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爐村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和平鎮下轄村)

鎖定
鐵爐村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和平鎮,東與魯班村接壤,南和油榨坪村為鄰,西同廟子村相連,北與木門軍事會議紀念館、三合黃茶基地相接。距巴中市50公里,離廣元市110公里。
中文名
鐵爐村
地理位置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和平鎮

鐵爐村歷史沿革

鐵爐村 [1]  ,隋開皇三年(583年)起隸屬於集州,宋熙寧五年(1072年)起隸屬於巴州清化郡,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起隸屬於保寧府巴州化成縣,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清代隸屬於保寧府巴州南江縣,清道光七年(1821年)歸南江縣長赤鄉木門場,清宣統二年(1910年)歸南江縣長赤鄉青龍場,民國三年(1914年)起隸屬於嘉陵道南江縣,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三十日至二十四年四月(1933年5月30日至1935年4月)歸長赤縣木門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起歸南江縣青龍聯保,1949年12月19日起隸屬於達縣專區南江縣,1951年6月起歸南江縣正直區和平鄉,1952年1月歸南江縣玉堂區,1956年2月起歸南江縣正直鎮和平鄉,1958年9月起歸和平人民公社,1984年5月起隸屬於達縣地區南江縣和平鄉,1993年10月起隸屬於巴中地區南江縣,2000年12月起隸屬於巴中市南江縣和平鄉,2017年11月23日起隸屬於巴中市南江縣和平鎮。
2020年6月2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及紀念老子誕辰2591週年,四川省南江縣人民政府將宋朝寨村和鐵爐村合併為鐵爐村。由此鐵爐村便形成了“兩古寨一傳説”(鐵爐寨、宋朝寨和太上老君八卦爐誕生地)的獨特文化旅遊資源。
原宋朝寨村曾用名有:和平鄉六村、宋朝洞村;原鐵爐村曾用名有:和平鄉七村、鐵爐寨村。鐵爐寨與宋朝寨為同一山脈,自古以來村民們一起修寨子、修公路、打堰塘,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同享太平。鐵爐村人傑地靈,是令所有人嚮往的康養旅居生活目的地。

鐵爐村兩古寨一傳説

【鐵爐寨】因形狀像鐵爐而得名,與寨子緊緊相連的寨尾鏵爐埡是李耳造鐵鏵的地方。埡口有一種灰色石頭形狀像鐵鏵,在它的左上方有一大石像打鐵用的蒸登,在對面山上風箱門埡口有一石風箱。據老人説是鐵爐對風箱,風箱門也因此而得名。在鐵爐寨上還有一個水塘,是李耳打鐵沾火的地方。總之,不管是民間傳説,還是現場實景,打鐵場景一應俱全、栩栩如生。清咸豐十年(1860年)三月,該寨維修竣工時,保寧府巴州太學吳唐錫曾撰序雲:“……人事有順而不逆,天地間幾無容俎之地。況明明盜賊蠢起,顧不可欲而為之防乎,今觀鐵爐寨,聳雲端,摩霄漢,峭壁懸崖,天造地設,更加首事等四十餘家,協力同心,因前人之開創,為繼起之培修。行建斯寨也,前杜門,後開門,金城湯池,鐵壁銅牆,而有五行八卦相生,又何有盜賊之足雲……” 因修水利、建堰塘,曾有五公里的護寨圍牆被拆了許多。修建有前後寨門,前門為杜門,後門為開門,現存寨前門對聯為:願鐵統江山,不須羅紹六州鐵;看爐中水火,且守老君八卦爐。橫額為:設而常關。
宋朝寨】是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古寨。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為抗擊元軍入侵,當地軍民在此修了軍寨。寨四周岩石層疊,絕壁直立,實為“險阻天成”;寨頂形如帽蓋,地勢較平坦,有兩畝大的平地和一個在山頂巨石上人工開鑿出的水池(因全憑接收天降的雨水,故取名“天池”);寨頂設有圍牆和寨門,備有爐灶、防禦等設施,在此屯兵聚糧,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極適合守軍和百姓的生活。易守難攻的地形使其成為躲避元軍入侵之地,從南宋後期開始,連年戰亂在此留下了大量古戰爭遺蹟。宋朝寨從元朝(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就已失去了它的軍事價值,從而逐漸被毀壞。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仲夏,宋朝寨村、鐵爐寨村兩村當地村民共同出資重修宋朝寨以示紀念,寨門對聯為:歷宋元明清千秋永固,統老幼少壯萬古長瞻。橫批是:國泰民安。在20世紀30年代,因宋朝寨地處旺蒼縣木門寺軍事會議會址與長赤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禹王宮的中間,宋朝寨也是戰爭要地,留下了眾多紅色遺蹟、人文故事。紅四方面軍曾在這裏與國民黨川軍多次激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留下過光輝的足跡;宋朝寨當地村民積極參軍並捐贈物資,為川陝蘇區的鞏固和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太上老君八卦爐誕生地傳説】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打獵生產的工具都是由竹木製成的。那時,這一帶山上荊棘叢生,野獸成羣,山下田園荒蕪,生產極為落後,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後來,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位姓李的老漢,在這裏採礦鍊鐵、授徒傳藝、打造各種工具。每天晚上,當和平場後燈角寨的燈光亮起的時候,這鐵爐寨和鏵爐埡就爐火熊熊、紅光沖天。半夜子時過後,紅光逐漸減弱,風箱門就會傳來“呼噠呼噠”的拉風箱的聲音,鐵爐寨便傳來“叮叮噹噹”打鐵的響聲,直到早上雞叫為止。第二天,或在通往木門場的風箱門大路旁,或在去九龍場的鏵爐埡埡口上,人們都可以看見這位李老漢坐在路邊,面前擺着許多鐵製的鋤頭、犁鏵、彎刀、斧頭之類的東西,送給過往的行人,並傳授給他們使用的方法。久而久之,這一帶的人們都用上了李老漢師徒鑄造的生產工具。人們用它打獵、開荒、壘田、種地、修房造屋,漸漸地這一帶的荒坡變成了一壩好田好地,人們也慢慢地過上了富裕好日子。李老漢還用八卦爐煉丹、用思想教化,當地的百姓都過上了健康、長壽、快樂、幸福的生活。這位李老漢就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作者、太上老君、太上玄元皇帝、鐵匠祖師爺老子(李耳)。這一帶還建有老君廟和三清廟,專門供奉太上老君的神像,每年其誕辰日農曆二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會來老君廟祝壽,舉辦隆重儀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