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孫晟

鎖定
長孫晟(552~609年),字季晟,小字鵝王,河南洛陽人,鮮卑族。隋朝大臣、外交家,北魏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唐朝名相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父親。 [2]  [51]  [58]  [65-66] 
長孫晟生性聰慧,略涉書史,擅長彈丸和射箭,“一箭雙鵰”。北周時期,任司衞上士、奉車都尉,得到隨國公楊堅賞識。隋朝建立後,歷任儀同三司、左勳衞驃騎將軍、左領軍衞將軍、右驍衞將軍等職,多次出使突厥,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之策,分化瓦解突厥。 [41]  [48]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長孫晟去世,享年五十八歲。唐太宗即位後,憑藉文德皇后的身份,獲贈上柱國、司空、齊國公,諡號為“獻”。 [2]  [58]  [66] 
長孫晟一生中,同突厥交往達二十餘年,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全隋文》收錄有長孫晟的表奏五篇:《表奏宜北伐》《上書進離間突厥計》《奏許染干尚主》《奏徙染干部落》《奏請招慰都藍部落》。 [2]  [67-68] 
別    名
鵝王(乳名)
季晟
所處時代
隋朝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日期
552年
逝世日期
609年
主要成就
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戰略方針,以夷制夷,分化突厥
主要作品
《表奏宜北伐》《上書進離間突厥計》《奏許染干尚主》等
本    名
長孫晟
官    職
右驍衞將軍
追    贈
金紫光祿大夫、揚州大都督
諡    號

長孫晟人物生平

長孫晟早年經歷

長孫晟,本姓拔拔,小字鵝王,為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 [1] 
生性通達聰慧,略涉書史,善於彈丸和射箭,矯捷過人。當時,北周崇尚武藝,貴族子弟都因有武藝而覺得了不起。但每次與長孫晟騎馬射箭,那些貴族子弟都在他之下。 [4]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十八歲的長孫晟任司衞上士。起初沒有名氣,別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有隨國公楊堅讚歎其異才,曾牽着他的手對別人説:“長孫郎武藝超羣,剛剛跟他説話,又發現他有令人稱奇的謀略,未來的名將難道不是他嗎?” [18] 

長孫晟護送公主

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北周太上皇宇文贇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下嫁突厥。娉娶時,北周與突厥各自炫耀本國實力,都精選驍勇之士作為使者,所以北周朝廷派長孫晟作為汝南公宇文慶的副使,護送千金公主到突厥牙帳。北周曾先後派數十名使者前往突厥,但沙缽略可汗大多輕視,不予禮遇,唯獨對長孫晟特別喜愛,經常與他一起遊獵,以至於長孫晟滯留突厥達一年之久。 [5] 
當時,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號突利設)甚得眾心,結果遭到沙缽略可汗的忌恨。處羅侯便密派心腹,暗中與長孫晟結盟。從此,長孫晟利用遊獵之機,考察突厥山川形勢、部眾強弱。長孫晟回到北周後,把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已出任北周丞相的楊堅,楊堅聽後大喜,於是升任他為奉車都尉 [6] 

長孫晟分裂突厥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受禪登基,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同年十二月,沙缽略可汗因隋朝對其禮薄,説:“我是周家的親戚,現在隋公自立為帝,我不能制服他,又有什麼臉面見千金公主呢?”於是藉口為千金公主的宗室復仇,與前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聯合攻陷臨榆關(今河北撫寧東),並與各部落相約,準備大舉南侵隋朝。當時隋朝草創,隋文帝因此很害怕,就下令修築長城,發兵屯駐北境,命令陰壽鎮守幽州(治薊縣,今北京西南),虞慶則鎮守幷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屯兵數萬以加強幽州、幷州、乙弗泊(今青海樂都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武威等地的守備。 [7] 
長孫晟早就知道沙缽略可汗攝圖、達頭可汗玷厥、阿波可汗大邏便、突利可汗處羅侯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都號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好,對他們難以力征,容易離間。於是長孫晟上表隋文帝,詳細分析突厥內部的情況,指出沙缽略可汗雖為大可汗,但兵力不如達頭可汗,將來必有內戰,而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又都與沙缽略可汗貌合神離,因而針對這種情況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提議,即聯絡西邊的達頭可汗和阿波可汗以及東邊的突利可汗,孤立沙缽略可汗,等到十多年後突厥內亂,隋朝再來討伐,就可以一舉消滅突厥。隋文帝覽表後大喜,召見長孫晟。長孫晟口述形勢,手畫山川,寫出突厥的虛實,都瞭如指掌。隋文帝聽後對他讚歎不已,全部採納他的計謀,便派遣太僕元暉西出伊吾道,拜訪達頭可汗,特賜狼頭纛,假裝對他很欽敬、很禮貌。達頭可汗回訪時,隋文帝故意將其使者處在沙缽略可汗的使者之上。反間計實施後,沙缽略可汗與達頭可汗之間果然發生猜疑。長孫晟也被任命為車騎將軍,東出黃龍道,攜帶大量錢財,賜予契丹等部族,讓他們當嚮導,到達突利可汗處羅侯的住處,與他,引誘他內附隋朝。 [8]  如此一來,突厥內部受到分化,沙缽略可汗變得孤立起來。
開皇二年(582年)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準備進攻江南陳朝的軍隊,集中兵力防禦突厥。不久,突厥大舉進犯隋朝邊境。沙缽略可汗所率十餘萬軍隊連敗隋軍,關中告急。沙缽略可汗想繼續南進,達頭可汗不同意,帶兵退走。長孫晟乘勢用計,遊説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干(一説沙缽略可汗之子),讓他假告沙缽略可汗:“鐵勒等謀反,想襲擊你的牙帳。”沙缽略可汗害怕老營有失,於是撤兵出塞。 [9] 
開皇三年(583年)四月,突厥再次大舉入侵隋朝,隋文帝命衞王楊爽、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勤、秦州總管竇榮定等八人為行軍元帥,率軍分道反擊突厥。五月,竇榮定率領步兵、騎兵三萬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縣)多次擊敗阿波可汗軍。正在竇榮定軍中擔任偏將的長孫晟乘機離間突厥,派人對阿波可汗説:“攝圖每次來打仗,都獲得很大的勝利。阿波才到內地,就被打敗。這是突厥人的恥辱,難道你心裏不慚愧嗎?而且攝圖與阿波兵力本來差不多。如今攝圖天天取勝,被眾人推崇,阿波出師不利,為國家帶來恥辱。攝圖肯定會把罪過歸結到阿波頭上,成就他早有的計謀,消滅你這一支北牙。請你好好想一想,你能對付攝圖嗎?”阿波可汗使者到後,長孫晟對使者説:“現在,達頭已與我大隋聯合,但攝圖卻拿他沒辦法。可汗何不依附大隋天子,連結達頭,互相聯合,成為強者?這是萬全之計。何必喪失兵馬,自遭罪過,歸去在攝圖手下,受他的凌辱和殺戮呢?”阿波可汗接受長孫晟的建議,因而留兵塞上,派人跟隨長孫晟入朝。 [10] 
當時沙缽略可汗與楊爽的軍隊相遇,在白道一帶作戰,敗走到沙漠。沙缽略可汗聽説阿波可汗心懷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驍悍,沙缽略可汗一氣之下掩襲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全部俘虜阿波可汗的部眾,並殺死阿波可汗的母親。阿波可汗還無所歸,便西奔達頭可汗,達頭可汗聞訊大怒,借兵十餘萬給阿波可汗,東擊沙缽略可汗,復得故地,收聚散卒數萬,與沙缽略可汗作戰,阿波可汗屢屢得勝,其勢力益增。沙缽略可汗則從此由強變弱,只好遣使向隋朝進貢,千金公主亦請求改姓楊並認隋文帝為義父,隋文帝同意。 [11] 
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遣長孫晟以副使隨虞慶則出使突厥,賜千金公主姓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沙缽略可汗奉詔時不行跪拜之禮。長孫晟勸説道:“突厥與隋朝都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行禮,怎敢違意?但可賀敦是皇帝義女,那麼可汗就是大隋女婿,為什麼無禮而不尊敬岳父呢?”沙缽略可汗這才笑着對左右官員説:“岳父還是要拜的,我就拜吧!”隨即拜詔書。長孫晟還朝後,授儀同三司、左勳衞車騎將軍。 [19] 
開皇五年(585年)七月,被西突厥達頭可汗逼迫的沙缽略可汗向隋請和稱藩。從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20] 

