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鎮國寺

(山西省平遙縣第三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鎮國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時改稱“鎮國寺”,延用至今。寺廟經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現存寺院共有兩進院落,坐北朝南。 [5] 
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為最早,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中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築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8]  鎮國寺的創建,無疑對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這個時期,北漢僅僅擁有山西中南部的一小片領土,無力同後周王朝政權抗衡,便大力提倡崇信佛教,為求得佛祖庇佑,在所轄境內大修佛寺。 [7]  鎮國寺內有不少文物提供了寶貴的研究史料。如東西碑亭五代時期的半截碑,殘缺不全的文字中,記載了北漢小朝廷的宮廷鬥爭,對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有着重大的參考價值。 [7] 
1988年1月13日,鎮國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鎮國寺等二十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 [4] 
中文名
鎮國寺
外文名
Zhenguo Monastery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郝洞村 [1] 
佔地面積
10892 m²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8日08:00-18:00,10月9日-次年3月31日08:00-17:30 [3] 
景點級別
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門票價格
23元 [2] 
著名景點
五代建築萬佛殿、五代雕塑、金代鐵鐘、元代建築山門
劉繼欽墓誌銘碑、三佛樓雕塑壁畫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5-10月最佳
編    號
3-0111-3-59

鎮國寺歷史沿革

鎮國寺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時改稱“鎮國寺”,延用至今。寺廟經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現存寺院共有兩進院落,坐北朝南。從前至後沿中軸線建有天王殿樓等主要建築。其中,位於寺院中部的萬佛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被稱為“千年瑰寶”,為唐代建築風格。 [5] 
五代時期初建時的殿宇佈局已無從稽考,經宋、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均以原建時中殿(萬佛殿)為中心,不斷擇隙而建,不斷續修,逐漸形成了現存的明、清兩代寺院格局。 [7]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又重新修葺東西兩廊,嘉慶元年至二十年(1796年至1817年),又創建舞榭于山門外(已毀),並建經堂於佛閣兩翼,添建廂房六間。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修時,對萬佛殿再度修葺。 [5] 
寺的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清嘉慶年間修建的樂樓(“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元代的天王殿、五代時期的萬佛殿、明代的三佛樓。寺的東西兩側有鐘樓、鼓樓;一進院內有明代的二郎殿、土地殿;有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東西碑亭,有清光緒年間由寺外移入的三靈殿和財福神殿。二進院東廊有重修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觀音殿,西廊有重修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地藏殿,有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東西經堂。前後兩院用東西兩月亮門相通。現存於寺內清嘉慶十八年癸酉十月十六日的《郝洞村補修古寺記》碑文,對寺的歷代續建有所敍述:"“平遙郝洞村古寺,創始於北漢,重修於前明中,唯中殿為魯靈光,而前之山門,後之佛閣,左右之東西廊,皆後人續而成之者。” [7] 
今鎮國寺,幾經修綏,使其古建、彩塑和壁畫等文物進一步得到了保護,已成為中國重要名勝古蹟遊覽點之一。 [6] 
鎮國寺圖解 鎮國寺圖解

鎮國寺建築格局

鎮國寺的建構佈局,有着與其他佛寺所不同的獨特特點。其一,該寺雖年代久遠,幾經修葺,但創始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中殿萬佛殿,“惟中殿為魯靈光”,即唯有中殿倖存無損,萬佛殿始終保持全寺初創時的建築原貌,萬佛殿始終是歷代修葺工程的中心。其二,鎮國寺歷代擇隙修建、合理利用空間而不失主次的建築思想值得借鑑。該寺在明代修建類似於其他寺院“大雄寶殿”的三佛樓時,由於空間所限,能變通地修成偏重於高度的樓閣佛殿,省去了碩大的月台,從而合理地維護了全寺的規整格局。其三,鎮國寺在建築佈局中,能巧妙地培植利用自然景觀,為整個寺院增添了新的生機和奇觀。如萬佛殿初創時,在殿外同時培植了兩株槐樹,護殿育樹並舉,千百年來終成千年龍槐一大奇觀“一枝百折,互相糾結,如循環之無端,與檐牙之鬥角。”(《鎮國寺龍槐記》碑文)。 [7] 
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為最早,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中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築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寺內現存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古建築44間,彩繪泥塑62尊,壁畫100餘幅,碑碣20餘通(方)。 [8] 
鎮國寺建築 鎮國寺建築

