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鎮海林蛙

鎖定
鎮海林蛙(學名:Rana zhenhaiensis)是蛙科、林蛙屬的兩棲動物,中國特有種。頭長大於頭寬,吻稜較鈍,頰部略向外傾斜有一淺凹陷,鼓膜圓形,犁骨齒兩短斜行,舌後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較細長,指端鈍圓;掌突3個,內掌突較大,外側2掌突基部融合。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關節達鼻孔前後;左、右跟部明顯重疊;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與脛幾乎等長。雄蛙趾蹼較雌蛙的發達,雌蛙的蹼略遜。皮膚較光滑,背部及體側有少數小圓疣;口角後方的頜腺細窄。腹面光滑,僅股基部有扁平疣;外時褶細窄或不明顯。雄蛙背面一般為橄欖棕色、棕灰色或棕褐色,有的呈綠灰色或灰黃色,在產卵季節雌蛙體背一般為紅棕色或棕黃色,以後逐漸接近於雄蛙的顏色。
鎮海林蛙生活在近海濱的丘陵至海拔1800米的山區。非繁殖期多棲息於林木、灌叢和雜草等植被繁茂的潮濕環境中;繁殖期間常羣集在丘陵、山邊的水坑、水溝和農田或雨後的臨時積水坑等靜水域及其附近。捕食蝗蟲、蠟象、鱗翅目幼蟲、蠅、蚊、金龜子、葉䖬、蟻類和蝸牛等,亦食蚯蚓、蝦等少數有益動物。分佈於中國天津、山東、河南、江蘇、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鎮海林蛙
拉丁學名
Rana zhenhaiensis
外文名
Zhenhai Brown Fro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蛙科
林蛙屬
鎮海林蛙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亞    綱
滑體亞綱
亞    科
蛙亞科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Ye, Fei & Matsui,1995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鎮海林蛙動物學史

Gunther於1858年根據中國浙江寧波的1只次成體、舟山的2只次成體和日本的2只雌蛙標本,定名為歐洲林蛙的一個變種Rana temporaria var. japonica。Boulenger(1879)將它提升為種級,即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他於1920年在其蛙屬專著中又指定產於日本的2只雌蛙為模式標本,將寧波標本核查為雌蛙且僅用作量度標本,而未提及舟山的標本。此後,中國國內外學者記載日本林蛙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至南嶺之間的各省。Pope(1931)曾指出長江流域(遠至湖南和湖北)的日本林蛙背側褶在鼓膜上方彎曲,不同於四川東部、西南部至雲南的日本林蛙,認為是兩個亞種,但未確定種名。Liu(1950:286),Maeda和Matsui(1990:47)先後提出日本林蛙的模式標本產地僅限於日本,中國的“日本林蛙”不同於日本的日本林蛙。劉承釗、胡淑琴(1961a)在無法核查模式或地模標本的情況下,仍將分佈於中國華東、華中的居羣歸為日本林蛙。葉昌媛等(1995)經進一步研究,證實浙江寧波、杭州等地區原定名為日本林蛙的標本在形態特徵和其染色體組型上,均不同於日本的日本林蛙,故依據浙江鎮海(原定名為日本林蛙)的標本,將其改訂為獨立種——鎮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4] 

鎮海林蛙形態特徵

  • 成體
鎮海林蛙
鎮海林蛙(6張)
雄蛙體長46毫米,雌蛙體長48毫米左右。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尖,突出於下唇;吻稜較鈍,頰部略向外傾斜有一淺凹陷;鼻孔略近吻端;眼間距小於鼻間距或上眼瞼寬;顳褶細弱;瞳孔橫橢圓形;鼓膜圓形,約為眼徑的2/3;犁骨齒兩短斜行,位於內鼻孔內後方;舌後端缺刻深。 [4] 
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較細長,指長順序3、1、4、2;指端鈍圓;關節下瘤明顯;掌突3個,內掌突較大,外側2掌突基部融合。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酣關節達鼻孔前後,一般不超過吻端;左、右跟部明顯重疊;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與脛幾乎等長;趾細長,第三、第五趾幾乎等長,達第四趾第二、第三關節下瘤之間;趾末端鈍尖。雄蛙趾蹼較雌蛙的發達,第一、第二、第三趾的外側及第五趾的內側之蹼幾乎達趾端或超過遠端關節,第四趾蹼的凹陷處達第二關節下瘤;雌蛙的蹼略遜,第四趾的蹼達到或略超過第二關節下瘤,蹼緣缺刻較深;外側蹠間蹼幾乎達基部;關節下瘤發達;內蹠突長橢圓形,呈隆起狀,外蹠突弱小,個別的不顯。 [4] 
皮膚較光滑,背部及體側有少數小圓疣,多數個體在肩上方的疣粒排列成“八”形或“∧”形;背側褶細窄,大多數標本由眼後稍斜向外側,與顳褶上端相連,隨即彎向中線,然後直伸至胯部而在鼓膜上方形成弧狀彎曲,有少數標本則由眼後方直達胯部而在鼓膜上方不彎曲;口角後方的頜腺細窄。腹面光滑,僅股基部有扁平疣;外時褶細窄或不明顯。 [4] 
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雄蛙背面一般為橄欖棕色、棕灰色或棕褐色,有的呈綠灰色或灰黃色,在產卵季節雌蛙體背一般為紅棕色或棕黃色,以後逐漸接近於雄蛙的顏色,有的個體背部散佈棕黑色、灰棕色或深灰色小點。鼓膜部位三角形黑斑明顯;頜腺乳白色或棕黃色;兩眼間有深灰色或黑色橫紋;背側褶較體背顏色稍淺,其外緣有斷續的黑色斑點或線紋,背面疣粒周圍多為黑色;四肢背面有寬窄不一的黑橫紋,股、脛部各有3-4條;前肢後緣和後肢前緣有規則的灰棕色或深灰色線紋。雄蛙腹面多為乳白色或淺棕色,少數為米黃色,咽喉部有的散以灰色斑點;雌蛙的咽胸部常有橘紅色或棕紅色斑點,腹部深黃色,股下方略呈粉紅色。虹彩銀灰色。液浸標本背面一般為灰棕色或灰褐色,斑紋尚清晰;腹面灰白色,咽喉部斑點仍清晰。 [4] 
  • 第二性徵
雄蛙前肢較粗壯,第一指上有達指端的灰色或灰棕色婚墊,上面有細密白刺粒;婚墊可分為3團,基部的2團大,腹面的界限略顯或不顯;無聲囊,背、腹部均有雄性線。 [4] 
卵羣粘連成團狀。卵徑1.8毫米左右,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灰棕色或灰白色。 [4] 
  • 蝌蚪
第38-40期的蝌蚪全長平均29.2毫米,頭體長約11.6毫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51.7%。生活時體背面多為橄欖棕色,尾部色略淺,其上散有灰棕色或灰褐色小點。第25-27期蝌,頭體長12毫米,尾長18毫米左右;尾肌不發達,尾鰭較低平,末端尖;吻圓,眼位於頭背側,出水孔在體左側斜向後上方,無遊離管;肛孔斜開於尾基部腹面右側;口較小,上唇緣無乳突,兩口角及下唇緣一排乳突齊整而無缺刻,口角及下唇兩側有副突;角質頜較弱。 [4] 

