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吻雀鱔

鎖定
長吻雀鱔(學名:Lepisosteus osseus)是雀鱔科、雀鱔屬魚類。新孵化的長吻雀鱔長8-10毫米。成魚體長可達2米,重達16千克。長吻雀鱔是一種原始的硬骨性魚類,仍然保留着螺旋狀的瓣膜腸,這是一種消化系統的原始特徵,通常與彈性鰓類動物有關。身體覆蓋有菱形的硬鱗片,由兩層組成。外層為硬鱗質,內層為等密度脂肪,兩層均被血管穿透。這些鱗片相互交錯,形成一套虛擬的盔甲,使得長吻雀鱔幾乎沒有天敵。長吻雀鱔可以區別於其他任何一種雀鱔,因為它的細長的鼻子比其他的頭部長兩倍以上。背部呈橄欖棕色至綠色,腹部呈淡黃色或白色。標本的顏色取決於其所含水的透明度。清水中的長吻雀鱔比渾濁水中的長吻雀鱔有更深的綠色,後者會變得更棕色和更單調。長吻雀鱔的肛門背和尾鰭上有斑點。它的背部也有斑點,不會延伸到頭部。刻度的邊緣和刻度之間的空間是黑色的。幼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條黑色條紋,背部為棕色,腹部為白色。
長吻雀鱔通常佔據緩慢移動的溪流、河流、水庫、海灣和河口。比起流動的溪流,更喜歡緩慢的回水池。幼魚在孵化後10-11天開始進食。幼魚開始以小甲殼綱動物(如橈足類)和昆蟲為食。它們很快轉向以魚為主的食物。成魚是肉食性,主要是以各種魚類為食,其主要食物種類隨地區而變化。主要分佈於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水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長吻雀鱔
拉丁學名
Lepisosteus osseus
別    名
雀鱔魚
長嘴鱷火箭魚
長吻火箭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雀鱔目
雀鱔科
雀鱔屬
長吻雀鱔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外文名
Long-nosed Gar
保護級別
(IUCN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長吻雀鱔動物學史

長吻雀鱔最初由林奈(Linnaeus)於1758年首次描述並命名為Esox osseus。後來,該魚從狗魚屬(Esox)變成雀鱔屬(Lepisosteus),有效學名隨之變成Lepisosteus osseus(Linnaeus,1758)。屬名Lepisosteus來自希臘語“lepis”(鱗片)和“bonus”(骨頭)。該名稱用於描述其極其堅硬的鱗片。種名osseus源自希臘語,意思是骨頭。同義學名包括:Esox osseus Linnaeus1758、Sarchirus argenteus Rafinesque1820、Lepidosteus ayresii Duméril1870、Lepidosteus bison DeKay1842、Lepidosteus clintonii Duméril1870、Lepidosteus copei Duméril1870、Lepidosteus crassus Cope1865、Lepidosteus elisabeth Duméril1870、Lepisosteus gavial Lacépède1803、Lepisosteus gavialis Lacépède1803。 [2]  [4] 

長吻雀鱔形態特徵

長吻雀鱔
長吻雀鱔(5張)
新孵化的長吻雀鱔長8-10毫米。成魚體長可達2米,重達16千克。長吻雀鱔可以通過其細長的管狀身體與其他魚類區別開來。長吻雀鱔是一種原始的硬骨性魚類,仍然保留着螺旋狀的瓣膜腸,這是一種消化系統的原始特徵,通常與彈性鰓類動物有關。身體覆蓋有菱形的硬鱗片,由兩層組成。外層為硬鱗質,內層為等密度脂肪,兩層均被血管穿透。這些鱗片相互交錯,形成一套虛擬的盔甲,使得長吻雀鱔幾乎沒有天敵。長吻雀鱔可以區別於其他任何一種雀鱔,因為它的細長的鼻子比其他的頭部長兩倍以上。有一個細長的鼻子和一排長而尖的絨毛狀牙齒。這些牙齒和長長的鼻子使長吻雀鱔能夠猛擊它的頭來捕捉和抓住獵物。 [4] 
長吻雀鱔背部呈橄欖棕色至綠色,腹部呈淡黃色或白色。標本的顏色取決於其所含水的透明度。清水中的長吻雀鱔比渾濁水中的長吻雀鱔有更深的綠色,後者會變得更棕色和更單調。長吻雀鱔的肛門背和尾鰭上有斑點。它的背部也有斑點,不會延伸到頭部。刻度的邊緣和刻度之間的空間是黑色的。幼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條黑色條紋,背部為棕色,腹部為白色。 [4] 

