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鑽葉火絨草

鎖定
鑽葉火絨草(Leontopodium subulatum (Franch.) Beauv.),年生草本,生於高山和亞高山荒原、草甸、礫石坡地和針葉林外緣,海拔2500—2900米。
中文名
鑽葉火絨草
類    型
多年生草本
5-30釐米
產    地
西部、中部、西南部

鑽葉火絨草形態特徵

鑽葉火絨草
鑽葉火絨草(3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根出條木質,有密集的枯萎宿存的葉和頂生的纓狀葉叢,多分枝,後漸落葉,平卧或斜升,通常疏散叢生。花莖多數,通常生長於根出條葉叢上或根狀莖上,長5-30釐米,直立或斜升,纖細,或挺直而稍宿存,下部不分枝,或有時具不正常的腋生短柄的苞葉羣,或上部有花序枝,被白色絹狀蛛絲狀或棉狀茸毛,全部有密生或上部有疏生的葉;節間除上部外長1-3毫米。葉直立或開展,線形或線狀鑽形,長8-30毫米,寬不超過1毫米,頂端尖或稍鈍,有細長的尖頭,基部多少狹窄,無柄,草質,邊緣反捲,上面被蛛絲狀毛或長柔毛,或近無毛,下面被白色茸毛;根出條頂生葉較短,頂端鈍,兩面被較密的長柔毛。苞葉多數,與莖部葉等長或遠較長,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寬1.2-3毫米,頂端尖,兩面被白色或有時黃褐色厚茸毛,較花序稍長或長2-3倍,開展成徑2-6釐米的苞葉羣。頭狀花序徑3-4毫米,常10-40個密集成團傘狀或復傘房狀。總苞長約3毫米,被白色厚茸毛;總苞片約3層,頂端無毛,尖或稍鈍,常隱沒於毛茸中。小花異形或雌雄異株。花冠長2.5-3毫米;雄花冠漏斗狀管狀,有披針形尖裂片;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有鋸齒,雌花冠毛細絲狀,有細鋸齒。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頭狀突起。花期8-9月。 [2-3] 

鑽葉火絨草生長習性

此種的生長習性很特殊:在根出條頂端的葉叢中又生長几個不育的根出條,或同時有幾個根出條和1個花莖;如此產生的新的根出條在下一年又發育成新的根出條和花莖,並且根出條如此繼續發育即形成多枝的木質莖。鑽葉火絨草與毛香火絨草 L. stracheyi C. B. Clarke. 之間有天然雜種。

鑽葉火絨草地理分佈

四川西部、中部、西南部(雅江、冕寧、德昌、峨邊、會理、雷波、泰寧、瀘定等)和雲南西部、中部、北部、東北部(德欽、大理、麗江、維西、昆明、濱川、會澤等)。生於高山和亞高山荒原、草甸、礫石坡地和針葉林外緣,海拔2500-2900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