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馬吟

鎖定
《鐵馬吟》是趙登山創作於1985年的一首箏曲,全曲表現一個人朗誦佛經的情形,以歌頌佛家為主旨,用箏音表現了不同山頭的不同廟宇鐘聲的音樂形象
中文名
鐵馬吟
作    者
趙登山
創作時間
1985年
演奏樂器

鐵馬吟創作背景

《鐵馬吟》有着天時、地利、人和的創作背景。1985年中央文化部派趙登山等人出訪印度,參加國際大音樂節,需要一首歌頌佛家的參賽曲目,趙登山所在團的大力支持,吉林省歌劇院詞作家王英惠先生對趙老師在創作和構思上的協助,以寺院鐘聲為素材,很順利的創作出了此曲。 [1] 

鐵馬吟樂曲賞析

樂曲曲譜
樂曲曲譜(4張)
《鐵馬吟》是以歌頌佛家為主旨。趙登山用箏音親自示範不同山頭的不同廟宇鐘聲,並生動描述了《鐵馬吟》的音樂形象。 鐵馬,是指掛在廟庭屋檐下的鐵片,風吹則相擊出聲。樂曲以緩慢幽深的音調,模擬古琴音色及奏法,描繪出香煙屢屢,佛聲祥和的氛圍。有詩云:山峯悄上白玉階,古牆探出菩提葉,蓮花座前香火幽,鐵馬輕聲喚明月。而這正是樂曲意境的寫照。 [2] 

鐵馬吟演奏技巧

《鐵馬吟》的主體音樂形象是一人吟誦佛經的形象。這首箏樂作品的演奏,韻味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者要能平心靜氣,充分融入曲境,要通過意與境的結合來揣摩《鐵馬吟》 的音樂創作脈絡,樂曲的意與境在整個《鐵馬吟》的彈奏過程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樂曲彈奏時,在引子部分右手的 倍低音區以小撮連續奏出四小節和絃, 同時左手在音上進 行輕微的柔顫,這造成了一種餘音嫋嫋的感覺,彷彿深山古剎傳出的幽幽鐘聲, 後邊清脆的泛音則使人想起庭院下掛 着的鐵馬在微風中相互有節奏地和諧撞擊,發出迷人聲響, 那聲響曠遠而又充滿安詳之意。 [3] 

鐵馬吟社會影響

《鐵馬吟》不僅需要積極吸收傳統古箏藝術的優點和特色, 還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欣賞習慣進行彈奏手法上的創新,結合了宗教元素,深受大眾喜愛,是山東箏的代表曲目,也是古箏考級八級曲目。 [3]  這首箏曲是中國音樂家協會考級的七級曲目。

鐵馬吟作者簡介

趙登山 趙登山
趙登山(1933~),中國著名的民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奏員。1933年,趙登山出生于山東省鄆城縣楊寺村,8歲開始師從老藝人楊安字、王登吉、梁衍義等學習曲藝、墜琴、軟弓胡。後師承民間藝術家樊西雨、張應易、李大邦、王邦貴等學習古箏。在60年的藝術生涯中,趙登山繼承發揚中華民族音樂傳統,創作及與人合作的《春到田間》、《歡慶節日》、《春來早》、《瀏陽河》等一大批優秀曲目廣為流傳,他嘔心瀝血培育民族音樂人才,為中國民族音樂作出了突出貢獻。 [4] 
參考資料
  • 1.    劉叢叢.從趙登山的演奏風格看山東箏派的藝術特徵——以《鐵馬吟》為例,音樂時空,2013,(7).
  • 2.    馬藝寧.箏曲《鐵馬吟》分析與演奏,南京藝術學院, 音樂學, 2010, 碩士論文.
  • 3.    張朗華.論古箏作品《鐵馬吟》的意與境,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0).
  • 4.    趙登山  .中國古箏網[引用日期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