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鏡面草

(中藥)

鎖定
鏡面草,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鏡面草Pilea peperomioides Diels [Podophyllum cavaleriei Lévl.]的全草。分佈於雲南,北京、南京、貴州亦有栽培。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丹毒,骨折。
中文學名
鏡面草
別    稱
翠屏草、象耳朵草、巖金花、紫常綠、鏡面葉、跌打散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蕁麻目
蕁麻科
冷水花屬
鏡面草
分佈區域
雲南、北京、南京、貴州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採收
毒    性
無毒

鏡面草入藥部位

全草。

鏡面草性味

味微苦、辛,性寒。

鏡面草功效

清熱解毒,祛痰消腫。

鏡面草主治

用於丹毒,骨折。

鏡面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敷搗。

鏡面草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鏡面草形態特徵

鏡面草:多年生肉質粗壯草本,高約20cm(栽培可達65cm)。全株無毛,節接很密集,上部密生宿存的鱗片狀托葉,褐色。葉螺旋狀排列;葉柄長3-14cm;托葉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披針形,長5-13mm,寬7-10mm,先端短尾狀漸尖,膜質,半透明,幼時灰白色,後漸變成深褐色;葉片盾狀,肉質,寬橢圓形至亞圓形,長、寬約4-7cm,先端鈍圓,基部近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掌狀脈8-10條,在兩面較明顯。花小,單性,雌雄同株;圓錐花序,雄花序長約22cm,花簇生於花序軸上,花序梗長達11cm,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被管4裂;雄蕊4;雌花被裂片3,不等大,長6-7mm,舟狀,無退化雄蕊;子房扁橢圓狀卵球形,偏斜,柱頭無柄,畫筆狀。瘦果卵形,稍扁,歪斜,表面有紫紅色細疣狀突起。花期4-7月,果期7-9月。
鏡面草
鏡面草(2張)

鏡面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2800m的林下潮濕處的峭壁上。分佈於雲南,北京、南京、貴州亦有栽培。

鏡面草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可治丹毒。”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