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鏵

鎖定
鐵鏵(tiehuá),西漢文物。1979年出土於青海共和縣曹多隆古城,海南州民族博物館收藏。
中文名
鐵鏵
拼    音
tiehuá

目錄

鐵鏵簡介

鏵為鐵鑄,部分鏽蝕殘缺,形制呈鈍角等腰三角形,現存兩翼最寬處為12.5釐米。銎部鏽蝕不清,至尖部長6.3釐米。曹多隆古城系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設置的西海郡5個屬縣之一。鐵鏵的出土可證最遲在西漢未年,犁耕農業已經河湟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廣西賀縣已出土過東漢鐵鏵兩件,説明廣西在東漢初期使用牛力耕地確已開始。

鐵鏵鐵鏵的作用

鐵鏵(tiehuá)是宋代裝在耬車上用來疏鬆泥土用的,主要用作耕種和水利灌溉。鐵鏵(tiehuá)為耕犁破土的鋒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鐵鏵(tiehuá) 鐵鏵(tiehuá)
西漢時期耕作技術有很大發展,鐴(bì)土與犁鏵組合,構成複合裝置,能將耕起的土垡破碎和翻轉,更適於耕翻土地和開溝作壟。大鐵鏵碩大沉重,與其配套的犁架必須加大加固,整架耕犁的重量也隨之增大,通常需要兩頭或兩頭以上壯牛挽拉,用於開溝,也可用來竄垡、活地,是漢代鐵器冶鑄業和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