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

鎖定
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範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 [1] 
中文名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
外文名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Yangtze River Delta
區域面積
358000 km²
範圍包括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核    心
上海
區域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寧波等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前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佈,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着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
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範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温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一章 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一節 發展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全國領先。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等重大戰略部署,勇挑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重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實力較強,經濟總量約佔全國1/4,全員勞動生產率位居全國前列。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公共服務相對均衡,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科技創新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區域創新能力強,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佔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科創產業緊密融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約佔全國1/2和1/3,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創新共同體和產業集羣。
開放合作協同高效。擁有通江達海、承東啓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口岸資源優良,國際聯繫緊密,協同開放水平較高。擁有開放口岸46個,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佔全國的37%、39%和29%,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形成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經驗,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統一市場體系聯建共享,“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改革成為全國品牌,營商環境位居前列。設立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建立G60科創走廊等一批跨區域合作平台,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有效運轉。
重大基礎設施基本聯通。交通幹線密度較高,省際高速公路基本貫通,主要城市間高速鐵路有效連接,沿海、沿江聯動協作的航運體系初步形成,區域機場羣體系基本建立。電力、天然氣主幹網等能源基礎設施相對完善,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光纖寬帶、4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在全國領先。
生態環境聯動共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全國森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生態城市較為密集,河長制湖長制率先施行並在全國推廣。空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治聯動機制逐步完善,太湖、淮河等流域合作治理取得明顯成效。333條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佔77%,41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9%。
公共服務初步共享。公共服務體系相對完善,依託名牌高校成立了4家跨區域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城市醫院協同發展聯盟成員已覆蓋長三角30個城市112家三甲醫院,養老服務協商協作機制初步建立。跨區域社會保障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參保患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近23.6萬人次、結算醫療費用約54億元。
城鎮鄉村協調互動。城鎮體系完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星羅棋佈,城鎮之間經濟社會聯繫密切。上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較好發揮,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城市羣建設成效明顯,同城化效應日益顯現。城鄉發展比較協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成功發展模式。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二節 機遇挑戰

重要機遇。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決策,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新機遇。
主要挑戰。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趨勢放緩,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較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機制尚不健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科創和產業融合不夠深入,產業發展的協同性有待提升;阻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行政壁壘仍未完全打破,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還沒有形成系統集成效應,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這些都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三節 重大意義

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利於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有利於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有利於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提升長三角地區整體綜合實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二章 總體要求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着力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着力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着力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着力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着力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着力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着力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建成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共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聯合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共同完善技術創新鏈,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
——堅持協調共進。着眼於一盤棋整體謀劃,進一步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推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和跨界區域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
——堅持綠色共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綠色發展底色,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堅持開放共贏。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對接國際通行的投資貿易規則,放大改革創新疊加效應,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發展環境,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體制。
——堅持民生共享。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擴大配置範圍,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讓長三角居民在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三節 戰略定位

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和整體經濟效率,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持續提高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打造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樣板,形成協同開放發展新格局,開創普惠便利共享發展新局面,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全國發展版圖上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板塊。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着眼基本實現現代化,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動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顯著提升人民羣眾生活水平,走在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
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深化跨區域合作,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率先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為全國其他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
