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鑲嵌(潮州嵌瓷)

鎖定
鑲嵌(潮州嵌瓷),流傳於廣東省潮州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潮州嵌瓷歷史悠久,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經在民間使用。當時,潮州陶瓷生產發達,民間雕塑處於興旺時期,開始用瓷片剪裁成簡單的花卉鑲嵌在建築物上。到了清代,潮汕各地蓋祠堂和建“駟馬拖車”等豪宅民居之風盛,裝飾於建築物之上的嵌瓷工藝隨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清代末年,瓷器生產作坊與嵌瓷藝人配合,專門燒製各種低温彩色瓷碗,經過剪取,鑲嵌成平面、浮雕或立體的圖案紋樣,裝飾於建築物的屋面、屋角、屋檐、門壁、牆壁上,也有的被用作庭園的室內裝飾。嵌瓷的題材有花卉植物、飛禽走獸或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反映了當地民眾頌揚正氣,趨利避害,祈求福祉,寄寓人們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願望。 [1] 
2009年10月16日,鑲嵌(潮州嵌瓷)入選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 
2011年5月23日,鑲嵌(潮州嵌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91。 [3] 
中文名
鑲嵌(潮州嵌瓷)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單位
廣東省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
遺產編號
Ⅶ-91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鑲嵌(潮州嵌瓷)歷史淵源

潮州嵌瓷始創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至1620年),已有近四百年曆史。潮州是嶺南重要的陶瓷產地,尤以楓溪瓷器著稱於世。民間藝人發現許多碎瓷片,尤其是有釉彩與繪花卉的彩瓷片,可用以鑲嵌裝飾美化建築,變廢為寶,實乃創造性的工藝也。 [4] 
初期的嵌瓷,只是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嵌貼成簡單的花卉、龍鳳之類以為裝飾。到了清代,瓷器作坊與嵌瓷藝人合作,專門燒製低温瓷碗,彩以各種色釉,經過剪取,鑲嵌成平貼、浮雕或立雕(俗稱圓身)的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裝飾於廟宇、祠堂、亭台、樓閣和民居的屋脊、屋檐、門樓、照壁上。 [4] 
清代,潮州民間嵌瓷藝術,應用於建築裝飾美化上,成為潮汕地區一大特色。這種工藝,不但在潮汕地區廣為流行,而且還由潮州人帶到東南亞各地,在泰國曼谷到處可以見到清代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以裝飾寺廟、花塔的嵌瓷藝術品。 [4] 
1968年以後,嵌瓷藝人對嵌瓷技藝進行了改革。 [4] 
鑲嵌(潮州嵌瓷)

鑲嵌(潮州嵌瓷)文化特徵

鑲嵌(潮州嵌瓷)藝術特色

嵌瓷裝飾藝術是潮州古民居的特色,嵌瓷藝術與潮州文化和傳統建築形式相互結合,嵌瓷建築裝飾工藝精美絕倫,風格富麗典雅與傳統文化交相呼應、熠熠生輝。嵌瓷裝飾一般安置在視覺焦點的地方,比如:垂帶、屋檐、屋脊上。由於嵌瓷材質工藝的特殊,即使潮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大、夏日炎熱高温而且常深受颱風影響,但潮州嵌瓷依舊曆經長久,抵禦風蝕雨淋日曬之後更是透徹彌新,璀璨奪目,是其他裝飾材料所無法媲美的,被建築史學家們稱為“不褪色的風采”,是“永遠亮麗的造型藝術”,讓人獲得較為直觀的視覺感受。 [5] 

鑲嵌(潮州嵌瓷)表現手法

潮州嵌瓷按表現手法不同,嵌瓷可分為平嵌、半浮嵌及立體嵌三類。平嵌是直接在建築物要嵌瓷的地方張貼,內容一般為小型圖案、紋樣;半浮瓷在建築物中使用較為普遍,裝飾部位主要在照壁、屋脊立面;立體嵌四面可觀,是嵌瓷技藝的華彩部分,裝飾部位主要是屋脊、厝頭、垂帶。 [6] 

鑲嵌(潮州嵌瓷)造型風格

“潮州厝,皇宮起”,這句俗語在潮州地區非常流行,它是形容潮州的建築特色與風格,説潮州建築可以和皇宮的建築互相媲美。潮州古民居看重設計裝飾,奢華明豔。嵌瓷藝術描金填色,並且常常搭配玻璃珠膠片作為點綴,光彩奪目。潮州嵌瓷對大紅大綠毫不避諱,追求色彩斑斕大富大貴。可見,潮汕嵌瓷的色彩運用也有其特定的文化信仰寓意。 [5] 
嵌瓷藝術在潮州古民居不同部位上,有着不一樣的題材,而嵌瓷裝飾在不同建築中也有不同的講究。潮州古民居的門面是較為講究的,在屋頂正脊上的嵌瓷一般是較為大型精彩細膩,遠看粗獷有勢,近看玲瓏曲折,色彩晶瑩絢麗,造型生動整齊、氣勢雄偉。家族身份的高低與屋頂裝飾有着密切關係,裝飾的繁簡可以反映出家族身份地位和富裕程度。 [5] 
潮州嵌瓷藝術一向偏愛寫實風格。嵌瓷工藝是在繪畫的基礎上,將經過高温燒製的陶瓷敲碎後,把一片片陶瓷碎片進行處理、裁剪、分類、屏雕、黏貼、壘積、堆砌成不同的形象造型,把嵌瓷嵌貼在建築的屋脊、門樓、垂帶頭、屋檐上。嵌瓷可塑性強,製作工藝獨特,有非凡的表現力,所有形象以寫實為主,在嵌瓷藝人手中把其形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5] 

