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壽山居元夕

鎖定
《長壽山居元夕》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通過對長壽山居元夕景況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痛苦、孤寂而又無可奈的暗淡寂苦之情。全詩以景顯情,寓情於景。 [1] 
作品名稱
長壽山居元夕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
出    處
《元遺山詩集箋註》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長壽山居元夕作品原文

長壽山居元夕
微茫燈火共荒村,黃葉漫山雪擁門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黃昏。 [2] 

長壽山居元夕註釋譯文

長壽山居元夕詞句註釋

①長壽山居:是詩人在內鄉縣白鹿原東崦(yān)修建的書齋。元夕:即元宵,農曆正月十五。
②微茫:隱約,模糊。
③漫:滿,遍。
④三十九年:詩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恰三十九歲。何限事:無限事。 [2]  [3] 

長壽山居元夕白話譯文

隱約的燈火閃爍昏黃,寂寞地陪同荒涼的山村,枯黃的樹葉落滿了山嶺,厚厚的積雪擁塞着柴門。
三十九年的人生,經歷了無限世事,只留下孤獨的身影,相伴我度過黃昏。 [2] 

長壽山居元夕創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詩人由河南鎮平令改任河南內鄉令。不久,老母病逝,詩人丁母憂居喪於縣境內的長壽山白鹿原鄉,該詩便寫於次年(1228)元夕。 [4] 

長壽山居元夕作品鑑賞

長壽山居元夕文學賞析

該詩一二句,描寫長壽山居元夕景況。荒村裏,隱隱約約地有幾點燈火,與“炫服華妝着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的京都元夕大有不同的是,這個元夕他既未出遊,又無人過訪。山居處所,黃葉滿山,積雪堆門,一片蕭條、淒涼景象。“共”字寫出唯有微茫燈火與荒村相伴;“漫”“擁”表現殘葉遍野,積雪塞門。如此意象,映襯出了詩人冷清孤寂的心境。
三四句,觸景生情,直接抒發詩人心中的鬱積。三十九年,多少往事,如今只落得形單影隻,獨自和黃昏作伴。“只留”已見形孤;“孤影”再現影單。“黃昏”既暗示年令的遲暮,也暗示金國的國運如日薄西山。“只留孤影伴黃昏”,就意味着詩人在獨自為自己的遲暮,金朝的沒落而深深的憂傷。
該詩因為貫注着詩人深沉的國衰之痛,滄桑之慨,所以境界就遠遠地高出一般的詠歎景物的詩篇,顯得意境峻拔,氣勢沉鬱。“三十九年何限事”,藴蓄了無盡的國仇家恨,無盡的苦辣辛酸。北方蒙古軍殘暴侵凌,金王朝飛速衰落,“何限事”中包含着的正是詩人的無窮恨憾。“只留孤影伴黃昏”所體現的也不僅僅是詩人自己的孤寂悽清,而更重要的是詩人對金王朝江河日下的命運的牽繫和憂慮。
該詩與《京都元夕》以樂景寄哀憤的寫法有着明顯的不同,但在詩人心目中,元夕時的熱鬧也好,冷清也好都排遣不了他濃重的家國之恨;都流蕩着詩人憂國憂民的憤激的情感。該詩前兩句寫景,景是淒涼蕭條的,這是詩人冷清孤寂心境的觀照;後兩句抒情,情是悽苦憂傷的,這是由燈火微茫、村荒地野、黃葉漫山、積雪擁門的景所引發的,是外景與內情契合而一所激起的心靈的顫動。以景顯情,情景交匯,使這首詠歎節令的小詩具有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5] 

長壽山居元夕名家點評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傅秋爽《涵韻集》:“本詩純系白描,質樸無華,而這種筆調,也正適合表現國難居喪而又憂國憂民的思想心緒。” [4] 

長壽山居元夕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6] 
參考資料
  • 1.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名詩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9-40頁
  • 2.    鄭力民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元好問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90-91頁
  • 3.    章必功著.《元好問暨金人詩傳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39頁
  • 4.    傅秋爽著.《涵韻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0:第457-458頁
  • 5.    齊存田著.《遺山詩詞賞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09:第105-106頁
  • 6.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唐宋詞卷》:黃山書社,2018.08: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