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春大街

鎖定
長春大街,曾稱長春二馬路。是長春市南關區一條主幹街路。此大街具有悠久歷史,是與1910年左右成型的中國商埠地息息相關的一條大街。從1910年開始建設,到三十年代,此街不斷拓展,最終形成自大同廣場(人民廣場)至東大橋的一條東西向的幹線大街。
中文名
長春大街
外文名
Changchun street
地理位置
吉林市長春市
建設年代
1910年

長春大街街道背景

長春大街,曾稱長春二馬路。此大街具有悠久歷史,是與1910年左右成型的中國商埠地息息相關的一條大街。從1910年開始建設,到三十年代,此街不斷拓展,最終形成自大同廣場(人民廣場)至東大橋的一條東西向的幹線大街。 [1] 
長春大街 長春大街
1906年,日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後,日本與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確認了日本割讓沙俄長春以南中東鐵路支線的權利。在此條約的附約中,有一條就是要求中國政府自行在相關城市開埠通商。在此背景下,1907年1月,長春的中國商埠地開始建設。

長春大街變更發展

原中國商埠地的區域南起長春老城的北城牆,北至二道溝的沙俄附屬地。幾乎於此同時,滿鐵先以三井公司名義秘密在頭道溝購地,此後通過外交途徑公開與中國政府協議劃定了滿鐵附屬地。這樣,當初商埠地的區劃被滿鐵佔去近一半,最後的區域確定在北至日本橋一帶的朝日通(現上海路),南至老城北城牆,就是這條大街的位置處。當時商埠地的道路框架,南北幹線是商埠大馬路(現大馬路,最初曾稱為“北門外大街”),自大馬路南端(原長春老城北門處,現大馬路與長春大街交匯處)依次向北,佈置了六條東西向的馬路與大馬路交叉,分別命名為二馬路、三馬路……直至最北端的七馬路。除了長春大街這個曾經的二馬路外,其餘的那六條馬路的名稱從百年前至今從未變更過。
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後,這條二馬路修好的只不過是西部的這一段,就是現大馬路以西至大廟門前的這一段。當初並無大經路,現大經路口的城門叫“馬號門”,就因為城門內長期是長春府衙(四道街)北後院的馬號。而在大馬路東,二馬路並沒修,一直是護城河的狀態。想去往東大橋,是要經過三馬路的。到1932年“滿洲國”設立後,在《新京都市計劃》中,順着大同廣場向東,規劃了這條東西向的大街,一直通往東大橋。因為此路是長春新城區通往長春老城和商埠地的一條重要道路,所以此路被命名為“長春大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