長孫晟扶植啓民

開皇七年(587年),沙缽略可汗去世,其部眾立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請隋廷承認。隋廷遣長孫晟持節前去祝賀,並賜以鼓吹旗幡,拜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其子雍閭為葉護。處羅侯趁機對長孫晟説:“阿波為天所滅,與五六千騎在山谷間,伏聽詔旨,當取之以獻”。當時隋文帝正召集文武官商議此事,樂安公元諧認為“請就彼梟首,以懲其惡”,而武陽公李充則認為應“請生將入朝,顯戮以示百姓”。隋文帝詢問長孫晟的意見,長孫晟回答説:“如果突厥背叛作亂,才武力解決。如今他們兄弟自相殘殺,阿波的罪惡並非背叛我隋朝,只是因為他困窮而誅滅他,恐怕不符合招撫遠人的道理,不如讓他們兩者共存。”左僕射高熲也提出同樣意見。隋文帝納其言。莫何可汗隨即率部打着隋所賜旗鼓西擊阿波可汗。阿波部下以為莫何已得隋兵助陣,喪失鬥志,望風歸降。莫何可汗遂生擒阿波可汗。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莫何可汗繼續西擊鄰國,中流矢而死,雍閭繼位,號都藍可汗。長孫晟奉命攜帶陳國所獻寶器的前去弔唁。 [21-22] 
開皇十三年(593年),一個叫楊欽的被流放者逃亡至都藍可汗處,謊稱彭國公劉昶與大義公主共謀反隋,特遣其來密告於大義公主。對此,都藍可汗深信不疑,從此不向隋朝進貢。為探聽突厥動向,長孫晟奉命出使突厥。大義公主見到長孫晟後,言辭不遜,並派心腹安遂迦與楊欽計議,煽動都藍可汗反隋。長孫晟回京後,將此事具奏。隋文帝再次派長孫晟出使突厥,向都藍可汗索要楊欽。都藍可汗不願交出楊欽,便謊稱沒找到這個人。長孫晟遂便買通其帳下的達官,探知楊欽之所在,趁夜將其抓獲,並帶到都藍可汗面前質問。結果公主與安遂迦私通之事被揭露,突厥人聞後大為恥辱。都藍可汗只好將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給長孫晟帶回。回京後,隋文帝大喜,加授長孫晟為開府,並遣其再次入突厥,誅殺大義公主。 [23] 
是年,都藍可汗又向隋朝上表請婚,朝廷準備答應,長孫晟上奏提出反對意見,説:“臣觀察雍閭(都藍可汗)反覆無信,只是和玷厥(達頭可汗)有隙,所以才倚靠我大隋。即使和他聯姻,最終必定反叛。如今如果能尚公主,假託陛下威靈,玷厥、染干必然又受其徵發。強大之後又反叛,以後恐怕就難制服了。而且染干是處羅侯之子,素來都是真心歸附,到現在有兩代了。臣之前和他見面,他也乞求通婚,不如允許,讓他南遷。他兵少力弱,容易安撫馴服,讓他與雍閭抗衡,作為邊境的保衞者。”隋文帝準其所奏,並派長孫晟告知突利可汗染干許配公主之事。 [24] 
開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派500騎隨長孫晟來迎娶,隋以宗室女封安義公主下嫁。突利可汗依長孫晟之説,率眾南徙,居度斤舊鎮。都藍可汗聽説隋朝下嫁公主給突利可汗而不給自己,勃然大怒,常率部侵擾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動靜,即派人報隋。因此都藍可汗每次入邊,都因隋邊境都先有防備而未能得逞。 [25-26] 
開皇十九年(599年),突利可汗通過長孫晟奏報都藍可汗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節制三路大軍分道出擊。都藍可汗得知隋軍來攻,大懼,遂與西突厥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擊突利可汗,雙方在長城下展開激戰,突利可汗大敗。都藍盡殺突利可汗的兄弟子侄,然後率部渡河進入蔚州(治靈丘,今屬山西)。突利可汗與長孫晟獨率五騎趁夜南逃,天明時行約百餘里,並收集數百名散騎。此時突利可汗對長孫晟説:“如今兵敗入朝,我只是一介降人罷了,大隋天子難道會禮遇我嗎?玷厥雖然也來打我,但我和他無冤無仇,如果去投奔他,他必然會保全接濟我。”長孫晟聞後,知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遠鎮(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鎮中速舉烽火。突利可汗見四處烽火俱燃,便問長孫晟:“為什麼城上點燃烽火?”長孫晟謊稱:“此處城高地遠,必然是遠遠看見賊兵過來。我大隋的法律是:如果賊來得少就舉二烽,來得多就舉三烽,大舉逼近就舉四烽,以便讓人看見賊多而又近。”突利可汗以為追兵來到,趕緊投向隋朝。入伏遠鎮後,長孫晟留突利可汗帳下達官執室以領其眾,自帶突利可汗於四月入朝。隋文帝聞後大喜,進授長孫晟左勳衞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長孫晟通過投降的突厥人偵知都藍可汗牙帳內屢有災變,人心惶惶,便奏請繼續出擊突厥。六月,高熲命上柱國趙仲卿率兵三千為前鋒,大破突厥,都藍可汗敗逃,其弟都速歸附突利可汗。楊素軍在靈州以北地區與達頭可汗部遭遇,也大敗突厥,達頭可汗帶着重傷逃跑,其眾死傷不可勝數。前後歸附突利可汗的突厥人有萬餘口,長孫晟將他們全部安置妥當。 [27-28] 
同年十月,隋文帝冊封突利可汗為啓民可汗,冊封當天,百官皆獲賞賜,而長孫晟因功勞最大,獲賜最多。隨後,長孫晟率五萬人在朔州西北築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讓啓民可汗駐守,令其招撫突厥其它部落,時安義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長孫晟持節送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啓民可汗。長孫晟又上奏説:“歸附的染干部落已經很多了,雖然在長城之內,但仍然被雍閭攻掠,往來奔波非常辛苦,不能安居。請讓他們遷徙到五原,將黃河作為屏障,在夏、勝兩州之間,東西到黃河,南北四百里,挖一條橫向的壕溝,讓他們處在壕溝之內,任意放牧,免於被掠奪,人心自然就安定了。”這個建議得到隋文帝的批准。 [29]  [30] 