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堅決破除條條框框、思維定勢束縛,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快各類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開放,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海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蘇浙皖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城市羣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各城市羣之間高效聯動。省際毗鄰地區和跨界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形成經驗制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到2025年,中心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內,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
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產業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羣。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邁向中高端。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級機場羣體系基本形成,港口羣聯動協作成效顯著。能源安全供應和互濟互保能力明顯提高,新一代信息設施率先佈局成網,安全可控的水網工程體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幹堤防全面達標。到2025年,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網絡覆蓋率達到80%。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絡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有效運行,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人民羣眾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有效。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行政壁壘逐步消除,一體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規則基本建立,協同開放達到更高水平。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營商環境顯著改善。
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整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三章 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加強跨區域協調互動,提升都市圈一體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提升上海服務功能。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圍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着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製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動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輸出,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發揮蘇浙皖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發揮江蘇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生態環境優美、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大力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台,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杆。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加強區域合作聯動。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加強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間的合作聯動,建立城市間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機制。引導長三角市場聯動發展,推動跨地域跨行業商品市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統籌規劃商品流通基礎設施佈局,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暢通長三角市場網絡。加強長三角中心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區的深層合作,加強徐州、衢州、安慶、阜陽等區域重點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探索共建合作園區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發展空間。依託交通大通道,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加強合作,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深化長三角與長江中上游區域的合作交流,加強沿江港口、高鐵和高速公路聯動建設,推動長江上下游區域一體化發展。
第二節 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推動都市圈同城化。以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卡通為着力點,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建設,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統一規劃建設都市圈內路、水、電、氣、郵、信息等基礎設施,加強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的市域和城際鐵路、道路交通、毗鄰地區公交線路對接,構建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實現都市圈內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擴大公共服務輻射半徑,打造優質生活空間。推動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鎮)疏解,在有條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載地。推動都市圈內新型城市建設,打造功能複合、智慧互聯、綠色低碳、開放包容的未來城市。
推進都市圈協調聯動。加強都市圈間合作互動,高水平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羣。推動上海與近滬區域及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範。推動杭州都市圈與寧波都市圈的緊密對接和分工合作,實現杭紹甬一體化。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強化南京都市圈與杭州都市圈協調聯動。加強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促進都市圈聯動發展。加強都市圈間重大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加快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提高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的路網密度。加快建立都市圈間重大事項協調推進機制,探索協同治理新模式。
第三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提高城鄉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加快覆蓋城鄉的公路、電力、天然氣、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聯通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的基礎設施網絡。推動中心區農村公路提擋升級、電網升級改造、天然氣管網延伸佈局、寬帶網絡建設應用、垃圾污水集中處置,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統一的供水管網,加強農村飲水安全設施建設,提高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便捷高效水平。加大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對外聯通通道建設,實施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提高區域交通通達能力和其他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水平。
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升農村居民保障水平。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佈局,建立城鄉教育聯合體,推動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整體水平。鼓勵縣級醫院與鄉村醫療衞生機構組建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推動城市大醫院與縣級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巡迴醫療和遠程醫療制度。加大農村醫務人員培訓力度,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能力。推行城鄉社區服務目錄制度,促進城鄉社區服務標準銜接和區域統籌。
全面推進人的城鎮化。加快以人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破除制約人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人的城鎮化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構建城鄉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記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城市包容性,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適應上海超大城市特點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户制度,提升中心區其他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全面放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鎮的落户限制,有序推動農村人口向條件較好、發展空間較大的城鎮、特色小鎮和中心村相對集中居住和創業發展。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鼓勵和引導城市人才回鄉創業興業。
提升鄉村發展品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民素質,全面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等農業品牌創建,建立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展銷展示平台,促進農產品加工、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和相關配套服務融合發展,發展精而美的特色鄉村經濟。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農村宜居宜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強獨具自然生態與地域文化風貌特色的古鎮名村、居住羣落、歷史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全面繁榮鄉村文化。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提升農村現代文明水平。
第四節 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跨區域合作,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推動寧波前灣滬浙合作發展區、嘉興全面接軌上海橋頭堡建設,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區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載地。加強浙滬洋山區域合作開發,共同提升國際航運服務功能。支持虹橋-崑山-相城、嘉定-崑山-太倉、金山-平湖、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加強規劃銜接,統籌佈局生產生活空間,共享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社會治安協同管理,加強重大污染、安全事故等聯合管控與應急處置,共同推動跨區域產城融合發展。
