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門鎮

鎖定
鐵門鎮,古名闕門、鐵門、缺門,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位於新安縣西南部,北接石寺鎮,東鄰城關鎮、南李村鄉,西與澠池縣、義馬市接壤,南界宜陽縣,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鎮域面積113.78平方千米 [1] 
2017年,鐵門鎮有常住人口77169人 [2]  。截至2020年,鐵門鎮共轄有8個社區、2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 [3] 
2012年,鐵門鎮生產總值3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税收入庫1.13億元,財政收入7092萬元,跨入河南省省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百強鄉鎮及洛陽市十強鄉鎮行列 [1] 
鐵門鎮先後獲得“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省級衞生鄉鎮”等榮譽稱號 [1] 
中文名稱
鐵門鎮
外文名稱
Tiemen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
下轄地區
8個社區、2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
政府駐地
鐵門村
電話區號
0379
郵政區碼
471800
地理位置
新安縣西南部
面    積
113.78平方千米 [2] 
人    口
77169人(2017) [2]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千唐志齋博物館、張鈁故居、石刻唐書,北魏石窟等
火車站
鐵門站
車牌代碼
豫C

鐵門鎮歷史沿革

鐵門形成於漢代。
1947年8月鐵門解放,當時屬三區,區政府先後設於白牆、高溝、省莊、廟頭等,後遷鐵門村。
1951年11月,三區改為鐵門區,轄21個小鄉。
1955年7月,鐵門鎮將宜陽縣與陳村毗鄰的高莊、蔡莊2個自然村劃歸新安縣鐵門區晁村鄉。
1956年1月,撤區並鄉,原鐵門區劃為鐵門、廟頭兩個中心鄉。同年11月,撤銷中心鄉,鐵門、廟頭兩個中心鄉合併為鐵門大鄉,下設16個高級社,同年,鐵門鎮成立廟頭高級社(也叫光明社),是新安縣的第一個高級社。
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新安縣成立6個人民公社,將鐵門人民公社改為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5月,又改為鐵門人民公社
1961年下半年,恢復鐵門區,轄1鎮和4個公社,即鐵門鎮、克昌人民公社、陳村人民公社、廟頭人民公社、高省人民公社。
1962年,再次撤銷鐵門區,境內分為鐵門、廟頭2個人民公社,其中,鐵門公社管轄21個生產大隊,178個生產隊。
1963年,新安縣縣17個人民公社合併為10個人民公社。鐵門人民公社為其中之一,轄20個生產大隊。
1984年1月,取消人民公社,恢復鐵門鄉。
1985年6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鐵門撤鄉建鎮。
2010年4月,鐵門鎮的省莊、高平、西窯、東窯、下羊義、辛莊、克昌、土古洞8個行政村劃歸新安縣產業聚集區代管,鐵門鎮直接管轄的行政村數由33個變為25個 [1] 

鐵門鎮行政區劃

鐵門鎮地圖(2012年) 鐵門鎮地圖(2012年)
2012年,鐵門鎮轄33個行政村(8個有新安縣產業集聚區代管) [1] 
截至2020年,鐵門鎮共轄有8個社區、2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 [3] 

鐵門鎮地理環境

鐵門鎮位置境域

鐵門鎮位於新安縣西南部,地處北緯34°40′~34°48′,東經111°59′~112°06′,北接石寺鎮,東鄰城關鎮,東北、東南分別與正村鎮和南李村鎮接壤,南界宜陽縣鹽鎮鄉,西交澠池縣和義馬市,南北長約14千米,東西寬9千米 [1]  [4] 

鐵門鎮地形地貌

鐵門鎮屬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為“南嶺北山夾一川”:北為邙山餘脈,主峯方山(海拔639米)、雲頂山(海拔635米);南部為丘陵;中部為澗河川,地勢平坦 [1] 

鐵門鎮氣候

鐵門鎮氣候屬於北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象因素變化明顯,一般情況下,西風多晴天,東風偏陰雨。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其特點是光熱資源充足,降雨量偏少且分配不均,年降水量在550毫米—670毫米,近一半雨量集中在7、8、9月份,乾旱少雨天氣比較頻繁。年均氣温14℃,極值達43℃。冬季西北風偏多,多數天氣風力超過三級以上 [1] 