長孫晟消滅步迦

都藍可汗兵敗數月後就死於內亂,為挽救突厥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長孫晟乘機奏請招降都藍餘部,隋文帝同意,都藍餘部果然盡來歸附。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後,於開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進犯隋朝邊境。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漢王楊諒、柱國史萬歲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長孫晟則受任為秦川行軍總管,率突厥歸附各部為前鋒,隨晉王楊廣出征。當時步迦可汗正與楊廣對峙不下,長孫晟由於熟悉突厥民俗風情,知其人馬均需飲用泉水,便獻計説在泉水裏下毒,楊廣依計而行,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藥。突厥人畜飲水後,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驚道:“天雨惡水,其亡我乎!”遂連夜遁逃。長孫晟率部追擊,斬殺突厥軍千餘人,俘百餘口,六畜數千頭。楊廣大喜,遂引長孫晟入內帳,把酒言歡。當時有突厥達官來降,坐在帳內,説:“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楊廣笑着説:“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此,一何壯哉!”步迦可汗後被史萬歲擊潰,遠遁沙漠。凱旋後,授長孫晟上開府儀同三司,並再次回到大利城,安撫新歸附啓民可汗的突厥人。 [31-32] 
仁壽元年(601年),長孫晟上奏説:“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都像雨腳一般,下垂到地上。兵書上説這叫灑血,出現這種跡象的國家必將破亡。要滅亡匈奴(代指突厥),現在就是時候!”隋文帝詔令楊素為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援助啓民可汗北擊步迦可汗。翌年三月,隋軍至黃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過黃河,襲擾已經歸降隋王朝的啓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餘萬頭。長孫晟與上大將軍梁默奉楊素之命率輕騎追擊,轉戰六十餘里,大敗突厥。長孫晟又讓啓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鐵勒等部招撫歸附。仁壽三年(603年),有鐵勒、思結、伏和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十餘部背離步伽可汗,降於啓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潰不成軍,西奔吐谷渾。長孫晟護送啓民可汗,把這些降眾安置於磧口(今呼和浩特北),啓民可汗於是盡得步迦可汗之眾。此後多年,啓民可汗與隋一直保持親善關係。 [33-34] 

長孫晟效力煬帝

仁壽四年(604年)正月,長孫晟完成安撫突厥的工作,回到長安,適逢隋文帝暴崩,已經被立為皇太子的楊廣秘不發喪,任命長孫晟為內衙宿衞,知門禁事,即日拜左領軍將軍,確保自己順利登位,是為煬帝。 [35] 
不久,幷州總管漢王楊諒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公開反對煬帝即位,綦良、餘公理等各路隋軍出師不利,節節敗退。煬帝根據重臣楊素的推薦,任命前江州刺史李子雄為上大將軍,並以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徵集山東軍隊,與李子雄共同配合鎮壓楊諒軍。長孫晟的兒子長孫行布在楊諒部下效力,他為了避嫌,便予以推辭,煬帝倍加安撫,長孫晟遂奉命出兵,擊破楊諒。回軍後,轉為武衞將軍 [36-37] 
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欲北巡至榆林郡,欲出塞外,陳兵耀武。因怕啓民可汗驚懼,便先派長孫晟去做啓民可汗的工作。啓民可汗聞訊後,召所部奚、室韋等數十個部落的酋長聚集,以迎接煬帝。長孫晟見營帳前雜草叢生,想要讓啓民可汗親自拔除,並讓各部酋長看到,使其明白天子的威重。思慮過後,他手指帳前的草説:“此根極香。”啓民可汗聞後説:“殊不香也。”長孫晟又説:“天子行幸所到之地,諸侯都躬親灑掃,除清御路,以表示自己的至敬之心。如今牙帳中荒蕪,所以説是留香草罷了!”啓民可汗這才悟其本意,拔下佩刀,親自除草。其餘各部族長見後,爭相仿效。啓民可汗又發命舉國就役開御道,西起榆林,東達於薊,長三千里,寬百步。煬帝得知此事,對長孫晟的辦法非常讚賞。 [38] 
後來,長孫晟被任命為淮陽太守。他尚未赴任,又復任右驍衞將軍。 [39] 

長孫晟晚年去世

大業五年(609年),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歲。煬帝深表悼惜,賜予豐厚的祭品。 [40] 
大業十一年(615年),煬帝出塞北巡,於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啓民可汗之子)所圍,危急之下,不禁慨嘆道:“如果長孫晟還在世的話,朕不至於被匈奴(代指突厥)逼到如此地步!” [40] 
長孫晟的女婿李世民登基做了唐朝皇帝,追贈長孫晟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號為“獻”。 [12]  其曾孫長孫楚璧墓誌稱他為“齊王”。 [46] 