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加強省際產業合作,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雙向流動。推廣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區合作開發管理模式,提升合作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水平。繼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連雲港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加快推進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中新蘇滁現代產業合作園、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合作園等一批省際合作園區建設,推動產業深度對接、集羣發展。
聯合推動跨界生態文化旅遊發展。加強跨界江河湖蕩、丘陵山地、近海沿岸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開發,在共同保護中開發,在共同開發中保護,形成自然生態優美、文化底藴深厚、旅遊資源充分利用的生活休閒開敞空間。統籌規劃建設長江、淮河、大運河和新安江上下游兩岸景觀,加強環太湖、杭州灣、海洋海島人文景觀協同保護,強化跨界丘陵山地的開發管控和景觀協調,加快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旅遊和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發展,加強浙皖閩贛生態旅遊協作,共同打造長三角綠色美麗大花園。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科創+產業”道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一節 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前瞻佈局和資源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聯手營造有利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打造全國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強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健全開放共享合作機制。推動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未來網絡試驗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化發展。優先佈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同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加快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優化升級,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
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加強原始創新成果轉化,重點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綠色技術、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領域科技創新聯合攻關,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實施科技成果應用示範和科技惠民工程。發揮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作用,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共建全球創新成果集散中心。依託現有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打造長三角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實現成果轉化項目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
共建產業創新大平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制高點,共建多層次產業創新大平台。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協同推動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合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研發高地。發揮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作用,加強跨區域“雙創”合作,聯合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雙創示範基地。加強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建設,共同辦好浦江創新論壇、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打造高水平創新品牌。
強化協同創新政策支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推動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研究制定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建立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允許地方高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定。加強長三角知識產權聯合保護。支持地方探索建立區域創新收益共享機制,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鼓勵長三角地區高成長創新企業到科創板上市融資。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共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全面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按照集羣化發展方向,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製造業集羣。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大飛機、智能製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面向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藥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八大領域,加快培育佈局一批未來產業。
合力發展高端服務經濟。加快服務業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務品牌,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圍繞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體育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智慧健康養老九大服務業,聯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務業集聚區和創新平台。在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全球維修、總集成總承包、市場營銷、製造數字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綠色節能等領域,大力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在旅遊、養老等領域探索跨區域合作新模式,提高文化教育、醫療保健、養老安老等資源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積極開展區域品牌提升行動,協同推進服務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展示長三角服務形象的高端服務品牌。
引導產業合理佈局。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完善區域產業政策,強化中心區產業集聚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重點產業佈局和統籌發展。中心區重點佈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製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推動一般製造業轉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支持蘇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大健康、醫藥產業、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及配套產業。充分發揮皖北、蘇北糧食主產區綜合優勢,實施現代農業提升工程,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中心區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具備承接能力的中心區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升級轉移,建立與產業轉移承接地間利益分享機制,加大對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的土地、融資等政策支持力度。
第三節 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依託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優化創新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打造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引領的產業升級版。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應用型技術,建立政學產研多方參與機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鼓勵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產業創新活動。成立區域產業聯盟。綜合運用政府採購、首台套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
共同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互聯網新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強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衞星導航等新技術研發應用,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等新型研發平台,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示範和創新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率先開展智能汽車測試,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化應用。提升流通創新能力,打造商產融合產業集羣和平台經濟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構建覆蓋率和便捷度全球領先的新零售網絡。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揮電商平台、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長三角製造網絡等優勢,打通行業間數據壁壘,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台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台。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五章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堅持優化提升、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協同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一體化發展的支撐保障。