鐵門鎮礦產資源

鐵門鎮主要礦產資源有石英石、石灰岩、紅砂、煤炭、焦包土等。石英石儲量6121.5萬噸,層厚20米—47米,礦石乳白色,為純質石英組成,含二氧化硅96.8%~98.8%。主要分佈在崔家莊的方山上。石灰石儲量3.8億噸,多屬寒武系石灰岩,一般含氧化鈣50%左右,以西蔡莊、廟頭、溝頭、崔家莊村為主。煤炭儲量5000萬噸左右,分佈在鎮域北部董溝、雲頂、崔家莊等村。鋁礬土儲量約1億噸,以董溝村為主,崔家莊村少量。紅砂儲量近億噸,分佈於薛村、高溝、鐵門、劉河等村 [1] 

鐵門鎮人口

2012年,鐵門鎮常住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3萬人 [1] 
2017年,鐵門鎮有常住人口77169人 [2] 

鐵門鎮經濟

鐵門鎮綜述

2012年,鐵門鎮生產總值3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税收入庫1.13億元 [1] 
2005年—2012年鐵門鎮經濟指標統計表
  
年度
規模以上工業
  增加值(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
  投資(萬元)
農民人均純
  收入(元)
2005
19575
16748
3451
2006
24958
21486
4031
2007
30561
28677
4505
2008
43961
33696
5480
2009
77336
51704
6087
2010
60294
78728
6690
2011
90819
118363
7419
2012
113545
116194
8650

鐵門鎮第一產業

  • 農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鐵門缺少水利設施,生產技術落後,糧食產量低,單產只有幾十千克,農民收益少,大都不能自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興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使水澆地面積不斷擴大。
1958年前後,鐵門公社修建了段家溝水庫、衞星大渠、尚莊水庫、玉梅水庫、蔡莊水庫、黃灣水庫、東溝河水庫等,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0年後,鐵門公社各村打機井、挖水塘、建電灌站,村村有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一定改善。
1976年,鐵門人民公社對北澗河進行治理,投工5.5萬個,造地15公頃。
1978年,鐵門公社有耕地4723公頃,水澆地1000公頃,佔21%,居新安縣之首;夏糧單產308千克,秋糧單產258千克。
1980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經濟作物大面積種植,林果業、大棚蔬菜、煙葉、辣椒成為農業增收的主打產業,並逐步形成規模。
1983年,鐵門鎮糧食總產量3.56萬噸,為1978年的1.3倍。
2010年,鐵門鎮對位於南大嶺的中低產田進行改造。該項目總投資600萬元,規劃改造土地333.3公頃,項目涉及老君洞、蔡東、陳村、南高莊、晁村等村。該項目新打深井14眼,修復、配套機井1眼,鋪設地埋管42公里,修築田間機耕路8.5公里,架設輸變電線路9公里,栽植路林及防護林1.5萬棵,安裝田間出水口900多個。可保證333.3公頃土地實現節水灌溉,土地綜合效益增長20%以上,同年,鐵門鎮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其中市級示範社1家,註冊資金50萬元以上;農民技術培訓3000人次。
按照“南抓辣椒、煙葉,北抓櫻桃、核桃”整體規劃,2010年,鐵門鎮沿鐵磁路兩側耕地種植辣椒1200公頃、優質煙葉200公頃;以鐵門村為中心土地流轉33.3公頃,進行花卉種植;沿北環線兩側,以薛村、高溝村為中心,補植核桃66.7公頃;沿龍澗村至雲頂煤礦道路兩側土地流轉66.7公頃,種植核桃樹、大粒櫻桃樹;以崔家莊村為中心,種植核桃66.7公頃 [1] 
  • 畜牧業
1950年鐵門鎮大牲畜存欄3800頭,其中耕牛3000頭,驢、騾、馬共800頭。牲畜、家禽種類有豬、羊、兔、狗、貓、雞、鴨、鵝等,以羊、豬、雞所佔比例最大。
20世紀70年代以前,大牲畜牛、驢、騾、馬最多,當時機械化程度差,牛、馬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牛以耕種為主,驢、騾、馬除耕種之外,還可兼搞運輸。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着農業機械化突飛猛進,大牲畜數量大幅下降,養牛以食肉為目的,驢、馬、騾運輸日漸減少,僅個別山區農户養牛、驢用於耕作。小牲畜(禽)的養殖數量猛增,出現大量養殖專業户,養雞萬隻以上專業户最多時鐵門鎮12户,2000只~5000只專業户38户。
2006年,僅槐林村600多口人的小村,養雞1000只以上户27户,基本形成產業。
2008年後,有養肉鴿、養鵪鶉以及養蠍、養魚、養甲魚、養蝸牛、養蟲等特種養殖。
2010年,陳村興建萬頭養豬場,帶動蔡東、南高莊、晁村、劉河、雲頂、崔家莊、董溝等村的畜禽養殖業。陳村招商引資500餘萬元建成萬頭養豬場,每年為集體創收2萬餘元,加之50餘户家庭養殖,每年每户收入平均增加5000餘元,成為除辣椒之外又一經濟收入支柱。
2012年,鐵門鎮牛存欄1065頭,豬存欄10798頭,羊存欄12378只,家禽存欄279723只,禽蛋產量1378噸 [1] 

