長沙又稱“楚漢名城”,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藴,位於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徵。歷史上湧現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蹟,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株潭城市羣株洲

株洲 株洲
株洲市位於長沙市南部偏東、湘江下游,是湖南省的重要鐵路樞紐。湖南省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之一,是“長株潭城市羣”中工業基礎第2強的城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火車拖來的城市”株洲由一個昔日的縣城發展成為在電力機車上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工業城市。創造了共和國多項工業的第一。
株洲市轄天元區蘆淞區荷塘區石峯區、淥口區、縣級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此外設立有雲龍示範區,轄134個鄉鎮及街道。4個市區中,天元區因在株洲湘江西側,習慣性稱之為河西,其餘三區籠統地稱之為河東。
株洲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氣候分明,風景秀麗,環境整潔。因而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因在電力機車上的強大優勢,株洲同時享有”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中國電力機車之都”的美譽。“火車頭精神"是株洲無可爭議的城市特色。
2012年株洲市建成區面積125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户籍人口118.47萬。

長株潭城市羣湘潭

湘潭 湘潭
湘潭市別稱“蓮城”,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綜合實力列湖南省第五位。是長株潭城市羣的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獲批為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位於長沙市南部偏西,湘江上游。轄嶽塘區雨湖區2區、湘潭縣以及湘鄉韶山2縣級市,總面積5006平方千米,總人口286.5萬(2018年)。
湘潭名人薈萃,是毛澤東彭德懷、陳賡、譚政、齊白石賀國強馬英九等著名人物的故鄉,同時因為作為湖湘學派及湘軍的發源地而藴含着獨特的文化傳統。狹義的湘潭市,即是指“湘潭市區”,建立於南宋以後的湘潭縣城的基礎之上,曾作為“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的商貿重鎮,繁盛一時。
現轄嶽塘、雨湖2區,城區面積168.2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79.2平方千米。城區總人口98萬,其中城鎮人口95.9萬,為湖南省第4大城市。城市綜合實力列2019年中國城市發展潛力100強第74位,湖南省第2位。湖南省重要的工業、科技和旅遊城市。是長株潭城市羣的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被批准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長株潭城市羣城市榮譽

2021年7月16日,入選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名單。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