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皮鼓

(君特·格拉斯創作長篇小説)

鎖定
《鐵皮鼓》是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創作的長篇小説,是其“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
全書由三部、四十六章構成。作者採用倒敍的手法,讓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在兩個時空平面上敍述發生在德、波邊境和但澤地區半個多世紀的事件。第一個平面是1952至1954年主人公奧斯卡·馬採拉特因妄攬罪責蹲在精神病院寫他的回憶。第二個平面是奧斯卡的回憶內容:他從1899年他的外祖父母結婚開始一直寫到1952年他進醫院為止。 [1] 
1980年,根據該小説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被搬上銀幕,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99年10月瑞士文學院在授予格拉斯諾貝爾文學獎時,稱“《鐵皮鼓》是二戰之後世界文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作品名稱
鐵皮鼓
外文名
Die Blechtrommel
作    者
德君特·格拉斯
創作年代
1958年
作品出處
“四七”社朗讀會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521000
首版時間
1959年

鐵皮鼓內容簡介

小説中穿插講述了但澤的多災多難的歷史。俄、奧、普第三次瓜分波蘭時,這個海港城市劃歸普魯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但澤成為自由市,由國際聯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澤走廊問題為藉口,入侵波蘭,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戰後但澤劃歸波蘭。
第一篇,故事發生地點是但澤,時間從1899年到1939年,主要以1933年納粹黨魁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後納粹勢力在但澤抬頭為背景。故事由主人公奧斯卡·馬採拉特來敍述。奧斯卡的外祖父耶茨切克結婚前原是一個縱火犯,迫於憲兵追擊,慌不擇路鑽進了後來成為奧斯卡外祖母的女人的裙子底下,結果兩人喜劇性地成了親,生下奧斯卡的母親阿格奈斯。阿格奈斯長大後嫁給了萊茵州的青年阿爾弗萊德·馬採拉特,但她又與她的表親揚·布朗斯基保持着私情,並與之懷上了奧斯卡。1924年奧斯卡降生後變成了馬採拉特的婚生子。而奧斯卡對其表舅布朗斯基卻天生親近,與馬採拉特保持距離。三歲生日,他媽媽送他一面兒童玩的鐵皮鼓。他不想加入成年人的世界而自我傷殘,一跤摔成患侏儒症的侏儒,身高九十四公分,不再長個兒,但智力卻比成年人高三倍,而且意外地獲得了唱碎玻璃的本領。他常用尖鋭的歌聲來表達他對某種事態的憤怒,甚至用這種聲音在商店的櫥窗上穿孔,以便讓別人伸進去偷拿東西。但有時也遇到過失靈的尷尬。除了他父母的日用品商店以外。他也常在鄰家的烤麪包店和蔬菜店跑動。他因品行不好被學校開除,他就跟着麪包店的太太學知識。他母親則是一位較傳統的女性,因與表親的婚外情常感內疚。懷奧斯卡時她一見鯉魚便嘔吐,後來物極必反,竟猛吃生魚,後因此中毒而死。父親僱了個十七歲姑娘當幫手,奧斯卡16歲那年與之發生性關係。但同時他發現養父也與這位叫瑪麗婭的女子私通,他便用鼓槌拼命在牀上敲打以示憤怒,他幾次勸瑪麗婭打胎,均遭拒絕。瑪麗婭生下庫爾特後,奧斯卡拒絕去教堂參加“弟弟”的洗禮,因為他自己清楚這是他的兒子。奧斯卡雖身為侏儒,卻豔福不小,先後跟好多個女人有染。