鐵門鎮第二產業

1984年前,鐵門公社、生產大隊興辦一些社隊企業,主要有鐵門公社機械廠、廟頭大隊石料廠、鐵門大隊磚廠等。鐵門公社機械廠設有拉管、切驗、電機農修、金工、鑄砂6個車間,主要產品為拉管、電機、打麥機,年產值68.8萬元。
1978年,轉產消聲器,成為河南省最早的環保設備生產廠家之一。
1984年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打破了行業、區域和所有制的界限,出現了大中小一齊上,集體、個體、聯合體齊發展,形成了以硅鐵、環保設備、耐火材料、採礦、鋁加工等支柱產業。硅鐵企業以鎮辦鐵合金廠、民福鐵合金廠為骨幹,形成集體、聯營鐵合金廠6家,主要產品為75號硅鐵、錳鐵、硅鈣合金,年產量8000噸。
1987年,新安電廠落户廟頭村,後發展為萬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新安縣政府在鎮轄區內設立新安萬基工業園區(後改名為新安縣產業集聚區)。
2008年,生產浮法玻璃392.69萬重量箱,銷售收入25.25億元。
2010年,鐵門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3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16.08億元 [1] 

鐵門鎮第三產業

1957年7月,鐵門供銷社成立,主要業務為購進、銷售、服務、加工、收購等。
1979年,鐵門鎮商業銷售額在220萬元—250萬元,固定資產總額270萬元。改革開放後,個體商户遍地開花。
1990年以後,供銷社門店和網點實行租賃承包。
20世紀90年代,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個體商户成為商貿服務業主力軍,並形成餐飲、理髮、浴池、旅店、電氣、雜修、照相、婚慶服務等門類齊全的服務行業。為繁榮商貿服務業,鎮政府統一規劃,闢地選址,投資興建3座專業市場,有廟頭農貿市場、鐵門老廣場菜市場、溝頭村國道邊農貿市場。
2010年,鐵門鎮有村級農家超市56家;有鐵門村、廟頭村、溝頭村、蔡莊村、楊樹窪村、工人村等集貿市場7處,總攤位數2300個,年銷售額2600萬元左右 [1] 

鐵門鎮交通運輸

鄉村道路 鄉村道路
鐵門鎮境內有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有鐵門、南崗兩座火車站 [1] 