鑲嵌(潮州嵌瓷)製作工序

製作潮州嵌瓷所用工具主要有灰刀、小鐵鏟、鐵鉗、鐵錘、剪鉗、瓷片刀、竹片刀、毛筆、毛刷等。剪鉗是較為重要的工具,有大小、長短之分,主要用於剪瓷片。 [6] 
製作潮州嵌瓷一般包括六個步驟:
一是設計圖稿,藝人根據業主要求、地理環境、屋形匹配、建築物功能(寺院、祠堂或民居)等相關條件確定嵌瓷的題材內容,再根據建築物的規格、制式和位置確定造型內容的尺寸。 [6] 
二是調製灰漿,即用石灰、貝殼、紅糖、草紙等通過特殊的配製和加工調製成做塑型和鑲嵌黏合劑用的灰漿,按添加材料和配比的不同有灰泥、草筋灰漿、大白灰漿(紙筋灰漿)、二白灰漿、頭面灰漿、糖漿、灰膏泥幾種。
三是製作粗坯,即預先製作嵌瓷要張貼的坯體,俗稱“縛瓦骨”,用磚條、瓦片剪切成所要鑲嵌對象的稜骨構件(立嵌則要先用鐵絲紮好骨架),再用灰漿塑好雛形。 [6] 
四是剪取瓷片,俗稱“剪饒”,嵌瓷藝人根據題材內容、造型設計的需要,用專用工具敲剪、磨邊、修整出大小不同、顏色形狀各異的瓷片,如不同形狀的花瓣、葉子、羽毛、鱗甲。 [6] 
五是鑲嵌瓷片,俗稱“貼饒”,也就是“嵌瓷”。潮缸嵌瓷的藝術風格講究佈局構圖氣勢雄偉、均稱合理,線條粗獷有力,設色對比強烈、鮮豔明快。作品的檔次水平決定於這道工序,操作者需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礎,鑲嵌時運用重疊鑲嵌、穿插鑲嵌等技術把配件組合成人物、走獸、花鳥蟲魚的部位,再把部位組合成整體。 [6] 
六是綜合調整,從嵌瓷的整體構圖、設色、層次、疏密、動態、造型等做各個角度的斟酌、調整。 [6] 

鑲嵌(潮州嵌瓷)題材作品

嵌瓷題材豐富,常常以鳥獸花蟲,營造富裕、長壽、祥瑞、喜慶等內容,寄託着民間樸素老百姓情感期許的藝術氛圍。有一些亦採用歷史典故傳説中的墨客文人、英雄名人為題材,反映民間老百姓不畏艱難險阻,敢於冒險、勇於進取和正義的價值格局。在裝飾形式上通常按一定的格式來區分廟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雕飾為題材;脊頭、屋角的嵌瓷多是古代文武加冠立體人物,如《三國》《封神榜》裏的人物,當下汕頭市區老媽宮(天后宮)的嵌瓷裝飾就有《盜仙草》《寶蓮燈》《郭子儀拜月》等,毗鄰天后宮的關帝廟有《三英戰呂布》《龍虎會》等;而照壁上的嵌瓷多以飛禽走獸等圖案為題材,如麒麟、獅象、龍虎仙鶴、梅鹿等,其構圖多采用兩邊對稱的方法。 [5]  [6] 
“雙龍搶珠”是大型屋脊嵌瓷裝飾較為典型的表現題材,屋脊的“雙龍搶珠”採用對稱的構圖方法,中間是一顆璀璨的寶珠,龍頭向着寶珠,龍身下飾是雲團,塑造駕雲騰躍的狀態,整體氣魄雄偉,龍身以綠色為主,作為建築嵌瓷作品主體,它的構圖是左右雙飛龍,嵌瓷藝人較為下工夫,構圖氣勢雄偉,追求強烈的故事效果,色彩鮮豔絢麗。 [5] 

鑲嵌(潮州嵌瓷)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潮州嵌瓷不僅是一種民間工藝,更是地域文化的體現,嵌瓷藝術承載了潮汕人的審美價值觀,傳承了潮汕歷代地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類在建築裝飾範圍內的獨特創舉。 [7] 
傳承狀況
由於市場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衝擊以及人們居住環境和風俗習慣的改變,傳統的嵌瓷工藝正面臨着隊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面,亟待搶救。 [1] 
傳承人物
盧芝高,男,1946年10月出生,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鑲嵌(潮州嵌瓷),申報地區為廣東省潮州市。 [8]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獲得“鑲嵌(潮州嵌瓷)”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鑲嵌(潮州嵌瓷)項目保護單位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評估合格。 [12] 

鑲嵌(潮州嵌瓷)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3年9月4日,“原道——盧芝高嵌瓷藝術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展,展覽入口處根據廣東美術館大堂空間結構特別製作的宗族祠堂。 [10] 
2019年11月7日至10日,一場中國工藝美術界的盛會——2019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將在南京舉行。活動中展出了潮州嵌瓷作品。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