第二篇,地點仍是但澤,時間從1939年到1946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軍事行動,納粹黨的安樂死計劃(把精神病患者、痴呆兒童等病人作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滅),集中營煤氣室屠殺猶太人,1944年軍官暗殺希特勒的“七.二”事件,以及戰後劃歸他國的原德國領土上的德國人被驅逐。養父馬採拉特經不起蠱惑,很快加入了納粹,當上衝鋒隊小隊長,他的生父布朗斯基在波德戰爭期因參加過保衞一所波蘭郵電局的戰鬥,後來被納粹處死。奧斯卡先後有過好多朋友,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大多一個個死去,只有一個名叫貝布拉的上尉,據説跟上層有關係混得不錯。奧斯卡參加由他負責的前線劇團並去巴黎演出,還與一位叫羅斯維塔的女子度過一段美好時光,不想在盟軍登陸諾曼底時,羅斯維塔中彈身亡。他離開劇團,回到家鄉。參加他的親生兒子庫爾特三歲生日,送他一隻鐵皮鼓,兒子卻毫無興趣。奧斯卡很失望,遂與瑪麗婭來到教堂,將鐵皮鼓掛在耶穌像的身上。他覺得自己是耶穌的繼承人,開始收門徒,於是成了一個青年團夥的頭目,屢對教堂進行騷擾,導致警察抓捕,他因“年小”被警察放過。這時反攻的蘇軍到來,馬採拉特為了掩蓋身份,急忙將帽徽扔掉,卻被奧斯卡揀起,重新遞到他手裏。他匆忙塞進嘴裏,卻被別針卡住了喉嚨,最終被蘇軍擊斃。葬禮上奧斯卡將鐵皮鼓扔到他的身上,決心讓自己的身體長高,達到1.21米。但不得不忍受着身體生長過程中的疼痛,結果變成胸凸背駝的矮人。
第三篇,地點是杜塞爾多夫,背景是戰後美、英、法佔領區即西德的物資匱乏時期,老百姓的黑市交易,帝國馬克貶值和以美軍香煙為商品交換計值單位,西德貨幣改革,通過基本法和聯邦德國成立後的經濟復甦,時間從1946年到1954年。這些是小説發表時三十歲以上的德國人都親身經歷過的、想忘也忘不了的往事,而作者偏要勾起人們對這些往事、尤其是個人在這段既往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回憶。而以但澤為故事發生地本身,就涉及到當時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瑪麗婭和庫爾特大做黑市生意。奧斯卡先當石匠幫工刻墓碑,後當模特兒。1949年,西德通過基本法,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出任總理。身高一米七八的女模特兒烏拉當裸體聖母,大腿上坐着身高一米二三、雞胸駝背的裸體奧斯卡充當聖嬰耶穌,把靈感灌輸給新潮畫家,創作了一幅《四九年聖母》。奧斯卡向瑪麗婭求婚遭拒絕後復又追求,單戀未曾見過一面的護士道羅泰婭姆姆,性壓抑驅使他幹出荒唐事。他組織三人爵士樂隊,在洋葱地窖目睹戰後精神壓抑的羣體,在這無淚的世紀靠切洋葱辣出圓滾滾的淚珠,得到感情宣泄。“西方”演出公司把他捧成鼓手明星,公司老闆原來是善於在政治上見風使舵的侏儒貝布拉。貝布拉死後留給他大筆財產。奧斯卡富了但心中空虛。他牽狗散步揀到一根戴戒指的無名指,便把它浸在盛酒精的大口瓶裏對之朝拜懺悔,原來這是被情敵謀殺的道羅泰婭姆姆的無名指。奧斯卡讓想出風頭的維特拉到警察局去報案。他被捕時自稱“耶穌”,他的意圖就是為了得到一片淨土——護理和療養院裏白漆欄杆的病牀,以便回憶和思考往事。奧斯卡過了他的三十歲生日,但他對這種富裕的市民生活感到厭倦,遂投案自首,被警察抓入瘋人院同時也是療養院。 [2] 

鐵皮鼓作品目錄

第一篇
肥大的裙子
木筏底下
飛蛾與燈泡
照相簿
玻璃,玻璃,小酒杯
課程表
拉斯普庭與字母
塔樓歌聲的遠程效果
演講台
櫥窗
沒有出現奇蹟
耶穌受難日的菜譜
棺材一頭小
赫伯特·特魯欽斯基的背脊
尼俄柏
有信有望有愛
第二篇
廢鐵
波蘭郵局
空中樓閣
他躺在薩斯佩
瑪麗亞
汽水粉
特別新聞
把昏厥帶給格雷夫太太
七十五公斤
貝布拉的前線劇團
參觀水泥 -- 或神秘,野蠻,無聊
接替基督
撒灰者
耶穌誕生戲
螞蟻大道
我該不該呢
消毒劑
在貨運車皮里長個兒
第三篇
打火石與墓碑
北方幸運女神
四九年聖母
刺蝟
衣櫃裏
克勒普
在椰子纖維地毯上
在洋葱地窖裏
在大西洋壁壘或地堡不能同水泥分家
無名指
末班有軌電車或朝拜密封大口玻璃瓶
三十歲 [2] 

