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尾奇鶥

鎖定
長尾奇鶥(學名:Heterophasia picaoides)是噪眉科、奇鶥屬中型鳥類,體長28-33釐米。上體包括兩翅和尾鼠灰色,頭頂和兩翅較深,尾較淡,尾呈凸狀、特長、具灰白色端斑,翅具顯著的白色翅斑,在黑色的翅上極為醒目。喉胸褐灰色,到腹逐漸變為灰白色。虹膜紅色,嘴黑色,腳暗灰色。 [1] 
長尾奇鶥主要棲息於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和溝谷林中。常成對或成3.5只至10餘的小羣活動,有時亦見多達20只的大羣,多在喬木樹冠層枝葉間,尤其喜歡在開花的樹上枝葉間活動和覓食,有時也沿樹幹攀緣覓食,並不時發出響亮的叫聲。主要以膜翅目、雙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花、植物果實和種子。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老撾、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長尾奇鶥
拉丁學名
Heterophasia picaoides
外文名
Long-tailed Sibi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噪眉科
奇鶥屬
長尾奇鶥
亞    種
4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1839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長尾奇鶥形態特徵

長尾奇鶥
長尾奇鶥(6張)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鼠灰色,頭頂顏色較深,前額和眼先淡黑色。尾特長。中央尾羽最長,外側尾羽依次縮短。整個尾呈梯形或凸狀,羽色與背大體相同,羽軸褐色,向端部逐漸變黑,所有尾羽均具淺灰色或灰白色端斑,從中央尾羽向外側尾羽灰白色端斑逐漸擴大。兩翅覆羽鼠灰色,飛羽略較背深或為黑色;初級飛羽外翻有一窄的灰色羽緣外側4枚次級飛羽外翻中部白色。在翅上形成一塊顯著的白色翅斑。頦、喉、胸灰色沾褐。腹淡灰色,腹中部近白色,尾下覆羽淺灰色。 [1] 
虹膜紅色,嘴黑色,腳暗灰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40-50克
280-325毫米
18-20毫米
113-120毫米
172-194毫米
29-33毫米
雌性
42-50克
260-305毫米
19-21毫米
104-115毫米
145-189毫米
30-33毫米 [1] 

長尾奇鶥近種區別

該種與麗色奇鶥Heterophasia pulchella)相似,但麗色奇鶥體型明顯為小,尾亦較短,中央尾羽為赭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暗灰色端斑。翅上無白色翅斑而具赭褐色斑。區別甚明顯,野外不難鑑別。 [1] 
麗色奇鶥 麗色奇鶥
長尾奇鶥 長尾奇鶥

長尾奇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和溝谷林中。常成對或成3.5只至10餘的小羣活動,有時亦見多達20只的大羣(鄭作新等1987),多在喬木樹冠層枝葉間,尤其喜歡在開花的樹上枝葉間活動和覓食,有時也沿樹幹攀緣覓食,並不時發出響亮的叫聲。 [1] 
食性:主要以膜翅目、雙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花、植物果實和種子。 [1] 
叫聲:吵嚷,不停地發出尖聲的唧啾叫tsip-tsip-tsip-tsip,間雜着顫鳴。 [4] 

長尾奇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老撾、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南(盈江、潞西、瀾滄和綠春等地)和廣西。 [1]  [5] 
長尾奇鶥分佈圖 長尾奇鶥分佈圖

長尾奇鶥繁殖方式

繁殖於海拔1000-2400米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於松樹側枝末端枝權上,隱蔽很好,主要由苔蘚構成,內墊有細根。卵的大小為24.5毫米×18.3毫米。 [1] 

長尾奇鶥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Heterophasia picaoides cana
Riley,1929
分佈於中國(雲南西南部)、緬甸東部和南部、泰國北部、老撾北部和越南北部。
長尾奇鶥指名亞種
Heterophasia picaoides picaoides
Hodgson,1839
分佈於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和緬甸東北部。
長尾奇鶥馬來亞種
Heterophasia picaoides wrayi
Ogilvie-Grant,1910
分佈於馬來西亞。
長尾奇鶥蘇門答臘亞種
Heterophasia picaoides simillima
Salvadori,1879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部。 [1]  [3] 

長尾奇鶥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6]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