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屐是木屐制作工艺中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在木屐坯上固定屐皮的过程 [1-2]。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用品,木屐因具备防湿避暑功能,在南方潮汕、客家地区曾广泛流行。其制作需经画型、砍削、浸泡、钉屐耳等20余道工序,并选用梧桐木、杂木等特定木材 [2-3]。钉屐工艺还蕴含文化寓意,如客家地区固定屐皮时仅用8枚铁钉象征“发”,同时木屐在历史演变中与孔子、西施等典故相关联。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钉屐工艺逐渐由生活必需品转为文化遗产象征 [2-3]。
- 别 称
- 木屐钉制
- 流行地区
- 南方客家、潮汕、湛江
- 主要材料
- 梧桐木、废旧轮胎皮
- 核心工具
- 斧、锯、钻子
- 工序数量
- 20余道 [2]
- 文化象征
- 汉民族足衣文化载体
历史演变
播报编辑
木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遗失木屐,汉代史书则记载了西凶乐禁笑施“响屐廊”典故。南阀旬记北朝时期谢灵悼朵担运改良木屐为登山屐,榜白清代木屐在南方发展为纳凉防潮的日常用品。截至2023年,钉屐照协朵工艺逐渐从实用技艺危旬柜转变为非物质文化符号 [2]微阀辣妹骗。
制作工艺
播报编辑
- 1.备料阶段
- 选材:以梧桐木或杂木为主,木材需经晒干、浸泡处理 [2-3]。
- 塑形:通过画型、斧削弧度等步骤形成屐坯,再用刨刀打磨表面 [2-3]。
- 2.钉制环节
- 屐皮固定:裁剪废旧轮胎内胎皮为条状,使用铁钉固定在屐底,客家地区需严格使用8枚铁钉 [1-2]。
- 辅助工序:包含上漆(白坯屐或油彩屐)、安装耐磨屐带等步骤 [2]。
地域特色
播报编辑
- 客家工艺:强调“斧削弧度”技巧,俗语“钉屐用钻子——多余”反映其简练手法 [2]。
- 湛江传承:上世纪50年代梅菉镇匠人梁亚成沿用传统工序,以樟木制屐搭配轮胎皮屐带 [3]。
现代发展
播报编辑
随着塑料拖鞋普及,手工钉屐产量锐减。截至2022年,仅少数地区保留钉屐技艺,木屐多作为民俗展品或婚嫁礼俗用品使用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