第一節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建設集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於一體的現代軌道交通運輸體系,構建高品質快速軌道交通網。圍繞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際通道,加快滬通鐵路一期、商合杭鐵路等在建項目建設,推動北沿江高鐵、沿江高鐵武合寧通道、滬通鐵路二期、滬蘇湖、通蘇嘉甬、杭臨績、滬乍杭、合新、鎮宣、寧宣黃、寧揚寧馬等規劃項目開工建設,推進沿淮、黃山-金華、温武吉鐵路、安康(襄陽)-合肥、滬甬、甬台温福、寧杭二通道的規劃對接和前期工作,積極審慎開展滬杭等磁懸浮項目規劃研究。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為目標,加快推進城際鐵路網建設,推動市域鐵路向周邊中小城市延伸,率先在都市圈實現公交化客運服務。支持高鐵快遞、電商快遞班列發展。
提升省際公路通達能力。加快省際高速公路建設,對高峯時段擁堵嚴重的國省道幹線公路實施改擴建,形成便捷通達的公路網絡。加快推進寧馬、合寧、京滬等高速公路改擴建,提升主要城市之間的通行效率。完善過江跨海通道佈局,規劃建設常泰、龍潭、蘇通第二、崇海等過江通道和東海二橋、滬舟甬等跨海通道。滾動實施打通省際待貫通路段專項行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提升省際公路通達水平。
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羣。編制實施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戰略規劃,構建分工明確、功能齊全、聯通順暢的機場體系,提高區域航空國際競爭力。鞏固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增強面向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的輻射能力。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區域航空樞紐功能,增強寧波、温州等區域航空服務能力,支持蘇南碩放機場建設區域性樞紐機場。完善區域機場協作機制,提升區域航空服務品質。加強航空貨運設施建設,加快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建設,規劃建設嘉興航空聯運中心。統籌空域資源利用,促進民航、通用航空融合發展。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
協同推進港口航道建設。推動港航資源整合,優化港口布局,健全一體化發展機制,增強服務全國的能力,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協作的世界級港口羣。圍繞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強滬浙杭州灣港口分工合作,以資本為紐帶深化滬浙洋山開發合作,做大做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樞紐港,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現代化綜合性港口建設。在共同抓好長江大保護的前提下,深化滬蘇長江口港航合作,蘇州(太倉)港建設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的餵給港,發展近洋航線集裝箱運輸。加強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聯運合作與聯動發展,鼓勵各港口集團採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強化合作,推動長三角港口協同發展。加快建設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港區、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連雲港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淮河出海通道,規劃建設南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小洋山北側集裝箱支線碼頭。完善區域港口集疏運體系,推進重點港區進港鐵路規劃和建設。加強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推動長江淮河干流、京杭大運河和浙北高等級航道網集裝箱運輸通道建設,提高集裝箱水水中轉比重。
第二節 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
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設高速泛在信息網絡,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支持電信運營、製造、IT等行業龍頭企業協同開展技術、設備、產品研發、服務創新及綜合應用示範。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加快網絡和應用升級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生態。統籌規劃長三角數據中心,推進區域信息樞紐港建設,實現數據中心和存算資源協同佈局。加快量子通信產業發展,統籌佈局和規劃建設量子保密通信幹線網,實現與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絡無縫對接,開展量子通信應用試點。加強長三角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建設,實現衞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互聯互通。
共同推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大力發展基於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專業化服務,提升各領域融合發展、信息化協同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圍繞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領域,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基於人工智能和5G物聯的城市大腦集羣。加快長三角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支持北斗導航系統率先應用,建設南京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推進一體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深化重要客貨運輸領域協同監管、信息交換共享、大數據分析等管理合作。積極開展車聯網和車路協同技術創新試點,籌劃建設長三角智慧交通示範項目,率先推進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行長三角地區聯網售票一網通、交通一卡通,提升區域內居民暢行長三角的感受度和體驗度。加強長三角數字流域和智能水網建設。推動智慧廣電建設,加快廣播電視技術革新與體系重構。加強智慧郵政建設,支持快遞服務數字化轉型。
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積極推進以“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為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台。統籌推進省際之間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積極參與國家標識解析與標準體系構建。加快建設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台為主體、企業級平台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APP應用,促進製造業資源與互聯網平台深度對接。全面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着力推動安全技術手段研發應用,遴選推廣一批創新實用的網絡安全試點示範項目。
第三節 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建設油氣基礎設施。完善區域油氣設施佈局,推進油氣管網互聯互通。編制實施長三角天然氣供應能力規劃,加快建設浙滬聯絡線,推進浙蘇、蘇皖天然氣管道聯通。加強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互聯互通和公平開放,加快上海、江蘇如東、浙江温州LNG接收站擴建,寧波舟山LNG接收站和江蘇沿海輸氣管道、濱海LNG接收站及外輸管道。實施淮南煤制天然氣示範工程。積極推進浙江舟山國際石油儲運基地、蕪湖LNG內河接收(轉運)站建設,支持LNG運輸船舶在長江上海、江蘇、安徽段開展航運試點。
加快區域電網建設。完善電網主幹網架結構,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提高區域電力交換和供應保障能力。推進電網建設改造與智能化應用,優化皖電東送、三峽水電沿江輸電通道建設,開展區域大容量柔性輸電、區域智慧能源網等關鍵技術攻關,支持安徽打造長三角特高壓電力樞紐。依託兩淮煤炭基地建設清潔高效坑口電站,保障長三角供電安全可靠。加強跨區域重點電力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過江通道,實施南通-上海崇明500千伏聯網工程、申能淮北平山電廠二期、省際聯絡線增容工程。
協同推動新能源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積極開發陸上風電與光伏發電,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建設,鼓勵新能源龍頭企業跨省投資建設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加快推進浙江寧海、長龍山、衢江和安徽績溪、金寨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展浙江磐安和安徽桐城、寧國等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研究建立華東電網抽水蓄能市場化運行的成本分攤機制。加強新能源微電網、能源物聯網、“互聯網+智慧”能源等綜合能源示範項目建設,推動綠色化能源變革。
第四節 加強省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以長江為紐帶,淮河、大運河、錢塘江、黃浦江等河流為骨幹河道,太湖、巢湖、洪澤湖、千島湖、高郵湖、澱山湖等湖泊為關鍵節點,完善區域水利發展佈局。長江沿線,重點加強崩塌河段整治和長江口綜合整治,實施海塘達標提標工程,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內原水聯動及水資源應急供給機制,提升防洪(潮)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淮河流域,啓動實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淮河治理重大工程,保障淮河防洪排澇安全。太湖流域,實施望虞河拓浚、吳淞江整治、太浦河疏浚、澱山湖綜合整治和環太湖大堤加固等治理工程,開展太湖生態清淤試點,形成太湖調蓄、北向長江引排、東出黃浦江供排、南排杭州灣的流域綜合治理格局。以巢湖、洪澤湖、高郵湖、澱山湖、華陽湖等湖泊為重點,完善湖泊綜合管控體系,加強湖泊上游源頭水源涵養保護和水土保持,強化水資源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加快實施引江濟淮工程,完善引江濟太運行機制。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六章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
第一節 共同加強生態保護
合力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治,強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和修復,確保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保護好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生命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加快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建設,加強環巢湖地區、崇明島生態建設。以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區為重點,共築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園、重要濕地等其他生態空間保護力度,提升浙江開化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水平,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共同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強化省際統籌,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強天然林保護,建設沿海、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實施黃河故道造林綠化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開展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實施濕地修復治理工程,恢復濕地景觀,完善濕地生態功能。推動流域生態系統治理,強化長江、淮河、太湖、新安江、巢湖等森林資源保護,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長江流域露天礦山和尾礦庫復綠工程、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程、兩淮礦區塌陷區治理工程。
