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安八景

鎖定
“長安八景”是三秦大地著名的文物勝地。在西安碑林,有一塊碑石,用詩和畫的形式描繪了這八景的奇麗秀美。這塊碑石刻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 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中文名
長安八景
地理位置
西安
著名景點
草堂煙霧,華嶽仙掌,驪山晚照

長安八景華嶽仙掌

長安八景簡介

長安八景
長安八景(5張)
遊人越過華山蒼龍嶺至將軍石,便可清晰的觀賞到朝陽峯危崖上五指分明,宛如一隻巨人左手掌跡。 此崖曰:“仙掌崖”,此掌乃是關中八景之首 “華嶽仙掌”。關於“仙掌”的來歷,還有一段奇妙的傳説。

長安八景傳説

仙掌崖 仙掌崖
相傳在遠古時,黃河東岸的首陽山(今山西中條山)和黃河西岸的太華山十一條山巒。那時,這裏氣候温潤,山上鬱郁蒼蒼,白雲繚繞;山下良田無際,炊煙裊裊,人們過着安寧的日子。有一年的三月三日,忽然一聲巨響, 洶湧的洪水,很快淹沒了良田、村舍,大地一下子變成了水鄉澤國。
原來這一年王母娘娘舉辦蟠桃會,老壽星多喝了兩盅,一不小心,手裏玉蠱一斜,瓊漿撒下天庭,立刻變成了人間橫禍。人們的怨氣衝進主宰西方十二萬裏天地的白帝少昊那裏。白帝趕緊向玉帝稟明此事。玉帝大驚,即傳旨給巨靈仙要他下凡人間,立即排除這一禍事。
巨靈仙頭如笆頭,眼似銅鈴,腳大十圍,渾身是勁。他落下雲頭來到華山的危崖下,一隻手遮在額頭向東眺望,觀察片刻,就一縮身擠入大山之間,只見他,左手一拳,右腳一蹬,使盡全力,將身一展,只聽見一聲巨響,山開地裂。頃刻間,白尺高的黃浪,如離弦之箭,向東噴射而去,抬頭看華山,  已被推進秦嶺之中,回頭望首陽,已在波濤之北。這時,屹立在水浪中的巨靈仙望着咆哮東去之水,長舒一口氣,哈哈大笑,遂駕彩雲向西而去。巨靈仙雖然走了,但他那隻仙掌卻深深地印在了巍巍華山東峯的絕壁之上,給西嶽華山增添了一幅神奇無比的勝景。

長安八景交通

可從西安或洛陽乘火車到華山站下,換乘汽車進山。也可在西安乘汽車前往,車程約3小時,如果乘纜車上山,還需在山口換乘進山中巴進山。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沖天五指繞雲霾,確是沉香利斧開。
攬月無須登絕頂,摘星莫若上棋台。
昌黎涕淚誰人笑,李耳扶犁何物栽?
世事紜紜渾作夢,不聞俠客舞刀來。 (作者:常談老生)
華嶽仙掌是長安八景之一。華山東峯東北處有石峯樓,峯的東壁有仙掌崖,傳説古代黃河有大山阻攔,災害連年,河神左手託華山,右足蹬中條山,給黃河開闢入海河道,拯救了萬民。“仙掌”就是河神託華山時留下的手跡。掌崖上半輪如月,光可鑑人,稱“石月”。

長安八景草堂煙霧

長安八景地理位置

位於秦嶺主峯山北麓的户縣秦鎮草堂營村。

長安八景詳細介紹

草堂寺 草堂寺
創建於後秦,後秦王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於此, 率三千弟子一起翻譯佛經。今寺內有建於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塔北竹林內有一井,井中常有煙霧升騰而出,與周圍山崗水氣及草堂寺上空繚繞的香煙混為一體,形成草堂煙霧的美景,為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

長安八景草堂寺

草堂寺,相傳始建於晉代。日本的日蓮宗視草堂寺為祖庭,1982年為草堂寺奉送高級木質鳩摩羅什雕像,以永久紀念。每年該宗都組團來此參拜,與中國佛教界進行交流。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高2.33米八面12層,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玉色燦爛瑩潤,每曾玉色不同,故此塔又稱“八寶玉石塔”塔前有二柏一井,人稱“二柏一眼井,爬柏龍雀樹”。傳説當年井中央有石一塊,每見一蛇卧石上,輒有白霧沖天而上繚繞於帝都長安,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草堂煙霧”。

