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城村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街道下轄村)

鎖定
長城村,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街道西南,北緯35°08′,東經117°24′,耕地面積2410畝,人口0.22萬。據《齊記》載:齊宣王曾在這一帶修築長城千餘里。《滕志古蹟》載:“長城”在城東六十里,日久年遠,城郭已無痕跡,但此地居民仍以“長城”為其村名。
2021年10月,入選《濟南市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1] 
中文名
長城村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街道
人口數量
0.22萬
耕地面積
2410畝

目錄

長城村簡介

濟南市長清區與泰安交界處萬德鎮有個長城村,東西兩側山巒起伏,中間是寬二里左右的南北狹長平原,現在京滬鐵路、京滬高鐵、京滬高速公路和104國道在此通過,齊長城自西向東經過該村,故原名長城鋪。
村裏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姜女廟”,坐北朝南三大間,十九步台階,三步兩孔橋,廟前有三棵兩合圍的古柏,十餘通碑。廟內塑孟姜女像,兩側童子塑像,牆壁上繪着孟姜女的故事畫。上世紀50年代末拆除廟內塑像,改作小學教室,1973年孟姜女廟被拆除。殘碑碎塊都被足球貼士當作建築材料用於砌井和民房。
清道光《長清縣誌》引《舊志》説長城:“縣治東南九十里。説者雲縣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嶺,嶺入東為長城鋪,土人因長城而建姜烈女祠。”史學家顧頡剛説:“從張夏到泰安道中的長城鋪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廟。”
長城村有傳説,孟姜女是本村人,當她聞訊丈夫死於修長城工地,悲傷欲絕,天天哭於長城腳下,最後投紅石江而死。至今長城村還有三户姜姓村民,他們自稱是孟姜女的宗親。

長城村傳説

紅石江 紅石江
在當地的傳説中,孟姜女是投長城村邊的而死的。記者來到紅石江邊,村民張蘭芳説,過去這條河不叫紅石江,是孟姜女投江後,河水變成了紅色,就給這條河改名為紅石江。
隨隊考察的齊長城研究專家張華松教授説:“由於孟姜女的標誌性建築的消失,我們的‘孟姜女’越來越被人淡忘了,而外地卻都想把這塊民間文化資源‘劃撥’過去。”
據介紹,孟姜女的傳説以故事、歌謠、詩文、戲曲等多種形式在我國廣為流傳,它與《白蛇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有許多是説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萬里長城八百里。
其實,孟姜女哭的不是萬里長城,該故事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49年),故事出現時,秦長城尚未修築,而齊長城西段已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裏。”可見,孟姜女哭的應是齊長城。儘管如此,外地許多地方通過整理史料、建祠堂等,想拉過這塊文化資源,比如山海關的孟姜女廟就是全國最大的一個。

長城村古蹟

方磚 方磚
在村民的指點下,記者來到當初修築孟姜女廟的地方,只見這裏已成民居。經多處尋找,才在這家院牆的地基處看到十幾塊大大的方磚。專家説,這就是當初孟姜女廟的地基。 
孟姜女廟當初是什麼樣子?張華松介紹道,《山東通志》、《濟南府志》及《長清縣誌》俱稱:“人們因長城而建姜烈女祠。”清初學者顧炎武《山東考古錄》雲:“餘過長清縣之長城鋪,見有杞梁妻祠,乃列聖母娘娘諸像不下十數,而人尚呼之為姜女廟。”當地村民説,“文革”前孟姜女廟香火很旺,一到節日,周邊百里的人都前來進香。
有關專家痛心地説,這裏的孟姜女廟沒了,齊長城的西端和中端另外三處也沒了:在濟南歷城區西營鎮王家莊南也曾有個孟姜女廟,錦繡川即發源於此,現在只能依稀辨出該廟的遺蹟了;在泰萊山區進入歷城東南境的通道上(今泰安山口西側)也曾有一規模較大的孟姜女廟,可惜在上個世紀60年代被毀;還有一處孟姜女廟設在章丘正南、萊蕪正北的兩市交界處,現在連遺址都看不到了。
齊長城被稱為中國的“長城之父”,在國內外影響巨大,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曉,這個傳説人物是與齊長城不可分割的。廟宇往往是歷史的一個載體,如若能對這些孟姜女廟進行修復或重建,將會成為文化和旅遊的兩塊“金牌子”。
“孟姜女哭倒的是齊長城,俺們村裏人人皆知!”11月3日中午,64歲的張蘭芳大爺指着該村北面一段土夯的長城遺址堅定地告訴遠道而來的齊長城考察採訪隊隊員。
張蘭芳是長清區萬德鎮長城村村民,在他的指引下,記者看到眼前的齊長城自西南而來,在長城村的西北和東北甩出半個圈。張蘭芳介紹説,歷史上齊長城的功能是“北擋大兵,南擋洪水”。目前村邊不僅有孟姜女哭倒長城後自盡的紅石江(書名北大沙河,古名中川水),還有近代出土的碑刻,以及百姓的口碑相傳。1958年前,村裏還有孟姜女祠。
考察隊一行由長城村內走過,看到每家每户門前都有高高的玉米秸垛。平房小院高低錯落,別有一番風味。張蘭芳説,他6歲的孫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在齊長城玩耍,離村不遠還留有一段相傳被孟姜女哭塌的長城遺址。村民王德貴也是該村熱心收藏有關孟姜女、齊長城文物的人,在他的家裏,考察隊員們果然看到數塊有着“孟姜女”詞句的斷碑。
長清區旅遊局局長説,長城村位於濟南和泰山的中間,是一個有着兩千年曆史的古村,村中南北大街古代是溝通華北與江淮的重要驛道,俗稱“九省通衢”。和張蘭芳一樣,當地人堅信孟姜女就是本地人,哭倒的就是本地的齊長城。

長城村專家觀點

對於孟姜女哭長城傳説的由來,泰山學院泰山研究中心的周郢先生也認為,該傳説源於齊長城附近的泰山文化圈沒有問題。理由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孟姜女祠(北魏時期在泰山南側就出現過貞女山祠,據他考證貞女山祠就是孟姜女廟),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孟姜女祠。據記載,孟姜女的丈夫範杞梁是泰山附近的杞國人。而傳説中提到的梁山、淄水,也都在泰山附近。至於孟姜女的老家則無從考證,只是在長城村等地流傳着她從南方趕到泰山一帶尋夫的故事。
曾經就孟姜女傳説的淵源問題有過多方考察和論著的張華松教授傾向於該傳説源於齊長城一帶的説法,他進一步解釋為,南北朝時期曾興起過興修長城的熱潮,沉重的賦税和勞役引起民怨,民間就編出了哭倒秦長城的故事來。但是,最初傳説中孟姜女哭倒的秦長城其實就是齊長城,因為古代齊長城沿線的民眾,曾錯把齊長城誤認為是秦始皇修的。也就因為這個緣故,西段齊長城沿線至少有四五處孟姜女廟,而且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此最為盛行。本報記者喬顯佳於濟南藥鄉國家森林公園
張華松:齊長城的建設與當時建水利工程防水患有很大的關係。齊國境內河流眾多,尤其西部地區水患頻發,禍害嚴重。為保護平陰邑以及濟左道路橋樑的安全,齊國人在平陰邑的南邊和西邊修建了一道攔水的堤壩。為便於車馬進入,在上面開闢“防門”。後來水利工程變成軍事工程,正因為源於水利工程的防,齊長城的本來名字被稱為“巨防”,至戰國時仍為齊長城的稱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