第二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
推動跨界水體環境治理。紮實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促進跨界水體水質明顯改善。繼續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共同制定長江、新安江-千島湖、京杭大運河、太湖、巢湖、太浦河、澱山湖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治理方案,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立長江、淮河等幹流跨省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加強水污染治理協作。加強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持續加強長江口、杭州灣等藍色海灣整治和重點飲用水源地、重點流域水資源、農業灌溉用水保護,嚴格控制陸域入海污染。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強地下水降落漏斗治理。
聯合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依法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切實改善區域空氣質量。合力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區域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聯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標準,基本完成鋼鐵、水泥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打造綠色化、循環化產業體系。共同實施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聯合制定區域重點污染物控制目標。加強涉氣“散亂污”和“低小散”企業整治,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實施國Ⅵ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
加強固廢危廢污染聯防聯治。統一固廢危廢防治標準,建立聯防聯治機制,提高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固體廢物區域轉移合作,完善危險廢物產生申報、安全儲存、轉移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嚴格防範工業企業搬遷關停中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環境風險。統籌規劃建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資源處置中心,探索建立跨區域固廢危廢處置補償機制。全面運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節 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
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污染賠償機制。在總結新安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建立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在太湖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開展污染賠償機制試點。積極開展重要濕地生態補償,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浙江麗水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
健全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強化源頭防控,加大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提升區域污染防治的科學化、精細化、一體化水平。統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啓動標準,開展區域應急聯動。加強排放標準、產品標準、環保規範和執法規範對接,聯合發佈統一的區域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及標準規範,積極開展聯動執法,創新跨區域聯合監管模式。強化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建立重點區域環境風險應急統一管理平台,提高突發事件處理能力。探索建立跨行政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相關流域管理機構作用,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涉水事務監管和省際間水事協調。發揮區域空氣質量監測超級站作用,建設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平台,推進生態環境數據共享和聯合監測,防範生態環境風險。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七章 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政策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一體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第一節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等因素,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項目,提高保障標準。開展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區域協作聯動,確保覆蓋全體居民。
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創新跨區域服務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建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信息溝通和應急聯動機制,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開展異地就醫門急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試點工作。加強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合作,推動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開展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促進異地養老。實施民生檔案跨區查檔服務項目,建立互認互通的檔案專題數據標準體系。探索構建長三角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居民異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並便捷結算,推動實現資源均衡分佈、合理配置。
第二節 共享高品質教育醫療資源
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協同擴大優質教育供給,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研究發佈統一的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協同開展監測評估,引導各級各類學校高質量發展。依託城市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資源,鼓勵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大學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協同創新,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鼓勵滬蘇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到安徽設立分支機構。推動高校聯合發展,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打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崑山杜克大學等一批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做大做強上海電子信息、江蘇軟件、浙江智能製造、安徽國際商務等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培養高技能人才。
打造健康長三角。優化配置醫療衞生資源,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持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動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衞生資源統籌佈局,採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範圍。共建以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數字化醫院為依託的醫療協作系統,實現雙向轉診、轉檢、會診、聯網掛號等遠程醫療服務。逐步建立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體系,實現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網絡連通。依託優質醫療資源、現代醫藥產業、養老產業,制定區域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當地養老市場指引,培育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市場,支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健康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基地。推動跨區域體育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養,建立長三角體育產業聯盟,推動羣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
第三節 推動文化旅遊合作發展
共築文化發展高地。加強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動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全面提升區域文化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紅船精神,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品牌。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繼續辦好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集中展示推介長三角文化整體形象。加強廣播電視產業跨區域合作發展。推動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羣眾文化場館區域聯動共享,實現城市閲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加強重點文物、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交流,聯合開展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
共建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深化旅遊合作,統籌利用旅遊資源,推動旅遊市場和服務一體化發展。依託長江、沿海、域內知名河流、名湖、名山、名城等特色資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質的休閒度假旅遊區和世界聞名的東方度假勝地。聯合開展旅遊主題推廣活動,推出杭黃國際黃金旅遊線等精品線路和特色產品。依託高鐵網絡和站點,推出“高鐵+景區門票”、“高鐵+酒店”等快捷旅遊線路和產品。整合區域內紅色旅遊資源,開發互聯互通的紅色旅遊線路。建設旅遊信息庫,建立假日旅遊、旅遊景區大客流預警等信息聯合發佈機制。探索推出“暢遊長三角”、“惠民一卡通”、“旅遊護照”等產品,改善遊客旅遊體驗。
第四節 共建公平包容的社會環境