鎮海林蛙近種區別

鎮海林蛙與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外形相近。但峨眉林蛙體較大,雄蛙體長56.7-63.7毫米,雌蛙體長61.7-70.3毫米;背側褶在鼓膜上方平直;雄蛙婚墊白色,基部者明顯分為兩團;繁殖期在8-9月。 [5] 
鎮海林蛙(左)與峨眉林蛙(右)

鎮海林蛙生活習性

鎮海林蛙生活在近海濱的丘陵至海拔1800米的山區。非繁殖期多棲息於林木、灌叢和雜草等植被繁茂的潮濕環境中;繁殖期間常羣集在丘陵、山邊的水坑、水溝和農田或雨後的臨時積水坑等靜水域及其附近。捕食多種農、林害蟲,如蝗蟲、蠟象、鱗翅目幼蟲、蠅、蚊、金龜子、葉䖬、蟻類和蝸牛等,亦食蚯蚓、蝦等少數有益動物。 [4] 

鎮海林蛙分佈範圍

鎮海林蛙是中國特有種 [6]  ,分佈於中國天津、山東(泰安、祖徠山)、河南(信陽、西峽、桐柏、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安徽(寧國、宣州、嶽西、滁州、績溪、歙縣、黃山、休寧、祁門、石台、九華山)、江蘇(南京、無錫、蘇州、宜興、太湖沿岸)、上海、浙江(杭州、寧波、臨海、鎮海、北侖、温嶺、温州、舟山、普陀、婚雲、龍泉、江山、衢縣、大門島、洞頭島、天目山)、江西(九江、廬山、萍鄉、玉山、鉛山)、湖南(桑植、長沙、衡山、平江、炎陵縣、安鄉、宜章)、福建(永泰、武夷山、南平、福州、建甌、順昌、邵武、長汀、詔安)、廣東(從化、紫金、連南、廣州、電白、吳川)、廣西。 [4] 
鎮海林蛙分佈圖 鎮海林蛙分佈圖

鎮海林蛙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而異:福建為11月至翌年3月;浙江杭州、寧波等地在1月下旬至4月,以2-3月產卵的較多。繁殖期間,成蛙在夜晚,尤其是陰雨之夜,羣集於較為清澈、腐殖質少的靜水域內抱對。在尋偶配對時,雄蛙有爭雌現象,如1978年3月30日夜間,在浙江鎮海的一農田水溝內,見到一雌蛙被6只雄蛙分別抱其頭、胸、腹和胯等部位,同時雄蛙發出“嘰嘎(jī gā)、嘰嘎……"的低沉叫聲。產卵場的水深3-30釐米,以15釐米左右為多,水温一般為5-9℃,pH為7左右。剛產出的卵羣沉溺於水底,數小時後卵膠膜吸水膨脹而逐漸浮於水面。產卵數量隨雌蛙個體大小而異,卵羣含卵少者為402粒,多者達1364粒。在水温9℃時,受精卵6-7天孵化出小蝌蚪。蝌蚪生活在靜水域內,多為底棲。在杭州,4月下旬可見到首批變態的幼蛙。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16-18毫米,形態和色斑與成蛙相似。 [4] 

鎮海林蛙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3] 
參考資料
  • 1.    Rana zhenhaiensis  .GBIF[引用日期2020-07-12]
  • 2.    Rana zhenhaiensis  .ITIS[引用日期2020-07-12]
  • 3.    Rana zhenhaiensis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20-07-12]
  • 4.    費梁,胡淑琴,葉昌媛,黃永昭等.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下卷)無尾目蛙科:科學出版社,2009:995-1000
  • 5.    費梁,胡淑琴,葉昌媛,黃永昭等.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下卷)無尾目蛙科:科學出版社,2009:990
  • 6.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編著.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佈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