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冠八哥

鎖定
長冠八哥(學名:Leucopsar rothschildi):是一種大型椋鳥,體長約25釐米,雌雄相似,外形俊朗,羽冠發達,眼睛四周和麪部裸出,裸露部分為藍色,全身羽毛純白色,尾部和翼端的邊緣呈黑色,腳灰色。全身白色,具較長冠羽,羽冠不像一些羽冠發達的鳥類複雜多變,卻十分有特點,有絲帶狀的羽冠簡潔隨意飄灑。1910年由英國鳥類學家沃爾特·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命名。 [1] 
通常棲息在海岸附近長有長草的草原,喜歡三五成羣聚居在林地,求偶時雄鳥會豎起冠羽,不斷地上下襬動頭部。羣居,在樹上覓食果實和昆蟲。因分佈區狹,棲息地遭到破壞,野生種羣數量稀少,是椋鳥中最罕有物種處境岌岌可危,依然淪落為世界上極危鳥種。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1] 
外文名
Bali Starling
別    名
巴厘島八哥
羅斯柴爾德八哥
中文學名
長冠八哥
拉丁學名
Leucopsar rothschildi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椋鳥科
長冠八哥屬
長冠八哥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tresemann, 1912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長冠八哥形態特徵

長冠八哥
長冠八哥(38張)
長冠八哥平均體長25釐米,翼展13.2-13.5釐米,尾長7.9-8.8釐米,體重85-90克。是一種非常美麗的鳥,雌雄相似,外形俊朗,羽冠發達,眼睛四周和麪部裸出,裸露部分為藍色,全身羽毛純白色,尾部和翼端的邊緣呈黑色,腳灰色。在翼和尾部的邊緣長有少許黑色的羽毛。頭部長有絲帶狀的羽冠,羽冠不像一些羽冠發達的鳥類複雜多變,卻十分有特點,並且不論雌鳥雄鳥都有這種“頂飾”。翅圓尾短,腿爪灰藍色,鳥喙灰色或褐色,尖部褪色變成黃色或角質色。眼睛灰色、白色或棕色。 [1] 

長冠八哥棲息環境

長冠八哥的分佈範圍極為狹窄,只有在印尼巴厘島的其中一個小島上可以找到。通常棲息在海岸附近長有長草的草原。 [1] 

長冠八哥生活習性

通常會聯羣結隊活動,喜歡三五成羣聚居在林地。但是,在繁殖的季節初(一月至四月)有很強的地域性,會變得非常兇猛來保護自己的地盤。 [1] 
主要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蝨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穀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往往追隨農民和耕牛後邊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蟲、蠕蟲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蠅和壁蝨,也捕食像蝗蟲、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數是種子,以及榕果、蔬菜莖葉。 [1] 
食性雜,主要取食各種植物及雜草種子、果實和昆蟲。有時也啄食較大的水果,如巴厘島上的無花果和木瓜,而昆蟲,如螞蟻、白蟻、蜻蜓、金龜螻蛄和蚱蜢也在它們的食譜中,偶爾食蠕蟲和小型爬行動物。有趣的是具報道,巴厘島八哥還吃刺桐物種的花蜜。 [1] 
該八哥往往在樹上覓食,但它也會收集地上的食物,特別是在飼養小鳥期間。也有一些長冠八哥扒在有蹄類哺乳動物的背上覓食昆蟲的報告。 [1] 

長冠八哥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西北部。 [2] 

長冠八哥繁殖方式

長冠八哥是單配物種,終身結對。繁殖季節發生在雨季,一月、三月或四月間,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繁殖期是十月和十一月。巢穴一般選擇廢棄的啄木鳥洞或其它天然樹洞,通常距地面4到10米高,用幹樹枝鋪巢 。每窩通常下2-3枚淺藍色卵,通常僅有一隻雛鳥能存活。卵孵化大多由雌鳥進行,孵化期12-15天。7周後幼鳥離巢。 [1] 

長冠八哥保護現狀

長冠八哥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4] 

長冠八哥種羣現狀

長冠八哥分佈範圍極為狹窄,僅見於印尼的巴厘島。曾經分佈於全島的西北部。20世紀初發現時,數量在300-900只,此時的種羣數量和分佈範圍已經急劇下降。由於非法盜採,1990年減少到嚴重不足,當時野生數目估計為15只左右。後人工飼養的鳥被放養到自然界和保護干預,數量達到35-55之間。2005年3月的調查發現有24只,2008年是50只左右。尚不能確定其中有多少釋放鳥在野外成功繁殖。有些已經引入珀尼達島(顯然不是本地範圍的一部分)圈養。它們似乎已經適應了在該島嶼的養殖,在2009年共有65名成鳥和亞成鳥出現。2011大約1000只被人工飼養成功生存。有一對鳥兒在東爪哇島出現,但是這並沒有得到證實,也有可能是偶入或被人類放飛到自然界的籠鳥。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