長孫晟主要成就

長孫晟的主要影響在處理與突厥的關係上。北周時期,長孫晟作為護送千金公主的使者出使突厥。在突厥出使的過程中,長孫晟不僅得到突厥可汗的賞識,還結交了許多突厥貴族,對突厥各部落強弱離合情況熟稔於胸,為日後經略突厥做了準備。隋朝建立後,面對突厥的威脅,長孫晟向隋文帝提出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戰略構想。長孫晟的上書得到重視,隋文帝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隋朝對突厥的基本策略。
長孫晟是這一政策的提出者與具體實行人。長孫晟曾作為和親使者三次出使突厥,送千金公主、安義公主、義城公主入突厥,和親在歷史上促進了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作為冊封使者,冊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冊封莫何可汗、葉護可汗,兩次出使突厥,鞏固了隋朝與突厥的臣屬關係。長孫晟還作為勸誘撫慰使者多次出使突厥。長孫晟憑藉其熟知突厥各部眾離合情況,運用“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初步取得成果。以便日後做到分化突厥,逐一消滅,取得最終勝利。啓民可汗政權成為親隋的突厥政權,是隋朝經略突厥成功之處,也是長孫晟的得意之作。長孫晟離間了都藍與染干的關係,扶植小可汗染干,並上書力勸隋文帝許婚染干。在染干最落魄的時候,長孫晟獨騎陪伴染干入隋,後封為啓民可汗,之後隋朝對啓民可汗實行保護政策。正是由於長孫晟為啓民可汗出謀劃策,對啓民可汗全力保護,啓民可汗也是忠心事隋。啓民可汗在位期間,隋朝與突厥的關係空前友好,這得益於長孫晟的計策,也得益於啓民可汗的誠心歸順。
總之,長孫晟實施的策略使突厥內部分裂,大小可汗互相猜疑,並且扶植啓民可汗,像隋朝的地方政權一樣對待,啓民可汗也是終其一生來維護突厥與隋朝的關係。這些都有長孫晟的功勞,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策略結合隋朝的實際情況,運用發揮到極致,為隋朝治理突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1] 

長孫晟人物評價

隋文帝楊堅:“長孫郎武藝逸羣,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 [2] 隋書
突厥貴族:“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2] 《隋書》
隋煬帝楊廣:“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此,一何壯哉!” [2] 《隋書》引
魏徵《隋書》等:①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②好奇計,務功名。性至孝,居憂毀瘠,為朝士所稱。(《隋書》)③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惠流邊朔,功光王府,保茲爵祿,不亦宜乎! [2] 
張預:孫子曰:親而離之。長孫晟離間攝圖,因以破之。又曰:“餌兵勿食。”晟以毒藥置上流,而達頭可汗飲之多死是也。 [14] 十七史百將傳
葉適:“長孫晟終隋世,能以計縻突厥,開闔盛衰,無不如志,卒弱其勢,以成北方之功,過於衞霍用百萬師矣。” [16] 習學記言
黃道周:“長孫工射,一箭雙鵰。處羅有識,密與之交。山川形勢,銀耳昭昭。隋有天下,攝圖牢騷。南侵合眾,勢盛難消。隋主大懼,築城阻撓。晟因書啓,胡眾最豪。兵力難制,離間易挑。上悦其計,賜矗以驕。再引使上,疑貳以牢。鐵勒反告,能不驚逃。染干婚後,警輒奏朝。賜射鳶落,獲齎獨饒。毒留破敵,聲比雷高。受降再出,早死於勞。若使長在,許誰咆哮?” [15] 廣名將傳
愛新覺羅·弘曆:“長孫晟欲示諸蕃威重,未嘗不可以禮諭之。乃設香草詭詞,肆其口給,殊失誠待遠人之道。” [42]  (《乾隆御批通鑑》)
蔡東藩:以夷攻夷,為中國製夷之上策,漢班超之所以制匈奴者在此,隋長孫晟之所以制突厥者亦在此。蓋夷人無親,又無信義,誘之以利,怵之以威,未有不為人所欺,而自相殘殺者。晟上書計事,不過寥寥數語,而夷虜已在目中,厥後依策施行,無不獲效,乃知制夷不難,難在無制夷之策,與制夷之人耳。 [17] 南北史演義
馬大正:有隋一代,突厥與隋關係由敵對到和好,關係日益密切,長孫晟是有功的,他將作為我國古代一位頗有建樹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而載入史冊。 [43] 

長孫晟軼事典故

長孫晟 長孫晟
長孫晟武藝高強,尤其擅長彈丸和射箭。早年護送千金公主入突厥時,有一次隨沙缽略可汗出獵,遇到兩隻雕飛着爭肉吃,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支箭,説:“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奔去,正遇雙鵰相奪,他一發而射穿兩雕。沙缽略可汗大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彈丸和射箭的本事。 [44] 
後來,隋文帝冊封啓民可汗時,在武安殿賜射,挑選擅長射箭的人,分為兩隊,進行比賽,長孫晟也在其中。啓民可汗説:“臣通過長孫大使才得以覲見天子,今日賜射,請讓臣到他的隊裏。”隋文帝批准。長孫晟獲得六個箭靶,每一箭都射中靶心,最後啓民可汗所在隊列獲勝。此時,有一羣鳶在天上飛,隋文帝對長孫晟説:“你擅長彈丸,給彈下來。”長孫晟連彈十發,每發皆中,鳶應丸而落。 [29] 

長孫晟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祖輩
曾祖
北魏
太師
上黨文宣王
祖父
西魏
衞尉卿
平原郡公
父輩
父親
北周
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熊州刺史
平原侯。
母親
薛氏
周城郡君。
平輩
長兄
長孫謩
長孫兕長子。
次兄
隋朝
大理卿
民部尚書
饒良靜子
弟弟
唐朝
杞州刺史
平原良”公
妻妾
元配
姓名不詳。
繼室
高氏
出身渤海高氏,北齊宗室樂安王高勱之女,初唐名臣高士廉之妹。
子輩
兒子
隋朝
漢王府庫真
長孫恆安
隋朝
鷹揚郎將
唐朝
右監門衞將軍
初唐
太尉
趙國公
女兒
長孫氏
嫁隋朝趙州刺史王韶,生女王婉
長孫氏
嫁睦州刺史,南安侯張琮
長孫氏
嫁隋朝會寧公柳逵,兒子柳敬則。
長孫氏
字觀音婢
以上部分來源 [2]  [45]  [49-64] 

長孫晟主要作品

《全隋文》收錄有長孫晟的表奏五篇:《表奏宜北伐》《上書進離間突厥計》《奏許染干尚主》《奏徙染干部落》《奏請招慰都藍部落》。 [3] 