鎮國寺主要建築

萬佛殿
萬佛殿是鎮國寺的主殿,萬佛殿內的樑架上至今清晰地留有建殿時的題筆——“維大漢天會七年建造”。大漢是指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漢廣順元年(951年)後漢被後周王朝取代後,後漢皇族劉崇以太原為都,繼續稱國號為“漢”,史稱“北漢”。大漢天會七年即北漢王劉鈞天會七年(963年),由此可見鎮國寺萬佛殿至今一千多年的歷史。鎮國寺雖經金、元、明、清歷代屢次修葺,但萬佛殿始終保持着初建時的唐、五代原貌風格,是中國寺廟木結構建築中的珍品,是全國現存下來的三處唐、五代建築之一。
萬佛殿的建築藝術,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科學的高超水平,是中國古代磚木結構的不朽之作。其古老奇特的建築藝術令人歎服。該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九級歇山頂。正立面左右開窗,前後明間開一門,可通後院。全殿砌以厚壁,檐高5.27米,檐出2.94米,舉高3.6米,總高8.87米。殿宇用柱12根,高3.42米,直徑0.46米,12根殿柱均包入牆內,柱礎不可見,為防止包入牆內的殿柱因日久潮濕而腐朽,在每根柱底於外牆處開一氣孔,匠心獨具。 [7] 
萬佛殿 萬佛殿
天王殿
天王殿配有鍾、鼓樓及腋門。一進院東西有碑亭、三靈侯、二郎殿、財神殿和土地各殿,進院東西有觀音殿、地藏殿,以友廂房各3間。現存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建築44間,彩塑51尊,壁畫100餘幅。 [6] 
地藏殿
清代乾隆年間所修的地藏殿,殿內地藏王菩薩結踟跌坐,神態靜慮深密。兩廂的十殿閻王塑像,或文質彬彬,或怒不可遏,表情不同,性格迥異。此外該寺還有自在觀音、土地神、福神、財神、二郎神、三靈侯等彩塑神像,形神兼備。 [7] 

鎮國寺文物遺存

鎮國寺萬佛殿內的11尊彩色塑像,均為五代時期的原作,目前國內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鎮國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國僅有的絕版作品,在中國美術雕塑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價值珍貴。萬佛殿裏的11尊五代塑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脅侍、二金剛和二供養人。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主像為佛祖釋迦牟尼,全身金妝,神態自如,盡顯威嚴神聖氣勢。右前臂和手呈伸出狀,為免其下垂力因年久有斷裂之虞,雕塑藝術匠師巧妙在前臂之下添塑一組鏤空蓮花,既解決了脱落掉落的後顧之憂,又顯得別有風韻情趣,獨具匠心,令人叫絕。佛祖的座台為須彌座,但沒有八大力士及蓮花雕飾,有別於後來明清佛寺須彌蓮花座台的慣例。佛祖的背光花飾雕琢細膩考究,外框帶以金粉相間的火焰為主調底色,間有雕塑精美的金龍鳴舞、綵鳳展翅、孔雀開屏,融容着大量民族趨吉文化。基底部左右所塑青獅、白象,造型逼真、形象生動。 [7] 
鎮國寺塑像 鎮國寺塑像

鎮國寺歷史文化

鎮國寺的創建,無疑對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這個時期,北漢僅僅擁有山西中南部的一小片領土,無力同後周王朝政權抗衡,便大力提倡崇信佛教,為求得佛祖庇佑,在所轄境內大修佛寺。當時修建佛寺,崇奉佛教文化,成為北漢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時,把建寺地址選定平遙郝洞村,並定名為“京城寺”的緣由,一是郝洞村戰國秦漢時期就是平遙古陶的轄地,農耕發達;二是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周勃平代地(太原、平遙也屬代地),立子恆為王,在離平遙城東北方向七里的京陵城建都,郝洞村與京陵城相距不遠,尤其是漢文帝登皇位前是在京陵城發跡,於是建寺選在郝洞村,並把京陵城的中間一字去掉,定名為“京城寺”有寄望於北漢小朝廷如大漢朝那樣再現文景之治、再振漢武帝雄風之意。 [7] 

鎮國寺文物價值

鎮國寺內有不少文物提供了寶貴的研究史料。如東西碑亭五代時期的半截碑,殘缺不全的文字中,記載了北漢小朝廷的宮廷鬥爭,對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有着重大的參考價值,也提示當地有北漢王公大臣的墳塋,為考古發掘、填補五代考古空白提供了重要線索。
鎮國寺鐘樓懸掛着的金代皇統五年(1145年)的千年鑄鐵古鐘,擊之數十里可聞。不僅為平遙各寺院古鐘之最,在全國也罕見。對研究古代冶鐵技藝大有裨益。 [7] 

鎮國寺保護措施

1988年1月13日,鎮國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鎮國寺等二十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 [4] 
在數字化保護與利用方面,平遙縣以國保單位鎮國寺古建築及彩塑壁畫數字化為突破口,開展了數字化信息採集、繪製和錄入工作,獲取了完善的數字化檔案資料,為保護修繕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11] 

鎮國寺旅遊信息

鎮國寺地址

鎮國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郝洞村。 [8] 

鎮國寺交通

1、大運高速平遙出口下,按照路標指示通往景區。
2、遊覽平遙古城後,沿108國道東北行11公里,見路標即右轉東行1公里過鐵路、高速公路涵洞即到鎮國寺,行駛15分。
3、從平遙縣城乘9路車前往。 [8] 

鎮國寺開放通知

2022年12月8日消息,平遙古城景區,含鎮國寺,於12月9日起恢復運營,12月31日前門票免費。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