長吻雀鱔棲息環境

長吻雀鱔通常佔據緩慢移動的溪流、河流、水庫、海灣和河口。比起流動的溪流,更喜歡緩慢的回水池。可以在池塘和緩流的水面附近找到漂浮的成魚。幼魚喜歡躲在淹沒的植被周圍的回水裏攝食。在交配季節,成魚為了產卵和產卵,會在河流和水庫中短時間遷徙到清澈的小溪中。 [4] 
雀鱔

長吻雀鱔生活習性

長吻雀鱔社會行為

長吻雀鱔有一個高度血管化的游泳膀胱,通過氣管與咽部相連。這使他們能夠吸入空氣,這有助於兼性空氣呼吸。當水中氧氣含量很低時,就可以呼吸。從而使其比大多數魚類都能在低氧和高鹽度的水中生存。 [4] 
長吻雀鱔生長緩慢。幼魚通過鼻子上的一個膠盤垂直地附着在水下物體上。幼魚在卵黃囊被吸收之前(大約9天)仍被膠粘盤附着。卵黃囊吸收後,幼魚能夠保持水平,進行第一次空中呼吸並開始進食。 [4] 

長吻雀鱔攝食行為

幼魚在孵化後10-11天開始進食。幼魚開始以小甲殼綱動物(如橈足類)和昆蟲為食。它們很快轉向以魚為主的食物。在德克索馬湖(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幼魚的食物由超過80%以上的美洲原銀漢魚(Menidia beryllina)和不到1%的獵用魚組成。成魚是肉食性,主要是以各種魚類為食,其主要食物種類隨地區而變化。許多內陸地區的主要食用魚包括太陽魚科魚類和鯉科魚類。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長吻雀鱔主要以美洲真鰶Dorosoma cepedianum)和大頭鯰為食。在沿海地區,長吻雀鱔消耗大量的鯡魚。 [4] 
長吻雀鱔是埋伏在等待或緩慢跟蹤獵物的捕食者。長吻雀鱔主要是面向表面的攝食。白天和晚上都攝食,但作為夜間攝食者更活躍。長吻雀鱔從側面攻擊獵物。等待獵物進入射程範圍之內,然後猛衝並左右猛擊它們的頭部,用長而尖的牙齒刺穿獵物。然後他們操縱獵物,以便先將其頭部吞下。 [4] 

長吻雀鱔分佈範圍

水域範圍:長吻雀鱔的活動範圍從美國佛羅里達中部一直延伸到東部海岸,再延伸到加拿大魁北克的聖勞倫斯河。分佈在蘇必利爾湖的所有大湖區,以及密蘇里河下游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長吻雀鱔的活動範圍從佛羅里達一直延伸到德克薩斯州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格蘭德河流域。偶爾會在密西西比灣、莫比爾灣和佩爾迪多灣進入微鹹水。 [4] 
國家地區: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紐約、新墨西哥州、新澤西州、內布拉斯加州、密蘇里州、密西西比州、明尼蘇達州、密歇根州、馬里蘭州、路易斯安那州、肯塔基州、賓夕法尼亞州、南卡羅來納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德克薩斯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威斯康星州、俄克拉荷馬州、俄亥俄州、堪薩斯州、愛荷華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喬治亞州、佛羅里達州、哥倫比亞特區、特拉華州、阿肯色州、阿拉巴馬州)、墨西哥。 [3] 
長吻雀鱔原產地分佈圖 長吻雀鱔原產地分佈圖

長吻雀鱔繁殖方式

雌性比雄性更大,壽命更長。雌性需要6年才能達到性成熟,可以活到22歲。雄性在3-4歲時成熟,很少能活超過11歲。繁殖發生在春季,根據地理區域的不同,從4月到8月。長吻雀鱔為了交配而向上遷移到小的、清澈的、移動速度更快的溪流中。產卵發生在礫石或雜草區。在產卵期間,長吻雀鱔聚集在小溪中。一隻雌性通常伴隨着2-4只雄性,它們不規則地沿着一側遊動。卵具有底棲的和粘性的,它們從雌性體內釋放出來並受精後沉入底部,附着在基質上。根據水温的不同,卵在3-9天內孵化。 [4] 

長吻雀鱔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長吻雀鱔主要價值

長吻雀鱔在美國阿肯色州被商業捕撈。在許多地區,長吻雀鱔被認為是一種令人討厭的魚。然而,長吻雀鱔在許多生態系統中是一種重要的頂端掠食者,它在幫助防止其他物種過度繁殖棲息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4] 

長吻雀鱔物種危害

由於齒長,長鼻構成割傷的威脅,因此在處理該物種時應格外小心。卵對人有毒,不應食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