長孫晟後世紀念

唐太宗為長孫晟立廟祭祀,並命李百藥撰寫碑文。 [47]  唐高宗時,其子長孫無忌獲罪,長孫晟的廟宇遭到毀壞。咸亨元年(670年),經西台舍人徐齊聃進言,長孫晟的外孫、唐高宗同意修復齊獻公廟。 [13] 
參考資料
  • 1.    王連龍:《北周拔拔兕墓誌》,《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5期,第285頁。
  • 2.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17]
  • 3.    《全隋文·卷二十六》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15-10-10]
  • 4.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趫捷過人。時周室尚武,貴遊子弟鹹以相矜,每共馳射,時輩皆出其下。
  • 5.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宣帝時,突厥攝圖請婚於周,以趙王招女妻之。然周與攝圖各相誇競,妙選驍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慶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後使人數十輩,攝圖多不禮,見晟而獨愛焉,每共遊獵,留之竟歲。
  • 6.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兩箭與晟曰:“請射取之。”晟乃彎弓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而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暱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而為攝圖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遊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時高祖作相,晟以狀白高祖。高祖大喜,遷奉車都尉。
  • 7.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至開皇元年,攝圖曰:“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因與高寶寧攻陷臨渝鎮,約諸面部落謀共南侵。高祖新立,由是大懼,修築長城,發兵屯北境,命陰壽鎮幽州,虞慶則鎮幷州,屯兵數萬人以為之備。
  • 8.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晟先知攝圖、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俱號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難以力征,易可離間,因上書曰:“臣聞喪亂之極,必致昇平,是故上天啓其機,聖人成其務。伏惟皇帝陛下當百王之末,膺千載之期,諸夏雖安,戎場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於度外,又復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計失則百姓不寧,計得則萬代之福。吉凶所繫,伏願詳思。臣於週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實所具知。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奸多而勢弱,曲取於眾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説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上省表大悦,因召與語。晟復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上深嗟異,皆納用焉。因遣太僕元暉出伊吾道,使詣玷厥,賜以狼頭纛,謬為欽敬,禮數甚優。玷厥使來,引居攝圖使上。反間既行,果相猜貳。授晟車騎將軍,出黃龍道,齎幣賜奚、霫、契丹等,遣為嚮導,得至處羅侯所,深布心腹,誘令內附。
  • 9.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二年,攝圖四十萬騎自蘭州入,至於周盤,破達奚長儒軍,更欲南入。玷厥不從,引兵而去。時晟又説染干詐告攝圖曰:“鐵勒等反,欲襲其牙。”攝圖乃懼,回兵出塞。
  • 10.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數月,突厥大入,發八道元帥分出拒之。阿波至涼州,與竇榮定戰,賊帥累北。時晟為偏將,使謂之曰:“攝圖每來,戰皆大勝。阿波才入,便即致敗,此乃突厥之恥,豈不內愧於心乎?且攝圖之與阿波,兵勢本敵。今攝圖日勝,為眾所崇,阿波不利,為國生辱。攝圖必當因以罪歸於阿波,成其夙計,滅北牙矣。願自量度,能御之乎?”阿波使至,晟又謂之曰:“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阿波納之,因留塞上,使人隨晟入朝。
  • 11.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時攝圖與衞王軍遇,戰於白道,敗走至磧。聞阿波懷貳,乃掩北牙,盡獲其眾而殺其母。阿波還無所歸,西奔玷厥,乞師十餘萬,東擊攝圖,復得故地,收散卒數萬,與攝圖相攻。阿波頻勝,其勢益張。攝圖又遣使朝貢,公主自請改姓,乞為帝女,上許之。
  • 12.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貞觀中,追贈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曰獻。少子無忌嗣。
  • 1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唐紀十七》:敕突厥猷長子弟事東宮。西台舍人徐齊聃上疏,以為:“皇太子當引文學端良之士置左右,豈可使戎狄醜類入侍軒闥。”又奏:“齊獻公即陛下外祖,雖子孫有犯,豈應上延祖稱!今周忠孝公廟甚修,而齊獻公廟毀廢,不審陛下何以垂示海內,彰孝理之風!”上皆從之。
  • 14.    《十七史百將傳·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26]
  • 15.    黃道周.《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第149頁
  • 16.    《習學記言》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1-27]
  • 17.    南北史演義:長孫晟獻謀制突厥 沙缽略稽首服隋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27]
  • 18.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年十八,為司衞上士。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唯高祖一見,深嗟異焉,乃攜其手而謂人曰:“長孫郎武藝逸羣,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
  • 19.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四年,遣晟副虞慶則使於攝圖,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攝圖奉詔,不肯起拜,晟進曰:"突厥與隋俱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攝圖乃笑謂其達官曰:"須拜婦公,我從之耳。"於是乃拜詔書。使還稱旨,授儀同三司、左勳衞車騎將軍。