鐵皮鼓創作背景

二戰結束,德國成了一片廢墟,以小説家雷馬克、阿·茨威格、詩人高特弗利德·本等為代表的“流亡文學”陸續從國外回來,然而德國文學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這一時期的文學語言明顯生硬,缺乏活力,人們在努力的找尋流失的語言特色和生動,然而,作品中語言卻依然顯的呆滯刻板。戰後的廢墟文學主要反映戰爭生活的痛苦,內容幾乎全部來自現實的生活。很明顯,這一時期的文學內容重於文字,遭受戰爭痛苦的人們勇敢的拿起了筆,堅決的把他們內心的苦悶和壓抑付諸於紙上,用即使是僵硬的語言把這失落的一代人繁複的內心世界表現的特殊而特別。
德國新一代文人大多出生於兩次大戰之間。居住在東德的滿懷革命樂觀主義,謳歌經濟建設和農業集體化事業;居住在西德的作家一時甚感嚴峻,面對一片廢墟,不得不“從零開始”,頭幾年寫了不少哀嘆祖國命運和個人不幸的作品,被稱為“廢墟文學”。1947年成立的“47社”,成為重新凝聚西德作家的中堅力量,其中《鐵皮鼓》更是德國戰爭文學到反思文學的一個里程碑。 [2] 
《鐵皮鼓》是建立在格拉斯之前寫的很多相互獨立的戲劇劇本、芭蕾舞劇本片段或草稿基礎上的。格拉斯的整個創作過程持續了大概四年,他給小説擬定過不同的題目,小説最終的思路、構想也是逐漸摸索出來的,很多章節一開始有多個版本,多個章節齊頭並進。整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擴展、調整、修改的過程,就像在雕刻一件雕塑一樣。為了保證細節的真實,格拉斯還赴但澤實地考察。 [3] 

鐵皮鼓人物介紹

奧斯卡
德國鄉村男孩。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裏充滿着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身體停留在三歲的高度。 [2] 
馬採拉特
奧斯卡的養父,同時和奧斯卡都佔有了女僕瑪麗婭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希特勒上台後,他加入了納粹黨。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被殺。 [2] 
阿格奈斯
奧斯卡母親,私底下和自己的表親幽會,一天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生下奧斯卡後由於飲食過量而死。 [2] 

鐵皮鼓作品鑑賞

鐵皮鼓主題思想

《鐵皮鼓》是一部社會批判小説,它既清算曆史,又鞭笞現實。德國在1871年統一以前,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這造成國民心理封閉,眼界狹小,只關心自己利益,缺乏大國公民的風範。法西斯主義之所以能在德國得逞,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利用了德意志民族中這種固有的“國民性弱點”,即“市儈習氣”。德國人的市儈習氣在歷史上是有名的,不僅馬克思、恩格斯曾給予了嚴厲的抨擊,詩人海涅、畫家格羅斯等都通過自己的作品給予了尖鋭的諷刺。有這種習氣的人,面對惡勢力的猖獗,或者苟且偷生,聽之任之;或者為了眼前利益,不惜與之同流合污,為虎作倀;事情一過,只要有吃有穿,他便自滿自足,把往事拋諸腦後,從不認真反省,從而一再導致民族悲劇的重演。格拉斯顯然看到了現實中存在的這種危險,故他讓他的主人公戰後唾棄那種安穩、富裕的生活而進瘋人院,意味着他不讓他的主人公掉入世俗社會的大染缸,免受市儈國民性流毒的侵害。 [4] 