推進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共同建設平安長三角。制定出台區域社會治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立覆蓋全體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城市管理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防控標準體系和規劃體系。健全區域性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加強跨地區跨部門的業務協同、信息共享、應急演練,推進重點城市和都市圈防災減災救災一體化、同城化。建立健全基層社會治理網絡,全域推廣網格化服務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聯動長效機制,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深化文明城市、文明鄉鎮、文明村莊創建,倡導文明禮儀新風,共同提升區域文明程度。
合力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人力資源高效配置,提高就業創業水平。制定相對統一的人才流動、吸引、創業等政策,構建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實施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劃,幫助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羣體就業創業。聯合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協作,強化勞動人事爭議協同處理,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成立區域公共創業服務聯盟,開展長三角創新創業大賽,打造公共創業服務品牌。推動市級層面開展“雙結對”合作,共促創業型城市(區)建設。
打造誠信長三角。推動誠信記錄共享共用,健全誠信制度,建立重點領域跨區域聯合獎懲機制,不斷提升各類主體的誠信感受度。加強信用建設區域合作,優化區域整體信用環境。聚焦公共服務、食品藥品安全、城市管理、全域旅遊、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等領域,實行失信行為標準互認、信息共享互動、懲戒措施路徑互通的跨區域信用聯合懲戒制度。建設長三角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實現信息交換共享。推動信用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培育一批專業化、特色化信用骨幹服務機構,打造一批區域性信用服務產業基地。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八章 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協同推進對外開放,深化開放合作,優化營商環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第一節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台
協力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高水平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打造規模更大、質量更優、創新更強、層次更高、成效更好的世界一流博覽會。加強綜合服務、專業貿易等線下展示交易平台建設,聯合打造海外投資和專業服務平台。強化進口博覽會參展商對接服務,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協同,共同策劃和開展貿易投資配套活動。加強進口商品通關便利化協同,強化安保、環境、交通等各項保障。加強長三角地區各類品牌展會和相關貿易投資活動協調聯動,提升整體效果和影響力。
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推動虹橋地區高端商務、會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設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進一步增強服務長三角、聯通國際的樞紐功能。全面提升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管理水平,完善聯通浦東機場和蘇浙皖的軌道交通體系,優化拓展虹橋機場國際航運服務功能。加快建設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橋海外貿易中心、長三角區域城市展示中心、長三角電子商務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聚焦發展總部經濟、創新經濟、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公共服務能力,提高對國際人才和企業的綜合服務水平。
共同構建數字化貿易平台。積極對接全球電子商務新模式新規則新標準,聯合加強數字化貿易平台建設,加強跨境電商國際合作,推動國際貿易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加快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寧波、蘇州、無錫、義烏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合力打造全球數字貿易高地。加快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動外貿業務流程改造和各環節數據共享,促進貿易監管數字化轉型、便利化發展。
加強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快推進國際產業雙向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依託上海國際大都市和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高水平打造國際組織和總部經濟聚集區。依託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各類開發區,加快建設中韓(鹽城)產業園、中意寧波生態園、中德(合肥)合作智慧產業園及太倉、蕪湖、嘉興等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加快推進中國(寧波)“16+1”經貿合作示範區建設,深化與中東歐國家的投資貿易合作。依託重大國際產能合作項目和對外投資聚集區,穩步推進建設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範園、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莫桑比克貝拉經貿合作區等一批境外園區,支持國內企業組團出海。支持企業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在拉美、非洲、中東歐等地區科學合理地建設境外園區,打造一批高水平國際研究機構和海外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第二節 協同推進開放合作
推動重點領域開放合作。進一步擴大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對外開放,逐步放寬市場準入,不斷提升協同開放合作水平。降低汽車、飛機、船舶、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進入門檻,積極招引全球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拓建立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加快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逐步放寬銀行業外資市場準入。加大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支持境外機構在交易所發行人民幣債券,引入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交易所債券,研究推進基於滬港通的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積極引進境外專業服務行業,有序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模式下服務貿易准入制度,提升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服務外包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服務外包產業高地。適度增加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積極引進國際現代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不斷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共同提升對外投資合作水平。穩步擴大對外投資,進一步優化結構、拓展布局、創新方式、提升水平,共同推動對外投資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加強優勢產能、油氣礦產開發等領域國際合作,擴大商務服務、先進製造、批發零售、金融服務、境外併購等對外投資,提升工程承包合作水平,加快技術、裝備、服務和標準走出去。加強國際對接合作,在對外投資相對密集國家和地區,佈局建設一批集物流集散、加工製造、展示展銷、信息資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境外系列服務站。依託長三角一體化對外投資合作發展聯盟,攜手打造面向全球的綜合服務平台,鼓勵企業聯合走出去。共同推進境外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增強風險防範能力。
深化國際人文合作。加強多層次多領域國際人文交流,着力打造國際人文交流匯聚地。辦好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世界製造業大會、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第十九屆亞運會等重大國際會議展會,開展系列重大國際文化、旅遊、體育賽事等活動。聯合開展具有長三角品牌特色的海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推動優秀文化、文學作品、影視產品走出去。深化科技、教育、醫療等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友城合作水平,加強高端智庫國際交流。發揮華僑華商資本、人脈等資源優勢,擴大民間交往、深化民心溝通。
第三節 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加快大通關一體化。深化口岸合作,加強協調對接,提升通關一體化水平。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動港航物流信息接入,實現物流和監管等信息的全流程採集。建立進出口商品全流程質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開發信息化電子標籤,整合生產、監測、航運、通關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全鏈條監管。統籌區域內中歐班列資源,提高班列雙向常態化運行質量效益。
共同打造國際一流市場環境。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提升外商投資管理和服務水平,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健全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共同加強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大侵權違法行為聯合懲治力度,協同開展執法監管。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保障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
完善國際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國際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引進海外人才,提升國際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推動國際人才認定、服務監管部門信息互換互認,確保政策執行一致性。總結推廣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際人才試驗區經驗,穩步開展外國人永久居留、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出入境便利服務、留學生就業等政策試點。推進國際社區建設,完善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配套公共服務,提高國際人才綜合服務水平。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九章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統一規範的制度體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為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
第一節 建立規則統一的制度體系