長安八景交通

從西安乘抵達户縣的汽車可達。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草堂金殿霧雲蒸,五百高僧頌大乘。
心底禪通悟三寶,階前塔聳展八稜。
前生因果豈有信,後世輪迴何為憑?
敢問塵間多少願,佛前冬夜對青燈。 (作者:常談老生)
在今西安市户縣草堂寺內。公元401年,印度高僧鳩摩羅氏來此翻譯佛經。關於“草堂煙霧”的説法有兩種,一是説塔旁有“煙霧井”一口,每年秋冬的早晨,井內煙霧繚繞;另一説是寺旁有圭峯,好像古代圭玉,每逢太陽將要落山,輕煙淡霧瀰漫山巔。

長安八景灞柳風雪

長安八景地理環境

霸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
灞橋 灞橋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 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後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後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灞河是發源於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裏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 着“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三春飛絮滾濤來,別淚輕揮莫自哀。
市井徘徊知累苦,書齋消磨造梁材。
左遷可賦滕王閣,戍守猶吟鎮北台。
帝闕長辭天地闊,東風何處不花開。 (作者:常談老生)
在西安東郊灞河沿岸。灞水原名滋水,秦穆公欲圖霸業,改名灞水。隋唐時長安廣栽柳樹,而灞橋又是長安東去的門户、交通要道。人們在此與東去的人依依惜別,成為當時一種時尚。每當初春,柳絮紛飛,如同冬日飛舞的雪花,煞是好看。

長安八景驪山晚照

長安八景地理介紹

驪山 驪山
驪山位於陝西臨潼縣城南,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海拔800米,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系秦嶺山脈一個支峯,最高峯仁宗廟海拔1256米。“驪”在古漢語裏是黑色駿馬的意思。古時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從遠處看去,鬱鬱葱葱,活象一匹奔騰青駿的驪馬立於渭河平原,美如錦繡,所以人們叫它驪山。山上有兩峯,稱東繡嶺和西繡嶺, 均滿披青松翠柏,鬱郁蒼蒼。每當夕陽西下,雲霞滿天,蒼山繡嶺塗上萬道紅霞,景色嫵媚動人,酷似一匹“火焰駒”,因此,這一美景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

長安八景景觀

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山腰有捉蔣亭,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捕處。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峯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峯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陝西博物館內。老君殿是唐華清宮的長生殿所在地。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這裏定情盟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峯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説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峯上的烽火台。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裏舉烽火戲弄諸侯 。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台後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來到位於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説,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在驪山北麓西繡嶺山麓有一個著名的温泉,一池碧水,清洌見底,熱氣升騰。秦始皇為霸佔獨用,就用石頭砌起了温泉池,稱 “驪山湯”。驪山秀麗的風景和誘人的温泉吸引了後代的王宮貴族。周、秦、漢代都在這裏建立了離宮,到了唐代,皇室大興土木,先建湯泉宮,後建温泉宮。公元747年,唐明皇令匠人擴建離宮,從此改名華清宮,華清池是楊貴妃休浴處,今已建成遊覽區和療養所。
解放後,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如今的驪山是旅遊和療養的勝地,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温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長安八景交通

乘旅遊中巴306、307路,華清池站下可達。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奮蹄驪駿躍蒼穹,故事新情入眼中。
一笑褒妃留舊罵,千金虢石立新功。
泉清難洗白綾恨,殿冷猶遺笑靨紅。
錦鯉可知興廢苦?依然咬尾戲荷東。 (作者:常談老生)
在今西安市臨潼區,距西安市約25公里。這裏曾發生過無數驚天動地的故事。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豔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為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

