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鑲口

鎖定
【鑲口】①以金、銀、銅、漆包鑲器物的口沿稱為“鑲口”。
中文名
鑲口
釋    義
以金、銀、銅、漆包鑲器物的口沿
如宋代定窯白瓷和景德鎮窯青白瓷器,因器物覆燒而口沿無釉,用包鑲的辦法把缺釉部位包起來。五代越窯青瓷則在施釉的口沿再加包鑲,稱為“金銀鈿”。②元代景德鎮的青白釉在器物口部塗上一圈醬色釉,稱“假芒口”。明代前期在一部分青花器上也施假芒口,中期以後一度停止,至晚期及清初景德鎮又盛行用紫金釉在碗碟一類製品上包鑲口沿,使釉色呈紫金或米色,也稱“鑲口”。 [1] 
參考資料
  • 1.    許紹銀,許可編,中國陶瓷辭典 首部中國陶瓷百科全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05,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