健全政策制定協同機制。建立重點領域制度規則和重大政策溝通協調機制,提高政策制定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全面實施全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加強政策協同,在企業登記、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投融資、財税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服務等政策領域建立政府間協商機制,根據達成一致的意見形成協同方案,由各級政府依據協同方案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建立統一規則,規範招商引資和人才招引政策。提高政策執行的協同性,強化環境聯防聯控、食品安全監管、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執法聯動。
建立標準統一管理制度。加強長三角標準領域合作,加快推進標準互認,按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探索建立區域一體化標準體系。協同建立長三角區域標準化聯合組織,負責區域統一標準的立項、發佈、實施、評價和監督。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環境聯防聯治、生態補償、基本公共服務、信用體系等領域,先行開展區域統一標準試點。推進地區間標準互認和採信,推動檢驗檢測結果互認,實現區域內重點標準目錄、具體標準制定、標準實施監管三協同,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區域協同標準體系。
第二節 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
共建統一開放人力資源市場。加強人力資源協作,推動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整合發佈,聯合開展就業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促進人力資源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在區域間有效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強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協同管理,探索建立户口不遷、關係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聯合開展人力資源職業技術培訓,推動人才資源互認共享。
加強各類資本市場分工協作。加快金融領域協同改革和創新,促進資本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完善區域性股權市場。依法合規擴大發行企業債券、綠色債券、自貿區債券、創新創業債券。推動建立統一的抵押質押制度,推進區域異地存儲、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聯合共建金融風險監測防控體系,共同防範化解區域金融風險。鼓勵地方政府聯合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經濟發展、盤活存量低效用地等投入。支持符合監管政策的地方法人銀行在上海設立營運中心。支持上交所在長三角設立服務基地,搭建企業上市服務平台。
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能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深化城鎮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擴大土地有償使用範圍,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建立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開展土地整治機制政策創新試點。用好跨省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按照國家統籌、地方分擔的原則,優先保障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生態環境工程項目所涉及新增建設用地和佔補平衡指標。
完善跨區域產權交易市場。推進現有各類產權交易市場聯網交易,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互聯共享,建立統一信息發佈和披露制度,建設長三角產權交易共同市場。培育完善各類產權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水權、排污權、知識產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初始分配與跨省交易制度,逐步拓展權屬交易領域與區域範圍。建立統一的技術市場,實行高技術企業與成果資質互認制度。加強產權交易信息數據共享,建立安全風險防範機制。
第三節 完善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
建立健全重點領域合作機制。加強地方立法、政務服務等領域的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體制機制,全面提升合作水平。建立地方立法和執法工作協同常態化機制,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跨區域立法研究,共同制定行為準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法規支撐和保障。共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強化公共數據交換共享,構建跨區域政務服務網,加快實現民生保障和企業登記等事項“一地受理、一次辦理”。建立健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統計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
建立各類市場主體協同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資運營平台跨區域合作。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鼓勵民營經濟跨區域併購重組和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持浙江温州、台州開展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驗,為民營經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探索路徑。鼓勵行業組織、商會、產學研聯盟等開展多領域跨區域合作,形成協同推進一體化發展合力。
建立區域間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區域協調機制的作用,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合作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完善重大經濟指標協調劃分的政府內部考核制度,調動政府和市場主體積極性。探索建立區域互利共贏的税收利益分享機制和徵管協調機制,促進公平競爭。探索建立區域投資、税收等利益爭端處理機制,形成有利於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環境。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十章

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加快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打破行政邊界,不改變現行的行政隸屬關係,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探索路徑和提供示範。
第一節 打造生態友好型一體化發展樣板
探索生態友好型高質量發展模式。堅持綠色發展、集約節約發展。滬蘇浙共同制定實施示範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法規,加強對澱山湖、太浦河等區域的保護。建立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對生態保護紅線以外區域制定嚴格的產業准入標準,從源頭上管控污染源。共同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監控的平台,統一監管執法。提升澱山湖、元蕩、汾湖沿線生態品質,共建以水為脈、林田共生、城綠相依的自然生態格局。切實加強跨區域河湖水源地保護,打造生態品牌,實現高質量發展。
推動改革創新示範。積極探索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一體化制度率先突破、深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的路徑,充分發揮其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堅持把一體化發展融入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中,實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打破行政壁壘,聚焦一體化制度創新,建立有效管用的一體化發展新機制;系統集成改革舉措,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放大改革效應,為長三角地區全面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
第二節 創新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制度
統一規劃管理。創新規劃編制審批模式,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統一編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按程序報批實施。地方依據總體方案共同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和控制性詳規,聯合按程序報批。各類專項規劃由滬蘇浙共同編制、共同批准、聯合印發。逐級落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城鎮開發邊界和文化保護控制線,建立覆蓋全域的“四線”管控體系。加快建立統一的規劃實施信息平台,推進各類規劃實施的有效銜接和信息共享。
統籌土地管理。加強土地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跨區域統籌用地指標、盤活空間資源的土地管理機制。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指標管理機制。建立建設用地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機制,統籌平衡年度土地收儲和出讓計劃。依法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盤活區內土地存量。
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制度。統一企業登記標準,實行企業登記無差別辦理。為區內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允許區內企業自由選擇註冊地名稱,建立區內企業自由遷移服務機制。加強區內企業誠信管理,建立公共信用聯合獎懲機制。打破户籍、身份、人事關係等限制,實行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繼續教育證書、外國人工作證等互認互準制度。建立技術創新成果市場交易平台,制定統一的成果轉移轉化支持政策,實現區內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市場化配置。
創新財税分享機制。理順利益分配關係,探索建立跨區域投入共擔、利益共享的財税分享管理制度。推進税收徵管一體化,實現地方辦税服務平台數據交互,探索異地辦税、區域通辦。研究對新設企業形成的税收增量屬地方收入部分實行跨地區分享,分享比例按確定期限根據因素變化進行調整。建立滬蘇浙財政協同投入機制,按比例注入開發建設資本金,統籌用於區內建設。
協同公共服務政策。加強與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制度銜接,研究編制區內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建立部分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財政支出跨區域結轉機制。建立區內公共服務便捷共享制度,推進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逐步實現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目錄的統一。探索組建跨區域醫療聯合體,建立區內居民在醫療聯合體範圍內就醫的綠色通道。完善醫保異地結算機制,逐步實現異地住院、急診、門診直接結算。統籌學區資源,逐步實現教育均等化。鼓勵老人異地養老,實現市民卡及老人卡互認互用。鼓勵知名品牌養老服務機構在區內佈局設點或託管經營,建立跨區域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待遇”。按可達性統籌120服務、110服務範圍,統一使用021電信區號。
第三節 加強改革舉措集成創新
系統集成重大改革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的全面深化改革舉措,允許在區內系統集成,集中落實,建設改革新高地。率先推動實施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及政績考核體系。複製推廣滬蘇浙改革創新試點經驗,加快上海和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浙江國家信息經濟示範區、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江蘇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蘇州工業園區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等制度創新成果的集成落實。