  • 20.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六·陳紀十》:突厥沙缽略既為達頭所困,又畏契丹,遣使告急於隋,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隋主許之,命晉王廣以兵援之,給以衣食,賜之車服鼓吹。沙缽略因西擊阿波,破之。而阿拔國乘虛掠其妻子;官軍為擊阿拔,敗之,所獲悉與沙缽略。沙缽略大喜,乃立約,以磧為界,因上表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永為藩附。"遣其子庫合真入朝。》
  • 21.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七年,攝圖死,遣晟持節拜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以其子雍閭為葉護可汗。處羅侯因晟奏曰:"阿波為天所 滅,與五六千騎在山谷間,伏聽詔旨,當取之以獻。"乃召文武議焉。樂安公元諧曰:"請就彼梟首,以懲其惡。"武陽公李充曰:"請生將入朝,顯戮以示百姓。"上謂晟曰:"於卿何如?"晟對曰:"若突厥背誕,須齊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滅,阿波之惡,非負國家,因其困窮,取而為戮,恐非招遠之道,不如兩存之。"上曰:"善。"八年,處羅侯死,遣晟往吊,仍齎陳國所獻寶器以賜雍閭。
  • 2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六·陳紀十》:沙缽略尋卒,隋為之廢朝三日,遣太常弔祭。初,沙缽略以其子雍虞閭懦弱,遺令立其弟葉護處羅侯。雍虞閭遣使迎處羅侯,將立之,處羅侯曰:"我突厥自木杵可汗以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雍虞閭曰:"叔與我父,共根連體。我,枝葉也,豈可使根本反從枝葉,叔父屈於卑幼乎!且亡父之命,何可廢也!願叔勿疑!"遣使相讓者五六,處羅侯竟立,是為莫何可汗。以雍虞閭為葉護。遣使上表言狀。隋使車騎將軍長孫晟持節拜之,賜以鼓吹、幡旗。莫何勇而有謀,以隋所賜旗鼓西擊阿波;阿波之眾以為得隋兵助之,多望風降附。遂生擒阿波,上書請其死生之命。隋主下其議,樂安公元諧請就彼梟首;武陽公李充請生取入朝,顯戮以示百姓。隋主謂長孫晟:"於卿何如?"晟對曰:"若突厥背誕,須齊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滅,阿波之惡非負國家。因其困窮,取而為戮,恐非招遠之道。不如兩存之。"左僕射高熲曰:"骨肉相殘,教之蠹也,宜存養以示寬大。"隋主從之。
  • 23.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十三年,流人楊欽亡入突厥,詐言彭公劉昶共宇文氏女謀欲反隋,稱遣其來,密告主。雍閭信之,乃不修職貢。又遣晟出使,微觀察焉。公主見晟,乃言辭不遜,又遣所私胡人安遂迦共欽計議,扇惑雍閭。晟至京師,具以狀奏。又遣晟往索欽,雍閭欲勿與,謬答曰:"檢校客內,無此色人。"晟乃貨其達官,知欽所在,夜掩獲之,以示雍閭,因發公主私事,國人大恥。雍閭執遂迦等,並以付晟。上大喜,加授開府,仍遣入藩,蒞殺大義公主。
  • 24.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雍閭又表請婚,僉議將許之。晟又奏曰:"臣觀雍閭,反覆無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國家。縱與為婚,終當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徵發。強而更反,後恐難圖。且染干者,處羅侯之子也,素有誠款,於今兩代。臣前與相見,亦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閭,以為邊捍。"上曰:"善。"又遣慰喻染干,許尚公主。
  • 25.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十七年,染干遣五百騎隨晟來逆女,以宗女封安義公主以妻之。晟説染干率眾南徙,居度斤舊鎮。雍閭疾之,亟來抄略。染干伺知動靜,輒遣奏聞,是以賊來每先有備。
  • 26.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八·隋紀二》:突利本居北方,既尚主,長孫晟説其帥眾南徙,居度斤舊鎮,錫賚優厚。都藍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於是朝貢遂絕,亟來抄掠邊鄙。突利伺知動靜,輒遣奏聞,由是邊鄙每先有備。
  • 27.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十九年,染干因晟奏,雍閭作攻具,欲打大同城。詔發六總管,並取漢王節度,分道出塞討之。雍閭大懼,復共達頭同盟,合力掩襲染干,大戰於長城下。染干敗績,殺其兄弟子侄,而部落亡散。染干與晟獨以五騎逼夜南走,至旦,行百餘裏,收得數百騎,乃相與謀曰:"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晟知其懷貳,乃密遣從者入伏遠鎮,令速舉烽。染干見四烽俱發,問晟曰:"城上然烽何也?"晟紿之曰:"城高地迥,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使見賊多而又近耳。"染干大懼,謂其眾曰:"追兵已逼,且可投城。"既入鎮,晟留其達官執室以領其眾,自將染干馳驛入朝。帝大喜,進授左勳衞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晟遣降虜覘候雍閭,知其牙內屢有災變,夜見赤虹,光照數百里,天狗隕,雨血三日,流星墜其營內,有聲如雷。每夜自驚,言隋師且至。並遣奏知,仍請出討突厥。都速等歸染干,前後至者男女萬餘口,晟安置之。由是突厥悦附。
  • 28.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八·隋紀二》:突厥突利可汗因長孫晟奏言都藍可汗作攻具,欲攻大同城。詔以漢王諒為元帥,尚書左僕射高熲出朔州道,右僕射楊素出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出幽州道以擊都藍,皆取漢王節度;然漢王竟不臨戎。都藍聞之,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襲突利,大戰長城下,突利大敗。都藍盡殺其兄弟子侄,遂渡河入蔚州。突利部落散亡,夜,與長孫晟以五騎南走,比旦,行百餘裏,收得數百騎。突利與其下謀曰:"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晟知之,密遣使者入伏遠鎮,令速舉烽。突利見四烽俱發,以問晟,晟紿之曰:"城高地迥,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彼見賊多而又近耳。"突利大懼,謂其眾曰:"追兵己逼,且可投城。"既入鎮,晟留其達官執室領其眾,自將突利馳驛入朝。夏,四月,丁酉,突利至長安。帝大喜,以晟為左勳衞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上令突利與都藍使者因頭特勒相辯詰,突利辭直,上乃厚待之。都藍弟都速六棄其妻子,與突利歸朝,上嘉之,使突利多遺之珍寶以慰其心。高熲使上柱國趙仲卿將兵三千為前鋒,至族蠡山,與突厥遇,交戰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復破之,虜千餘口,雜畜萬計。突厥復大舉而至,仲卿為方陳,四面拒戰,凡五日。會高熲大兵至,合擊之,突厥敗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餘裏而還。楊素軍與達頭遇。先是諸將與突厥戰,慮其騎兵奔突,皆以戎車步騎相參,設鹿角為方陳,騎在其內。素曰:"此乃自固之道,未足以取勝也。"於是悉除舊法,令諸軍為騎陳。達頭聞之,大喜曰:"天賜我也!"下馬仰天而拜,帥騎兵十餘萬直前。上儀同三司周羅睺曰:"賊陳未整,請擊之。"先帥精騎逆戰,素以大兵繼之,突厥大敗,達頭被重創而遁,殺傷不可勝計,其眾號哭而去。
  • 29.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尋以染干為意利珍豆啓人[民]可汗,賜射於武安殿。選善射者十二人,分為兩朋。啓人曰:"臣由長孫大使得見天子,今日賜射,願入其朋。"許之。給晟箭六侯,發皆入鹿,啓人之朋竟勝。時有鳶羣飛,上曰:"公善彈,為我取之。"十發俱中,並應丸而落。是日百官獲賚,晟獨居多。尋遣領五萬人,於朔州築大利城以處染干。安義公主死,持節送義城公主,復以妻之。晟又奏:"染干部落歸者既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閭抄略,往來辛苦,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於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為橫塹,令處其內,任情放牧,免於抄略,人必自安。"上並從之。
