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鎮平菩提寺

鎖定
鎮平菩提寺,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老莊鎮寺莊村杏花山東麓,始建於唐永徽年間(650~655年),由菩提禪師朱智勤主持營建。 [4] 
鎮平菩提寺佔地面積約7078平方米,現有房舍82間,保持着清代建築風格。該寺依山勢逐步升高,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有二佛殿、大雄寶殿、卧佛殿、藏經樓等,另有伽藍殿、千手觀音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殿等殿宇,整體結構嚴謹,參差錯落,檐牙高啄,雕樑畫棟。大雄寶殿為單檐硬山頂結構,闌額、內額、四椽伏等構件均飾彩繪。法堂柱不飾彩,粉飾的藻井圖案色澤深重。東西兩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羅漢,灰褐色彩。藏經樓重檐歇山頂結構,斗拱彩繪。兩側的建築對稱分列於左右,殿房、禪院、僧房和藏經樓下各植奇花異卉。鎮平菩提寺《貝葉經》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是寶貴的佛教典籍,對佛學研究者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文獻資料。鎮平菩提寺的建築佈局保存完整,是河南省寺院佈局較完整的寺院之一,是研究唐宋以來寺院佈局變遷、建築形制變化及佛教思想流傳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2-4] 
2013年5月,鎮平菩提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鎮平菩提寺
地理位置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老莊鎮寺莊村杏花山東麓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約 7078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07-3-50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鎮平菩提寺歷史沿革

唐永徽年間(650~655年),由菩提祖師朱智勤創建鎮平菩提寺。 [2] 
明天順五年(1461年),定海大禪師重修菩提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山洪暴發,菩提寺大部房屋被毀。住持僧惠明重修菩提寺。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年),菩提寺荒廢。 [4]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山洪暴發,菩提寺房屋倒塌頗多。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原襄陽十方院主席了塵和尚,將殿宇修復一新。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1871~1874年),住持僧靜修,創修菩提寺藏經樓。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菩提寺僧印參倡導開辦初級小學一所,名為“救濟小學”,方丈蘭芬任名譽校長,課程設置除“經課”外,還開有自然學和社會學。每三年一期,在校生的費用均由該寺承擔。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鎮平淪陷時,停辦。 [4] 
民國六年(1917年),住持方丈印恭擴建菩提寺東法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菩提寺僧釋玉普到南京毗盧寺迎回梵文“貝葉經”(《楞嚴經》)一部。文革期間(1966年5月~1976年10月),移至鎮平縣文化館保存。
1951年,土地改革中,菩提寺房產及大部分地產收歸國有。 [4] 
1964年春,鎮平縣文化館對菩提寺進行維修。 [4] 
1965年,中華人民共各國第五機械工業部下屬川光儀器廠在鎮平杏花山建廠,菩提寺被該廠佔用。 [4] 

鎮平菩提寺建築格局

鎮平菩提寺 鎮平菩提寺
鎮平菩提寺始建於唐高宗永徽年間,佔地面積約7078平方米,現有房舍82間,保持着清代建築風格。該寺依山勢逐步升高,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有二佛殿、大雄寶殿、卧佛殿、藏經樓等,另有伽藍殿、千手觀音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殿等殿宇,整體結構嚴謹,參差錯落,檐牙高啄,雕樑畫棟。大雄寶殿為單檐硬山頂結構,闌額、內額、四椽伏等構件均飾彩繪。法堂柱不飾彩,粉飾的藻井圖案色澤深重。東西兩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羅漢,灰褐色彩。藏經樓重檐歇山頂結構,斗拱彩繪。兩側的建築對稱分列於左右,殿房、禪院、僧房和藏經樓下各植奇花異卉。 [2] 