長安八景曲江流飲

長安八景簡介

曲江池 曲江池
曲江流飲,曲江池位於西安市南郊、距城約5公里。它曾經是我國漢唐時期一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 常年的曲江池兩岸樓台起伏、宮殿林立綠樹環繞水色明媚每當新科進士及第、總要在洫江賜宴新科進士在這裏乘興作樂放杯至盤上放盤於曲流上盤隨水轉,輕漂漫泛轉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遂成一時盛事“區江流飲”由此得名。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碧水盈池萬丈深,輕搖摺扇卧聽琴。
胡姬把盞蠻腰細,士子吟哦筆墨沉。
金鯉化龍憑好句,魁星點鬥擲黃金。
君王賜酒一杯醉,斜蕩小舟入柳蔭。 (作者:常談老生)
在今西安市東南,漢唐時為優美的風景區。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曲江”,宋以後逐漸乾涸。唐時新科進士得中,皇帝在曲江池賜宴,進士們將酒杯放在曲流上,杯隨水勢,流至面前,必須飲盡,成為唐時風尚之一。

長安八景太白積雪

長安八景簡介

太白山 太白山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峯,位於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峯仙台海拔3767米,自然保護區5.4萬公頃, 距西安120千米。太白山得名已久。《水經注》載:“漢武帝時,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傳中人”,《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於終南主峯之西,因號為太白山。太白山崇高峻  偉,草木繁盛,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發育有第四紀末冰川。山巔有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和玉皇池4個高山湖泊,池水清澈,深不可測。由於山高雲淡、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皚皚白雪,仍然莽莽天際銀光四射,其景緻格外壯觀美麗,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

長安八景景區信息

太白山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鳥獸繁多,景觀迷人,有綠色植物寶庫和天然動物園之稱,也是世界上  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園和動物園。由於高差大,氣候、土壤、植物等均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自下而上有暖温帶、寒温帶、嚴寒帶氣候特點,與之相對應,呈現出不同的森林景觀。自上而下生長着側柏、松櫟、紅樺、冷杉、落葉松、高山灌木叢等6個垂直分佈的景  觀櫟林帶。植物種類豐富,有種子植物1500餘種,藥用植物510餘種。太白紅杉、連香樹、獨葉草、星葉草  等均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野生動物約270種,鳥類330多種,約佔全國鳥類動物的四分之一,其中屬國家保護的動物55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大鯢、青羊、金雞等都是十分珍稀的動物。
太白山森林公園有多種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觀。園內有低山、中山、高山3種地貌類型,峽谷幽深,奇峯林立,飛瀑深潭,景色秀麗。園內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王禪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相傳為漢鍾離、呂洞賓等八仙修行處"鍾呂坪",道教始祖老子騎牛過玄關路經湯峪休息的"青牛洞",唐玄宗攜楊貴妃遊湯峪所建的"唐子城",藥王孫思邈上太白採藥的棧道等遺址。
森林公園入口處為湯峪温泉,唐代稱"鳳泉湯"。現有大泉3口,日出水400多噸,出口水温度60O C,對多種疾病有一定療效。經過近幾年來的規劃和開發建設,森林公園已具有較好的綜合接待條件。千百年來,被譽為太白山八景的紅河丹崖、斜峪雄關、古楓函境、桃川曲流、鬥母奇峯、平安雲海、太白明珠、拔仙絕頂,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旅遊者。

長安八景交通

1.乘西安至眉縣的客車眉縣常興路口下(潘家村客運站乘車,7:10-18:00 每30分鐘一趟),再乘去眉縣湯峪口的中巴,至太白山腳下
2.乘坐西安至眉縣客車,眉縣槐芽車站下車(各長途汽車站乘車),再乘去湯峪口的車
3.乘坐去湯峪口的旅遊專車(西安火車站乘車,每天僅一趟,15:00發車,18:00到達)
4.自駕車沿西寶高速公路到絳帳路口前1000米下高速路(有路牌)
5.在水司乘坐太白森林公園的專車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若無千古竇娥冤,積雪何須六月天?
八景空留八道觀,四湖高掛四冰川。
飛禽修煉青牛洞,奇葩參禪玉鳳泉。
鬼斧神工誰造化?長庚精魄百千年。 (作者:常談老生)
在今西安市以西的寶雞市眉縣境內。太白山是秦嶺的最高峯,海拔3767.2米。山勢陡峭,人為痕跡較少,是人們旅遊度假的首選。因山高空氣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因而有“太白積雪六月天”的奇妙景觀。