  •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八·隋紀二》:冬,十月,甲午,以突厥突利可汗為意利珍豆啓民可汗,華言意智健也。突厥歸啓民者男女萬餘口,上命長孫晟將五萬人於朔州築大利城以處之。時安義公主已卒,復使晟持節送宗女義成公主以妻之。晟奏:"染干部落,歸者益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虞閭抄掠,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於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為橫塹,令處其內,使得任情畜牧。"上從之。
  • 31.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二十年,都藍大亂,為其部下所殺。晟因奏請曰:"今王師臨境,戰數有功,賊內攜離,其主被殺,乘此招誘,必並來降,請遣染干部下分頭招慰。"上許之,果盡來附。達頭恐怖,又大集兵。詔晟部領降人,為秦川行軍總管,取晉王廣節度出討。達頭與王相抗,晟進策曰:"突厥飲泉,易可行毒。"因取諸藥毒水上流,達頭人畜飲之多死,於是大驚曰:"天雨惡水,其亡我乎?"因夜遁。晟追之,斬首千餘級,俘百餘口,六畜數千頭。王大喜,引晟入內,同宴極歡。有突厥達官來降,時亦預坐,説言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王笑曰:"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比,一何壯哉!"師旋,授上開府儀同三司,復遣還大利城,安撫新附。
  •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九·隋紀三》:夏,四月,壬戌,突厥達頭可汗犯塞,詔命晉王廣、楊素出靈武道,漢王諒、史萬歲出馬邑道以擊之。長孫晟帥降人為秦州行軍總管,受晉王節度。晟以突厥飲泉,易可行毒,因取諸藥毒水上流,突厥人畜飲之多死,於是大驚曰:"天雨惡水,其亡我乎!"因夜遁。晟追之,斬首千餘級。史萬歲出塞,至大斤山,與虜相遇。達頭遣使問:"隋將為誰?"候騎報:"史萬歲也。"突厥復問:"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騎曰:"是也。"達頭懼而引去。萬歲馳追百餘裏,縱擊,大破之,斬數千級;逐北,入磧數百里,虜遠遁而還。詔遣長孫晟復還大利城,安撫新附。
  • 33.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仁壽元年,晟表奏曰:"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匈奴,宜在今日。"詔楊素為行軍元帥,晟為受降使者,送染干北伐。二年,軍次北河,值賊帥思力俟斤等領兵拒戰,晟與大將軍梁默擊走之,轉戰六十餘裏,賊眾多降。晟又教染干分遣使者,往北方鐵勒等部招攜取之。三年,有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僕骨等十餘部,盡背達頭,請來降附。達頭眾大潰,西奔吐谷渾。晟送染干安置於磧口。
  • 34.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九·隋紀三》:突厥步迦可汗所部大亂,鐵勒僕骨等十餘部,皆叛步迦降於啓民。步迦眾潰,西奔吐谷渾;長孫晟送啓民置磧口,啓民於是盡有步迦之眾。
  • 35.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事畢,入朝,遇高祖崩,匿喪未發。煬帝引晟於大行前委以內衙宿衞,知門禁事,即日拜左領軍將軍。
  • 36.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遇楊諒作逆,敕以本官為相州刺史,發山東兵馬,與李雄等共經略之。晟辭曰:"有男行布,今在逆地,忽蒙此任,情所不安。"帝曰:"公著勤誠,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本是齊都,人俗澆浮,易可搔擾。儻生變動,賊勢即張,思所以鎮之,非公莫可。公體國之深,終不可以兒害義,故用相委,公其勿辭。"於是遣捉相州。諒破,追還,轉武衞將軍。
  • 3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隋紀四》:漢王諒有寵於高祖,為幷州總管……及高祖崩,煬帝遣車騎將軍屈突通以高祖璽書徵之。先是,高祖與諒密約:"若璽書召汝,敕字傍別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者,當就徵。"及發書無驗,諒知有變。詰通,通佔對不屈,乃遣歸長安。諒遂發兵反……綦良攻慈州刺史上官政,不克,引兵攻行相州事薛胄,又不克,遂自滏口攻黎州,塞白馬津。餘公理自太行下河內,帝以右衞將軍史祥為行軍總管,軍於河陰。祥謂軍吏曰:"餘公理輕而無謀,恃眾而驕,不足破也。"公理屯河陽,祥具舟南岸,公理聚兵當之。祥簡精鋭於下流潛濟,公理聞之,引兵拒之,戰於須水。公理未成列,祥擊之,公理大敗。祥東趣黎陽,綦良軍不戰而潰。祥,寧之子也。帝將發幽州兵,疑幽州總管竇抗有貳心,問可使取抗者於楊素,素薦前江州刺史勃海李子雄,授上大將軍,拜廣州刺史。又以左領軍將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發山東兵,與李子雄共經略之。晟辭以男行布在諒所部,帝曰:"公體國之深,終不以兒害義,朕今相委,公其勿辭。"
  • 38.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突厥中,指於涿郡。仍恐染干驚懼,先遣晟往喻旨,稱述帝意。染干聽之,因召所部諸國,奚、霫、室韋等種落數十酋長鹹萃。晟以牙中草穢,欲令染干親自除之,示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帳前草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特以邊人不知法耳,賴將軍恩澤而教導之。將軍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親自芟草,其貴人及諸部爭放效之。乃發榆林北境,至於其牙,又東達於薊,長三千里,廣百步,舉國就役而開御道。帝聞晟策,乃益嘉焉。
  • 39.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後除淮陽太守,未赴任,復為右驍衞將軍。
  • 40.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五年,卒,時年五十八。帝深悼惜之,賵贈甚厚。後突厥圍雁門,帝嘆曰:"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 41.    杜娜仁:《長孫晟在隋朝對突厥經略中的作用》,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2015年,第11—30頁。
  • 42.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2611頁
  • 43.    馬大正:《長孫晟述論》,《民族研究》1985年第6期,第54頁。
  • 44.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兩箭與晟曰:"請射取之。"晟乃彎弓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而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暱近之,以學彈射。
  • 45.    杜娜仁:《北魏隋唐長孫氏家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2020年,第39—59頁。
  • 46.    《長孫楚璧墓誌》(引自劉祥輝.唐長孫楚璧墓誌考釋[J].四川文物,2021(02)):曾祖晟,隨齊王、金紫光祿大夫、持節楊州大都督、淮南道諸軍事、食邑三千户。大賢輔國,異姓封王。應龍虎之風雲,誓山河於帶礪。逮乎神光轉運,天祚興唐,家人獻虺夢之祥,太后啓坤靈之德。