鐵門鎮社會事業

鐵門鎮教育事業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鐵門王喬洞廟主創辦的柯陽初級小學堂,為新安縣小學教育之始。
民國年間,鐵門鎮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曾創辦私立國學專修館(相當初中教育),聘請留美學生凌素瑩授課,招生20人,開設有“四書”、“五經”、古文、數學等課程,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停辦。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鐵門鎮廟頭村鄧煥文創辦私立國學專修館,招生2班,由前清秀才韓又白主辦,民國三十年(1941年)停辦。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張鈁把嵩縣德亭鎮中學遷至鐵門村,改稱私立嵩嶽中學,侵華日軍侵佔鐵門時停辦,日本投降後復課,辦有初中3班,高中3班。
民國時期,新安縣有私塾387所,鐵門鎮轄區有63所,其中廟頭村有24所,高平村、克昌村各有5所,薛村有3所,鐵門村、高溝村、省莊村各有2所,其餘多數村有1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鐵門鎮村村辦學校,逐步普及小學教育,當時,鐵門鎮廟頭村有第四中學為縣辦中學。
1968年以後,大一些的生產大隊辦起初中。
1970年3月,新安縣第四中學改為鐵門高級中學,初期鎮高中為兩年制,曾試辦春季班(即年初入學,年末升級)。
1983年,鐵門高級中學為全縣10所布點普通高中之一;
1985年,改為鄉辦。
1990年,鐵門高級中學有班級7個,學生324人,教職工33人。後該校改稱“新安縣第五高級中學”,收歸新安縣縣管。
20世紀90年代,鐵門鎮形成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助教為榮,師以從教為樂”的教育氛圍。。鐵門鎮政府廣開渠道,多方籌資870餘萬元,新建、擴建中小學15所,教學樓13棟,辦公樓2棟,總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新建學校大門14個,廁所9座,修砌圍牆3700米。投資30萬元購置課桌凳、檔案櫃等,投入15萬元購買儀器,投入30萬元購買圖書,從根本上改善辦學條件。其中,高平村籌資186萬元,建成多功能教學樓1幢,“六室”俱全,並裝備當時新安縣唯一的一個現代化電腦自控語音室。廟頭村集資100萬元用於學校建設,受到省樹碑表彰。
1997年,鐵門鎮有小學25所,教學點42個,在校學生7892人,教師218人;初中4所,在校學生3423人,專任教師149人。
2002年6月,新安電力集團公司捐資180萬元興建新安第五高級中學教學樓,使其規模擴大,教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2006年—2007年,新安第五高級中學有學生1700人,教學班28個。
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鐵門鎮政府歷經3年,投資1300餘萬元,在鎮新區龍山大道西建成第一中學新校區,
2005年8月,第一中學遷入新址。
2006年4月,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該校為“鐵門希望學校”,
2012年年底,鐵門鎮有初中4所,在校學生3195人,在職教師163人;小學26所,在校學生7006人,在職教師281人 [1] 

鐵門鎮文化事業

鐵門鎮文化站成立於1952年,是當時新安縣4個文化站之一,1959年停止辦公。
1978年9月,新安縣恢復文化站,主要工作是負責組織鐵門公社文化活動,組織各種文藝演出,如戲劇會演、社火會演;培養基層音樂、戲劇、書法、美術等各種文藝骨幹,承辦實用技術、藝術培訓班及各種展覽等。
2000年後,村級文化大院(以前叫村級文化室)興起。
2012年,鐵門鎮文化大院建設總投資超過1000萬元。廟頭村、鐵門村、溝頭村、龍澗村、鹽倉村、薛村村、槐林村、崔家莊村、董溝村、劉楊村等文化大院有電教室、展覽室、器材室等,功能更齊全。在基層推行“新農村書屋”建設,方便農民學習科學技術。國家文化宣傳部門啓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連年向村級文化室配備書架、圖書、電視、影像儀、電腦等大件文化活動器材。
2012年年底,鐵門鎮有文化大院21個,大部分都有圖書室、娛樂室 [1] 