鐵皮鼓藝術特色

結構
《鐵皮鼓》是一部第一人稱小説或自述體小説,即由主人公奧斯卡自述人生經歷。小説的主要素材則是作者格拉斯本人的經歷與見聞。小説採用的是框架結構。開篇是奧斯卡在療養與護理院(精神病院)以白漆欄杆病牀為隱居地,讓人買來“清白”的紙,敲響鐵皮鼓回憶往事,寫下他的自供狀。原來奧斯卡成名之後又產生厭世情緒,便心生一計,讓他的朋友告發他,警方把他當作殺人嫌疑犯關進精神病院監視。末篇是謀殺案真相大白,奧斯卡將被無罪開釋,迎來他的是三十歲生日。整個故事情節就在這個框架結構內展開。
格拉斯有着犀利的目光和非凡的記憶力,他能把自幼起見到過的事物牢記在心並描繪出來。他善於捕捉有特色的事物或場景,如在冬季集市上出租燒熱的磚頭當腳爐,用繩子拴住死馬的馬頭扔在海里捕鰻魚,這在當時當地是司空見慣的,一旦寫出來卻會讓人感到新奇而有吸引力。格拉斯把形形色色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件、真實的場景編織進一張虛構的網裏,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人似信非信,不信又不得不信。文學即語言藝術,德國人把文學作品叫做“Dichtung”,意即“語言藝術作品”。格拉斯的語言藝術就是畫家般的寫真技巧和富有想象力的虛構本領。 [4] 
風格
《鐵皮鼓》在藝術上具有巨大的原創性。在藝術風格上,它繼承了,也可以説復興了德國乃至歐洲文學史上一種非主流的,但具有強大“野性基因”的文學傳統。它的人文觀念是無視道德習俗,注重官能享受。其審美特徵是奇詭、怪誕。小説主人公往往是出身卑微的流浪漢,他與社會保持距離,對社會習俗不看在眼裏;他看似愚鈍可笑,流裏流氣,實則智商很高,精明機智,善於冒險;他既為上流社會當差,又善於發現富貴者的真正愚蠢和可笑,必要時給予機敏而有力的一鼓。
作者以奧斯卡這個角色巧妙地創造一種主人公與現實世界的距離,一種“陌生化效果”;奧斯卡在孃胎裏精神發育就成熟了,降生後在剛剛開始聽得懂大人説話、能夠接受社會意識的時候、他及時設法拒絕長大,以示不接受這個世界對他的馴化和塑造,以保持“本我”,從而不讓這個“異化”的世界來“異化”他:而他那個鐵皮鼓和奇異的嗓音則是他抵禦世俗社會把他融入的武器,所以每見他反感的事情他就擊鼓或喊唱。這就賦予作為主人公的敍述者以“第三隻眼睛”來觀察世界。而因為他的身高像個幼兒,因而他的視角是種“蹲着的青蛙”式的視角,是一種45度的角度,因此他看到的就不是成人們以平視角度所習見的戴着社會面具的世界,而是這層面具掩蓋下的真實世界。於是成人們在這個“幼兒”面前無須設防的偷香竊玉,等等見不得天日的事情都暴露在他眼前。這是小市民占主導地位的芸芸眾生的世界,也是德意志民族長期浴伏的情感傾斜惡性爆發和肆虐的世界。不願長大的侏儒奧斯卡不認社會世俗、倫理道德為何物,毫無顧忌地在社會上橫衝直撞,為所欲為,所以為社會所不容,以致被學校趕了出來。在“本我”的驅動下,只見他毫不掩飾地追求性的滿足(這正是巴洛克文學追求官能享受的特點)。毫不遲疑地攫取他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憚冒險和碰壁,甚至成了一個團伙的頭頭。從道德層面去看,這是個不好不壞,亦正亦邪的人物。然而,他小事不在乎,大事不糊塗。他對法西斯勢力並不沆瀣一一氣,為虎作倀。而當他富裕了,正走入貪圖安逸的小市民隊伍時,他採取及時逃離的態度。這是個有能力往上爬的人,只要他願意的話。然而他選擇了社會局外人的角色,對社會採取拒絕與嘲諷態度。
在創作技巧和手法上,作者不講什麼“主義”,也沒省任何框框,凡是用得着的,不論古今,一概”拿來“:因此,“巴洛克”文學中有過的,他採用了,現代主義運動中出現過的,他也吸收了,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因此,《鐵皮鼓》這部傑作的誕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上“巴洛克基礎”的縱向承傳,又是“現代血緣”的橫向感染。但是它既不是傳統的翻版,也不是“現代”的複製。就其情節的詭譎性和內容的諷刺性而言,它明顯有傳統成份;就其未將主人公作為性格典型加以塑造來看,它分明是一種現代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説,它既是傳統的革新,又是“現代”的創造。 [5] 