  • 47.    陳思:《寶刻叢編》卷八:唐贈司空長孫晟碑,李伯藥撰,貞觀中立。
  • 48.    徐斌、顏邦逸主編.《強盛的帝國 隋·唐·五代十國》:長春出版社,2009年:第7頁
  • 49.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其長子行布,亦多謀略,有父風。起家漢王諒庫真,甚見親狎。後遇諒於幷州起逆,率眾南拒官軍,乃留行布城守,遂與豆盧毓等閉門拒諒,城陷,遇害。次子恆安,以兄功授鷹揚郎將。
  • 50.    《儀同三司長孫行布墓誌銘》:君諱行布,盩厔人也。弈世卿相之門,本枝冠冕之貴。祖兕,光祿大夫,聲口魏朝;父晟,左領軍將軍,名重當世。君生而聰令,倜儻不羣。性好經史,偏工武用。出身為漢王諒庫直左右。常陪紫蓋,恆御朱輪。榮寵之來,幕府無二。諒以少年兇悖,釁起蕭牆。集口口之兵,興晉陽之鉀。君先被籠絆,勢不獲免。每欲建節,自拔無由。因諒出城,遂潛運機謀,拒守歸順。事卒不成,奄致摧滅。年廿八,喪於幷州城內。投身侚義,為國亡軀。出萬死之間,盡一生之命。詔書褒獎,贈儀同三司,賜物五百段。即以大業元年二月廿三日葬於長安城南小陵之原。
  • 51.    《長孫兕墓誌》:維天和元年歲次丙戌十月甲辰朔二十九日壬申,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熊州刺史、平原縣開國侯,故拔拔兕,字義貞,殯於此。贈勳州、絳州、晉州三州諸軍事、勳州刺史。妻,叱幹氏。息伯謩,息仲熾,息鵝王,息多寶。
  • 52.    《大唐故曹州刺史韋府君夫人晉原郡君王氏墓誌銘並序》:夫人諱婉,字令則,太原祁人也。……考韶,隋內史舍人、趙州刺史,娶唐贈太師、上柱國、齊國公長孫晟女,即文德聖皇太后之親姊焉。
  • 53.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睦州刺史上柱國南安懿公碑》:君諱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也。……十年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夫人長孫,文德皇后之姊。
  • 54.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睦州刺史上柱國南安懿公碑》:遂使宗社淪胥,懷生板蕩。竇建德同惡相濟,共為犄角,王師運九變(闕五字)之士風驅電掃,拉朽摧枯。公預官渡之勳,參崤陵之捷,校功追賞,超絕等倫。劉黑闥建德餘孽,尚蓄狼心。擁兵趙魏,構難漳淦,騁其(闕一字)突,未革(闕五字)纂此一戎,遂清九宇。於是稽天息浸,飛嶽(闕一字)塵,飲至策勳,蒙授上柱國,封南安縣開國侯,食邑七百户,又撿校參旗軍副,又撿校左領左右中郎將(闕五字)衞率近臣,侍奉委之以正人,爪牙寄之以心膂。貞觀元年授太子左衞率撿校右武衞將軍左領軍將軍,四年蒙授麾將軍,行左衞率如故。(闕五字)坊恪勤晨夕,標羽儀於甲觀,擅風流於望苑,十年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方當班六條於勁越,歌兩岐於全吳,望俗變文身,風移鑿齒,紹(闕五字)追降鳳於潁川,豈謂日(闕一字)難翻,閲川不息,忽感何之夢,遂同聲伯之悲。貞觀十一年十二月之任,在道寢疾,薨於宋州館舍,春秋五十有五,痛(闕五字)行人考行受名,諡曰懿公,禮也。
  • 55.    《大唐故邵州諸軍事邵州刺史柳府君墓誌銘並序》:君諱敬則,字,河東聞喜人也......曾祖懿,後魏汾州刺史。祖敏,周大宗伯、本郡河東太守,隨上大ロロ太子太保、武德郡開國公、贈晉、邵、懷、黎、衞五州諸軍事、晉州刺史,諡ロ穆。父逵,隨會寧公、通事舍人、謁者台丞......君即文德聖皇后之甥也。貞觀十年,以皇后蔭調補朝散郎。
  • 56.    《觀世音經箋註》:唐太宗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是觀音亦女身也。
  • 57.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拔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稚,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衞將軍。
  • 58.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6]
  • 59.    《舊唐書·卷六十五》: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其先出自後魏獻文帝第三兄。初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襲大人之號,後更跋氏,為宗室之長,改姓長孫氏。七世祖道生,後魏司空、上黨靖王。六世祖旃,後魏特進、上黨齊王。五世祖觀,後魏司徒、上黨定王。高祖稚,西魏太保、馮翊文宣王。曾祖子裕,西魏衞尉卿、平原郡公。祖光,周開府儀同三司,襲平原公。父晟,隋右驍衞將軍。
  • 60.    《冊府元龜◎外戚部●封拜》:長孫敞,太宗文德皇后之叔父也。從平京城,以功除將作少監,出為杞州刺史。貞觀初,坐賊免,尋拜宗正卿。及致仕,加金紫光祿大夫,封平原郡公。
  • 61.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熾字仲光,上黨文宣王稚之曾孫也。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父兕,周開府儀同三司、熊絳二州刺史、平原侯。熾性敏慧,美姿儀,頗涉羣書,兼長武藝。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學兼經史、善於談論者,為通道館學士。熾應其選,與英俊並遊,通涉彌博。建德二年,授雍州倉城令,尋轉盩啡令。頻宰二邑,考績連最,遷崤郡守。入為御正上士。高祖作相,擢為丞相府功曹參軍,加大都督,封陽平縣子,邑二百户。遷稍伯下大夫。其年王謙反,熾從信州總管王長述溯江而上。以熾為前軍,破謙一鎮,定楚、合等五州,擒偽總管荊山公元振,以功拜儀同三司。及高祖受禪,熾率官屬先入清宮,即日授內史舍人、上儀同三司。尋以本官攝判東宮右庶子,出入兩宮,甚被委遇。加以處事周密,高祖每稱美之。授左領軍長史,持節,使於東南道三十六州,廢置州郡,巡省風俗。還授太子僕,加諫議大夫,攝 長安令。與大興令梁毗俱為稱職。然毗以嚴正聞,熾以寬平顯,為政不同,部內各化。尋領右常平監,遷雍州贊治,改封饒良縣子。遷鴻臚少卿。後數歲,轉太常少卿,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復持節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於路授吏部侍郎。大業元年,遷大理卿,復為西南道大使,巡省風俗。擢拜户部尚書。吐谷渾寇張掖,令熾率精騎五千擊走之,追至青海而還,以功授銀青光祿大夫。六年,幸江都宮,留熾於東都居守,仍攝左候衞將軍事。其年卒官,時年六十二。諡曰靜。子安世,通事謁者。
  • 62.    《冊府元龜◎外戚部●褒寵》:長孫敞,文德皇后叔父也。義旗初,建率子弟起於新豐,後為巴州刺史,後坐事免。太宗以後親,常令內給絹以供私費。及致仕卒,諡曰良,陪葬昭陵。
  • 63.    《周城郡君薛氏墓誌》:魏左光祿大夫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平原侯長孫公妻周城郡君薛氏,時年七十九,大隋仁壽二年九月廿日薨於京師之第,以仁壽三年歲次癸亥二月癸酉朔十二日甲申葬於大興縣永壽鄉小陵原。
  • 64.    《魏書●官氏志》:叱幹氏,後改為薛氏。
  • 65.    傅樂成著.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2.第24頁
  • 66.    劉典立總編;歸寶辰,李鐵林,李振剛,馬建國等副總編;洛陽市大河文化研究院編纂.洛陽大典,上[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8.10.第247頁
  • 67.    李如龍主編;楊聰毅,張辰卉,曹均宏副主編.百將傳評註[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03.第517頁
  • 68.    《全隋文》·卷二十六  .漢程網[引用日期2023-06-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