鐵門鎮醫療衞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鐵門街上僅有李學泗診所、王丙蘭診所、王長水的“永生牙科診所”幾家小型私人醫療點。
1958年,租借民房21間,流動資金約3500元,將3所診所合併轉為公有,稱鐵門衞生院。
1973年,鐵門衞生院購民房45間,遷至鐵門西街。
1988年,鐵門衞生院在廟頭村設立分院,新建樓房面積1500平方米,1989年5月開診。
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流行,鐵門鎮開始“非典”防治工作,鐵門鎮衞生院抽調40餘名醫務人員,大搞宣傳預防並建立發熱門診觀察室,配置500MA牀頭透視機1台,雙目顯微鏡1台;投資7.38萬元,用於購置醫療物資、器械、防護用品等;鐵門鎮衞生院共下鄉入户檢測返鄉人員1832人,徹底切斷“非典”流入途徑,經過全院醫務人員努力和羣眾的積極配合,2003年6月10日,取得抗擊“非典”防治工作勝利。
2010年,鐵門鎮新衞生院工程啓動,新院位於北澗河南岸,佔地30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總投資700萬元,分為門診樓、病房樓、體檢中心、職工生活區4大部分。
2011年5月,新衞生院投入使用,改善了鐵門鎮人民的就醫環境,基本滿足了羣眾的就醫需求。
2012年年底,鎮門鎮衞生院有醫務人員72人,病牀73張;全鎮有村衞生室33個,農村醫務人員87人 [1] 

鐵門鎮歷史文化

鐵門鎮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位於鐵門鎮鐵門村,是中國最大的墓誌銘博物館,為辛亥革命元老、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所建。
千唐志齋始建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竣工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千唐志齋自成體系,齋室主要包括1個走廊、3個天井、大小拱式磚窯15孔,各天井之間有通道相連,面積560平方米。共收集各種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宋志88件、明志30件、五代志22件、西晉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元志1件、清志2件、民國志10件、墓誌蓋19件、其他54件,有不少是稀世之物。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根據唐志有千件以上,題額(篆書)“千唐志齋”。
1963年,千唐志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成立千唐志齋管理所,1990年更名千唐志齋博物館
1996年11月,千唐志齋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新安縣政府投資2000萬元對千唐志齋外圍環境進行治理,拆遷98户。
2008年—2010年,實施千唐志齋二期改造工程,新安縣政府投入資金2700萬元進行千唐志齋內外環境治理,包括張鈁故居維修布展、鐵路立交橋工程、拆遷補償工程等 [1] 

鐵門鎮洞真觀

洞真觀,俗名王喬洞,位於鐵門鎮玉梅村,玉梅河從觀西流過,觀東為山,為元代所建的道教聖地之一,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分為建築區、洞窟區。建築區在北側,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分三進院落,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大殿(三清殿)、官廳、玉皇殿,另有道房、廂房、王母殿等。三清殿及山門都有壁畫,三清殿內共有彩繪壁畫24幅,雖年久褪色,但輪廓清楚,內容較為豐富,殿內樑架上繪有龍、雲紋等圖案,院內及南洞區存各類碑刻近70件 [1] 
2019年10月7日,洞真觀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鐵門鎮晁村東遺址

晁村東遺址位於鐵門鎮晁村村東,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北高南低,南部為土溝,北側為陳村張家墳,面積700平方米,南北長35米,東西寬20米。在地表發現有較為豐富的陶片等遺物。遺址區有豐富的文化層堆積,文化層厚度1.5米—2米。遺址土色黃褐,土質軟,遺物有陶片、獸骨和石器等。陶片有泥質陶和夾沙陶,以泥質陶為主,陶色有紅陶、灰陶;紋飾有劃紋、方格紋、繩紋、附加堆紋、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罐、盆、鼎、尖底瓶等遺物 [1] 

鐵門鎮鐵門尚莊遺址

鐵門尚莊遺址位於鐵門鎮玉梅村的尚莊村溝東,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東為農田,西為玉梅河,南接縣園藝場職工住宅,東西270米,南北190米,總面積為5.13萬平方米,包含物較為豐富,在地表及北部斷崖發現有紅陶、灰陶殘片,紋飾有籃紋、弦紋、繩紋及內帶麻點的殘陶片,可辨器形有盆、罐、豆,遺址延續時間較長,涵蓋了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