鐵皮鼓作品影響

1959年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揭幕,格拉斯和《鐵皮鼓》在書展上亮相。他給人的印象是既機智詼諧,又嚴肅認真。由於法西斯勢力的猖獗,加上20世紀30年代左翼作家隊伍對錶現主義的反擊,二戰前後的先鋒文學終止了試驗,至50年代後期,德語長篇敍事文學陷入危機。這時《鐵皮鼓》的橫空出世,不啻是石破天驚。立即引起巨大反響。但由於它的怪異面孔猛烈地衝擊着人們的審美習慣,爭議也不小。諸如“淫穢不堪”、“傷風敗俗”、“褻瀆神明”、“虛無主義”之類的評論形成反對者的主要嘈雜聲。然而由於此書喚醒了德國人的民族自省意識和在文學上的重大突破,肯定的聲浪很快淹沒了反對的聲音,併成為戰後聯邦德國第一部贏得世界聲譽的長篇小説。
1960年德意志評論家協會授予格拉斯文學獎,1962年他又獲得法國的文學獎。《鐵皮鼓》出版後的四年間,給格拉斯帶來了40萬馬克的收益,使這位“經濟奇蹟”時期持不同政見的作家成了“經濟奇蹟”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鐵皮鼓》在德國文學史上成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 [2] 

鐵皮鼓出版信息

1958年10月,“四七”社在阿爾高伊的阿德勒飯店聚會。“四七”社是一個鬆散的文學團體,既無綱領,也不發會員證,在作家漢斯·韋爾納 ·裏希特的主持下,每年聚會一次,作家們在會上朗讀各自的新作,當場聽取評論,該社就以這種方式來推動文學創作與評論的發展。從1950年至此時,“四七”社共評過五次獎,獲獎者是艾希、伯爾、艾興格爾、巴赫曼和瓦爾澤。這一次聚會時,來了一位年輕人。他來了,朗讀了,勝利了。君特·格拉斯,他從巴黎到此地,來時囊中羞澀。他朗讀了長篇小説《鐵皮鼓》的第一章《肥大的裙子》,與會者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生動、感人、清新,並同意授予他“四七”社獎(三千馬克)。次年秋季,格拉斯同他的《鐵皮鼓》一起在法蘭克福的國際書展上露面。這部小説的七種外文譯本的版權被賣出。
1960年,格拉斯定居西柏林。他的一些劇本,如《惡廚師》(1961) 等先後上演,第二部詩集《三角鐵軌》(1960)出版,接着,他的中篇小説《貓與鼠》(1961)和長篇小説《狗年月》(1963)相繼問世,尤其是後者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盧赫特漢德出版社把這兩部作品同《鐵皮鼓》一起改版重印時,經作者同意後加上了“但澤三部曲”的副標題。 [2] 

鐵皮鼓作者簡介

君特·格拉斯 君特·格拉斯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年生於但澤(今波蘭的格但斯克),父親是德國商人,母親為波蘭人。他十七歲被徵入伍。1945年負傷住院。戰爭結束時落入美軍戰俘營。之後,他當過農業工人等。政治方面,是“四七”社成員,其政治態度和作品中過多的色情內容曾在國內外引起過不少批評。格拉斯的創作活動從詩歌開始,自1956年起發表3部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1959年問世的長篇小説《鐵皮鼓》使他獲得世界聲譽,此外還有《貓與鼠》(1961)、《非常歲月》(1963,亦譯《狗年月》),合稱為《但澤三部曲》,成為一幅描繪德國社會生活的畫卷。格拉斯為當代聯邦德國重要作家,語言之新穎,想象之豐富,手法之獨特使他在當代世界文學中佔有一定地位,曾多次獲獎,幾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2] 
參考資料
  • 1.    鄭克魯主編.歐美文學名著導讀 修訂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07:293
  • 2.    鄭克魯主編.歐美文學名著導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06:293
  • 3.    張辛儀著.君特·格拉斯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0:31
  • 4.    《鐵皮鼓》譯本序  .易文網.2007-3-30[引用日期2012-09-28]
  • 5.    黃鐵池.21世紀外國文學系列教材 20世紀外國文學名著文本闡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