長安八景咸陽古渡

長安八景簡介

鹹 陽 古 渡
渭河渡口 渭河渡口
"咸陽古渡幾千年"。就是咸陽的渭河渡口,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咸陽旁邊流過。古橋遺蹟, 在隱沒百年後數年前重現人間。
據咸陽地方誌記載,“咸陽古渡”建築於明嘉靖年間,渡品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咸陽古渡”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木橋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明清時期西北地區的交通、經濟、軍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橋樑建築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證。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朔風漫舞萬旌旄,別淚頻摧楊柳凋。
匹馬征伐西域近,皇恩宣撫吐蕃遙。
思鄉蔡女嘗為客,種樹左君不事樵。
孑孑艄公看古渡,幾回清夢入唐朝。 (作者:常談老生)
位於今西安市西北部的咸陽古城遺址。咸陽古橋是古時人們西去的重要關口,那時因交通不發達,擺渡就成了人們最常使用的工具。古時渭水悠悠,兩岸民眾載舟往返,成為“八景”的組成部分。

長安八景雁塔晨鐘

長安八景簡介

小雁塔 小雁塔
這裏的雁塔指的是西安市城南薦福寺內的小雁塔。塔旁保存着一口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鑄的2萬多斤重的大鐵鐘。 過去,每天清晨都要按節律敲擊大鐵鐘,向人們報曉。清脆而宏亮的鐘聲,遠震古城內外。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薦福寺的佛塔。薦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 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後百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15級,是密檐式磚構建築,塔形秀麗,是我國唐代精美的建築藝術遺產。小雁塔內有一口今代鑄成的大鐵鐘,鐘聲清脆悦耳,10公里之外都聽得清楚,人稱“神鍾”。鍾高4.5米,重10噸,上面刻有“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太民安,法輪長轉”16字吉祥語。據説如果友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把親人的名字和去處寫在一張黃箋上,鐘聲就會把思念之情傳到千里之外的親人耳中.因此“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在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第一次自裂自合,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寺內的大雄寶殿是明代重建的。奇怪的是大殿土瓦的顏色不一樣,原來這裏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明英宗時,西域番僧勺思吉任主持。為籌資修葺薦福寺,資金不夠,於是他帶頭從唐代以來的殿址瓦礫堆中挖揀能用的磚瓦,用在新修的殿堂上。竣工後他修了本章,繪成圖樣,呈禮部轉英宗,請求皇帝為修復一新的寺院命名,英宗一看圖上的殿堂頂用了綠琉璃瓦,勃然大努。不但下令斬殺勺思吉和滿寺僧眾,還把薦福寺夷為平地,原來明代規定只有皇宮才能用綠琉璃瓦蓋頂,別處用了就犯“欺君之罪”。後經大大臣們勸諫,英宗才降旨禮部查清事由,經調查,方知這寺內大殿上用的綠琉璃瓦全是勺思吉帶領眾僧一片一片從數百年廢墟中挖出來的。英宗這才赦免了勺思吉的死,薦福寺與小雁塔遂得以倖存。這大殿上的綠琉璃瓦大概就是當年的犯禁之物吧!

長安八景交通

可坐21路、29路、508路、610路、707路小雁塔站下車

長安八景相關詩文

萬鈞生鐵鑄奇鍾,朝送吉祥到禁宮。
瓦綠承恩違帝制,箋黃隨雁報家翁。
老槐不憶繁華事,新殿曾經世紀風。
六度劫波嘆離合,何言佛祖有神功! (作者:常談老生)
在今西安南門外友誼西路的薦福寺內。寺內有小雁塔,並有一口金代鐵鐘,重約2萬斤。每日清晨,法師依節奏敲響,聲傳數十里,早已成為長安民眾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長安八景長安八景(關中八景)詩歌作者介紹:

常談老生:本名王明光,西安人民廣播電台主任編輯,陝西詩詞學會會員。主要作品有科普作品《消費者自我保護指南》,古體詩詞《關中八景》、《秦王一統賦》等,廣播劇《愛心天使熊寧》(獲陝西省五個一工程獎)、《種在山裏的太陽》(獲全國少兒作品精品獎)、《美麗的約定》。個人博客《合璧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