全面強化制度政策保障。成立高層級決策協調機制、高效率的開發建設管理機構、市場化運作的開發建設平台公司,負責示範區改革創新和開放建設的統籌協調。在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對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支持力度,中央分配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向示範區傾斜。支持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在基本農田總量不減、質量不降、結構優化的前提下完善空間佈局。制定實施特殊的人才政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探索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的有效途徑,賦予更大用人自主權。
第四節 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加快複製推廣示範區一體化發展制度經驗,按照中心區、全域、全國推廣層次,定期形成推廣清單並按程序報批。充分發揮示範區引領帶動作用,提升上海虹橋商務區服務功能,引領江蘇蘇州、浙江嘉興一體化發展,構建更大範圍區域一體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充分發揮示範區人才高地的溢出效應,實現各類高端人才與周邊區域的流動共享。依託示範區高品質的生態和人居環境,為周邊區域集聚企業、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十一章

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
加快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建設,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第一節 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
強化開放型經濟集聚功能。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機場南側區域設置新片區,先行啓動面積控制在120平方公里以內。重點發展跨國公司地區運營管理、訂單中心、結算中心等總部經濟,積極發展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高端裝備製造業等前沿產業,大力發展大宗商品、金融服務、數字貿易等新型國際貿易,推動統籌國際業務、跨境金融服務、前沿科技研發、跨境服務貿易等功能集聚。
實施特殊開放政策。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選擇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開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區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領域,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現區內與境外之間的投資經營便利、貨物自由進出、資金流動便利、運輸高度開放、人員自由執業、信息快捷聯通,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第二節 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實行投資自由。借鑑國際上自由貿易園區的通行做法,實施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制度,進一步減少投資限制。實施更加便利的商事制度,完善外資企業投資服務體系,放寬外資企業註冊資本、投資方式等限制,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實行貿易自由。取消不必要的貿易監管、許可和程序要求,實行高標準的貨物貿易便利化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境外抵離海關圍網區域的貨物,探索實施以安全監管為主、更高水平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監管模式,提高口岸監管服務效率,增強國際中轉集拼樞紐功能。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快文化服務、技術產品、信息通訊、醫療健康等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創新跨境電商服務模式,鼓勵跨境電商企業在區內建立國際配送平台,允許具有境外職業資格的金融、建築、規劃、專利代理等服務領域專業人才經備案後為區內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實行資金自由。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借鑑國際通行的金融監管規則,進一步簡化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流程,推動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探索區內資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換。支持區內企業參照國際通行規則依法合規開展跨境金融活動,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機構為區內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服務。
實行國際運輸自由。提升拓展全球樞紐港功能,在沿海捎帶、國際船舶登記、國際航權開放等方面加強探索,提高對國際航線、貨物資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進一步完善啓運港退税相關政策,優化監管流程,擴大中資方便旗船沿海捎帶政策實施效果,研究在對等原則下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推動浦東機場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擴大包括第五航權在內的航權安排,吸引相關國家(地區)航空公司開闢經停航線。
實行人員從業自由。放寬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從業限制,在人員出入境、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方面實施更加開放便利的政策措施。建立外國人在區內工作許可制度和人才簽證制度,提高外籍高端人才參與創新創業的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化程度。為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探索實施外籍人員配額管理制度,為區內註冊企業急需的外國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提升網絡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完備的國際通信設施,加快5G、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內寬帶接入能力、網絡服務質量和應用水平。
第三節 完善配套制度和監管體系
創新税制安排。探索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税收制度安排。對境外進入海關圍網區內的貨物、海關圍網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和服務實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擴大新片區服務出口增值税政策適用範圍,研究適當的支持境外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新片區税收政策。在新片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的關鍵環節,研究税收支持政策。
建立健全風險安全監管體系。以風險防控為底線,分類監管、協同監管、智能監管為基礎,全面提升風險防範和安全監管水平。高標準建設智能化監管基礎設施,實現監管信息互聯互認共享。強化邊界安全,守住“一線”國門安全、“二線”經濟社會安全。加強信用分級管理,按照“守法便利”原則,把信用等級作為區內企業享受優惠政策和制度便利的重要依據。對金融、知識產權、生產安全、人員進出、反恐怖、反洗錢等重點領域,實施嚴格監管、精準監管、有效監管。
第四節 帶動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
定期總結評估新片區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開放、人才流動、運輸管理、風險管控等方面的制度經驗,制定推廣清單,明確推廣範圍和監管要求,按程序報批後有序推廣實施。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動,放大自由貿易試驗區輻射帶動效應。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第十二章

推進規劃實施
加強黨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領導,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職責,建立健全實施保障機制,確保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全過程。切實加強黨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領導,涉及的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規劃制定和調整必須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全面調動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規劃綱要目標任務提供堅強的領導保障。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戰略。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履行好本級黨委和政府職責,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落實規劃綱要,形成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成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研究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全面做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第三節 健全推進機制
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作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責任主體,要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和專項推進方案,把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完善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建立市場化、社會化推進機制,設立一批跨區域一體化運作的軌道交通、發展銀行和社會組織管理等專業推進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的指導,在相關專項規劃編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安排、重大體制創新方面予以積極支持。
第四節 建立1+N規劃政策體系
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會同三省一市和有關部門,依據本規劃綱要,抓緊組織編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協同發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專項規劃,組織制定實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建設方案,研究出台創新、產業、人才、投資、金融等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推動形成1+N的規劃和政策體系。
第五節 抓好督促落實
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下,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規劃綱要實施的跟蹤分析、督促檢查、綜合協調和經驗總結推廣,全面瞭解規劃綱要實施情況和效果,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協調解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措施。重大問題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