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鏡畫

鎖定
[eglomise] 在鏡背繪畫使之從正面看去是一幅彩色或鍍金畫的玻璃裝飾
中文名
鏡畫
外文名
eglomise,mirror painting
拼    音
jìnghuà
簡    介
鍍金畫的玻璃裝飾
中國鏡畫的發展
在清代初期,玻璃畫由西方傳入中國,經過我國的民間藝人的藝術加工、創造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風格。鏡背繪畫使之從正面看去是一幅彩色的玻璃裝飾,鏡畫既是玻璃畫。由於在當時國內玻璃製造工藝落後,制約了它的發展,使其成為有錢人家的裝飾品。乾隆時期鏡畫藝術得到最大的發展。但數量較少。
清晚期,玻璃的製造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量大增。這時期一些民間藝人組建工廠,專門生產玻璃畫。使這門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清末到民國時期,玻璃畫風靡全國,幾乎家家都有。在當時較著名的玻璃畫藝術家有高子陽、劉玉霖、李雲亭、桌非、金夢樓等人。
鏡畫的傳統手法,通常在絲網上繪上圖,再印到玻璃上,用畫筆蘸顏料塗上顏色,再裝上鏡框,製作過程並不複雜。玻璃畫的畫面圖案的內容大多是顏色鮮豔的景物、美女、人物仕女、歷史故事、花鳥魚蟲,再加上祝福的話,在當時婚嫁送禮都少不了它。
玻璃畫的產地,在清代時主要在山西省。因為大多是有錢人家用的,畫工都很精緻,但是由於清王朝的一些禁忌,內容比較單調。到民國時期主要產地在河北省秦皇島。由於要適合大多數人家使用,畫工好、壞都有,由於沒有了清王朝的禁忌,內容更加廣泛。
1757年,中國只剩下廣州為惟一的通商口岸,所以廣東外貿最盛。18世紀清代外貿繼續增長,出口商品除絲綢、陶瓷、漆木傢俱等外,還有繪畫作品。有充分的記載和實物證明18世紀廣州出口畫作坊就已經相當活躍。
外銷畫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外僑習慣在居室中懸掛家族成員和先人的肖像畫,通常還需要一些風景畫、靜物畫或中國風書畫作為補壁之用,這些為外僑定製或直接出售給他們的繪畫就是外銷畫。這些畫後來由外僑輾轉輸送到海外。
這些外銷畫之中有一種是由廣東出口的玻璃畫(或鏡子畫),即畫在玻璃上,一般鑲有歐洲風格的雕花金色鏡框。這些玻璃畫用中國毛筆,以膠彩或油彩畫在玻璃的背面,由於畫工精細,深受歐洲人的珍惜。
玻璃畫早期用於宮內建築裝飾上,後來發展成為掛屏、插屏、圍屏、宮燈獨立的工藝品,清乾隆以後流入民間,在廣州、沿海地區受到富有階層歡迎。其題材除了花卉靜物外,通常是中國貴族的家庭生活,穿旗裝的中國仕女肖像等,以迎合西人獵奇之心。在表現手法上多融合了西洋畫法,與20世紀上海月份牌畫非常相似。到了19世紀,廣東的外銷畫逐漸被油畫代替。
玻璃畫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乾隆時期平板玻璃的舶來或自產品的價格都相當昂貴,據乾隆年間價格折算,一平方米進口的平板玻璃,紋銀達十五兩,加上畫工就更貴了。因此早期的玻璃畫是非常稀少而又珍貴的,今日已經很難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