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鎮隆飄色

鎖定
信宜鎮隆飄色又稱裝色,其歷史起源有不同的説法,民間相傳飄色在當地流傳近三百年,也有一説認為,粵西地區的飄色多源自太平天國末年,當時政府禁演粵劇,民間藝人改以粵劇造型巡遊的形式,後逐漸發展為“馬色”、“水色”和“飄色”等類型,人像造型也由泥塑演化為真人扮演。信宜鎮隆飄色活動多以鎮隆鎮為中心,輻射附近的水口、東鎮、北界、丁堡等鄉鎮,其影響遍及粵西地區。 [1] 
中文名
鎮隆飄色
遺產類別
非物質文化

鎮隆飄色歷史淵源

信宜鎮隆飄色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傳統板色逾二百多種,如《唐僧取經》、《桃園結義》、《貂禪拜月》、《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近年來,民間藝人又創作了《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歡樂神州》、《龍馬精神》、《大展鴻圖》、《吉星高照》、《魚躍龍門》、《元帥娶親》、《花好月圓》、《好年景》等新色版,極具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飄色巡遊時,數十板色匯成泱泱巨龍,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遊行所至,萬人空巷。

鎮隆飄色文化特徵

鎮隆飄色以“板”為單位,每板包括色櫃、色梗、色心、色腳等部分組成,其中色櫃長2米、寬1米、高0.88米的流動小舞台;色梗由鋼鐵做成,隱藏在人物的手足之中或動物、刀槍劍戟的某個部位中,不露半點痕跡;色心、色腳也分別稱為“屏”和“飄”,指由人裝扮的人物造型。飄色的扮演者須經過嚴格挑選,多為4-10歲小演員,其長相俊美、體重適中,以便能顯現凌空飄逸之感。鎮隆飄色最多有21飄,即21個人物造型同在一個色板內,其設計製作複雜精巧,人物造型立足點往往只是一個纓槍或劍尾,甚至踏着活生生的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動物,堪稱絕技。

鎮隆飄色傳承保護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信宜鎮隆飄色曾一度停演,改革開放以來得以恢復和發展,但由於受現代西方娛樂方式的影響,信宜鎮隆飄色面臨生存與傳承的危機,從事飄色製作和巡遊活動的藝人大多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對傳統飄色活動缺乏興趣,鎮隆飄色製作技藝面臨着後繼無人的困境,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鎮隆飄色社會影響

鎮隆飄色融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是粵西地區民間藝術的瑰寶,其通過生動人物造型,展示出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的神話傳説、歷史故事和戲劇人物,反映了當地羣眾的人文情懷和價值取向,對研究粵西地區民風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鎮隆飄色現狀

每逢元宵佳節或重大喜慶活動,在廣東茂名信宜市鎮隆鎮大街小巷,都會舉行飄色巡遊,吸引了四鄰八鄉村民前來觀看,就連旅居海外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飄色內容多取材於神話、歷史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等,其最大的魅力在於“飄”,即飄色人物一足立於一根隱形色梗上,另一足擺動,身體凌空,似無依託,令人稱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