鎮平菩提寺主要建築

大門
山門 山門
菩提寺大門偏向東北,傍依山勢,居高臨下,寺前修築石階百餘級,拾級而上,可達山門,山門兩棵千年銀杏樹,樹身可容兩人合抱而有餘。 [4] 
二佛殿
二佛殿 二佛殿
二佛殿建於高0.3米的台基上,面闊三間12.1米,進深三間11.05米,單檐硬山式建築,構架為五架樑對前後雙步梁,五架樑兩端雕成龍首形。前檐柱及墀頭內側用斜撐承託挑檐檁,檐柱頭用大斗及替木承挑檐檁。殿中供有韋馱菩薩和十八羅漢。 [4]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殿內供奉如來佛祖,是和尚參禪誦經地方。大殿台基高0.75米,殿高8.9米。面闊三間13.15米,進深三間11.45米,總面積150.6平方米,單檐硬山式建築。明間檐柱間六抹格扇四扇,次間為牆中開方窗。前後金柱頂用大斗及替木承託七架樑。構架為七架樑對前雙步梁,後檐為挑尖梁,共十二桁。檐下用額枋及平板枋,用五踩雙下昂斗拱,斗拱內側亦出雙下昂,耍頭內外均雕成沓頭形,昂為象鼻狀。其金柱柱礎為淺浮雕覆盆柱礎,利用了前代基址及構件。 [4] 
法堂
法堂位於大雄寶殿後,台基高0.75米,通高9.5米,通面闊三間10.3米,為單檐硬山式二層建築,底層北向進深7.8米,二層南向進深9米。構架為五架樑對前單步梁,其檐柱直通二層,檐下有額枋及平板枋,柱頭斗拱為單拱支替,拱雕為翼形,而耍頭則雕成魚狀,整體造型似飛魚形。平身科斗拱用方形雕花木塊代替。其前面東西為地藏王殿和西拜殿,為單檐硬山建築。 [4] 
藏經樓
藏經樓 藏經樓
藏經樓位於法堂之後,台基高0.95米,通高11.9米,通面闊五間17.7米,進深三間9.9米,重檐硬山式二層樓建築。一層檐柱頂部有額枋及平板枋,雕刻人物、花卉、瑞獸圖案,上置斗拱,斗拱均為單拱造,拱被雕成翼形,而耍頭則被雕成龍、牛、馬、鹿、虎等獸首狀,內側則雕成沓頭形,極似鳥尾狀;柱頭科則把挑尖梁頭雕作獸首狀。下層前金柱構成上層檐柱,後金柱則構成上層金柱。檐下斗拱同一層相同,但次間柱頭斗拱為象首,稍間平身科為飛鳳狀,其它均為龍首飛鳳狀。縱向構件為檁、枋、墊板構成,同《清式營造則例》的規定一致,在南陽是較少見的。 [4] 
鐘樓
鐘樓 鐘樓
鐘樓建於明初,高8.3米,共二層,平面呈正方形,為四通柱四角攢尖頂灰色簡瓦屋頂,屋面脊上施龍、虎等走獸,正中施六層寶瓶。二層無牆,柱間設木欄杆,四周檐下施三踩重昂斗拱12朵南陽鎮平菩提寺,樓內懸掛一大鐘,高1.45米,口徑1.07米,為鐵鑄,呈喇叭狀,盤龍鈕,波浪形口,為八塊澆鑄,上部口部滿飾銘文,下部飾花卉、乳釘圖案。僧眾進行佛事活動,常擊鐘為號。鐘樓與鼓樓分列菩提寺山門兩側,相互對應,構成“暮鼓晨鐘”的景觀。 [3] 
鼓樓
鼓樓 鼓樓
鼓樓建於明初,高8.3米,共二層,為四通柱四角攢尖頂,灰色簡瓦屋頂,屋面脊上施龍、虎等走獸,正中施六層寶瓶。二層無牆,柱間沒有柵欄,四周檐下施三踩重昂斗拱12朵,鼓樓內放置一面大鼓,直徑1.5米,厚0.3米,下有木製鼓架,僧眾進行佛事活動,常擊鼓為號。 [3] 

鎮平菩提寺文物遺存

一柏六石一眼井
一柏六石一眼井 一柏六石一眼井
一百(柏)六十(石)一眼井,呈六面體狀,為青磚砌築而成,井口以六塊青石條封口,東北有一胸徑1.15米的柏樹,樹齡千餘年,高約15米,因該井以六石封口,附近有一柏樹,故以諧音稱之為一百(柏)六十(石)一眼井。該井地處杏花山溝溝底地勢平緩處,地下水豐富,與泉眼相通,又因山上泉水穿過,因此水源充足,從未乾涸。 [3] 
碑刻
碑刻 碑刻
鎮平菩提寺碑刻現存12通,主要記述寺史、歷代名人遊覽留詩和當時政府文告。現存碑刻包括明代3通,清代6通,民國3通,時間最早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碑刻大小不一,形態迥異,南陽鎮平菩提寺碑體最高約3米,最低者0.58米,多為青灰色大理石質,周圍飾捲雲、雙龍、雙虎圖案,碑座有長方形、方形、方形覆蓮和龜形等。其中,菩提寺重修記碑,高2.07米,額高0.5米,寬0.84米,厚0.22米,青石質,立於龜座之上,半圓額,二邊飾雙龍圖案,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登鎮平杏花山宿菩提寺有序碑”,刻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長1.37米,高0.93米,厚0.14米,青石質,為大城梁建章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夜宿菩提寺時所作的一篇序文,由民國宛西自治派代表人物彭禹廷書丹,碑體敲之如鐘鳴,在不同部分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故又稱“五音石”“鍾石碑”。 [3] 
《貝葉經》
貝頁經(唐代梵夾裝梵文經卷)
貝頁經(唐代梵夾裝梵文經卷)(2張)
鎮平菩提寺《貝葉經》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貝葉經》是寶貴的佛教典籍,對佛學研究者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文獻資料。它也是研究古代東方哲學、藝術、歷史、文化等的珍貴史料,素為宗教與學術界推崇。 [2-3] 

鎮平菩提寺歷史文化

菩提寺三奇
白玉蘭
白玉蘭(2張)
菩提寺大雄寶殿有三奇:聲如鍾馨的鐘石碑,含苞十月才吐蕊的十月蘭,落雪即化的溶雪石。 [2] 

鎮平菩提寺文物價值

鎮平菩提寺的建築佈局保存完整,是河南省寺院佈局較完整的寺院之一,是研究唐宋以來寺院佈局變遷、建築形制變化及佛教思想流傳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2]  [4] 

鎮平菩提寺保護措施

鎮平菩提寺遺址碑 鎮平菩提寺遺址碑
2013年5月,鎮平菩提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鎮平菩提寺旅遊信息

鎮平菩提寺地理位置

鎮平菩提寺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老莊鎮寺莊村杏花山東麓。 [4] 

鎮平菩提寺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平菩提寺,路程約15.9千米,用時約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