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鏈蛇

鎖定
鎖鏈蛇是一種致人死亡率較高的一種毒蛇。頭部成三角形,背面為淡灰褐色,有三條縱列暗色或深褐色橢圓形斑紋。鎖鏈蛇分佈於台灣中央山脈南段及東側,大多出現在屏東、花蓮、台東、高雄等中低山林、草叢間,是一種毒性較大的混合型毒蛇。學名盧氏蝮蛇,也分佈在印度,常居住在村民家裏腐爛的椰子殼。
中文學名
鎖鏈蛇
拉丁學名
Vipera russelli formosensis
動物界
蝮蛇科
分佈區域
台灣中央山脈南段及東側,出現在屏東、花蓮、台東、高雄等。
俗    名
鎖蛇、鎖鏈蛇、七步蛇、七步紅、鎖仔蛇、鏈仔蛇。

鎖鏈蛇特徵介紹

頭部成三角形,背面為淡灰褐色,有三條縱列暗色或深褐色橢圓形斑紋,全身有如圓形鐵鏈相接之環紋,在石礫中不易辨認,也常被誤認為龜殼花。較少見。

鎖鏈蛇中毒症狀

鎖鏈蛇咬傷個案多集中在東南部山區,台灣的鎖鏈蛇主要表現為出血毒,咬傷局部會有瘀血、腫脹、少數有水皰、血皰,程度類似龜殼花。但因產生DC而有全身性的出血症狀,以及早期可見到急性腎衰竭 [1] 
1.臨牀上主要以出血及溶血癥狀為主,因為毒液中含有二種類似凝血因子V&X的Procoagulant (凝血原),會引發血液凝結反應。
2.咬後局部會瘀血、腫脹,少數有水泡、血泡,程度類似龜殼花。但因產生全身擴散性血管內凝血病變(DIC),消耗掉正常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造成全身性的出血症狀,包括器官出血、皮下多處瘀血及紫斑。
鎖鏈蛇 鎖鏈蛇
3.蛇毒內的磷酯酵素Phospholipase A2 會造成溶血、橫紋肌溶解、神經毒性、肝細胞壞死、血小板破壞、減少及腎衰竭產生。很多個案早期即可見急性腎衰竭。腎衰竭的原因可能是蛇毒本身毒性,溶血及橫紋肌溶解,可加速且加重腎衰竭。

鎖鏈蛇臨牀防治

死亡率較高,治療有風險,故而一般均採取積極治療。根據台灣方面醫院的實踐情況,一般會採取輸血、輸液及注射血清等措施。
由於醫院接受被此類蛇咬傷的病人較少,故而目前尚缺乏對此類蛇的詳細研究資料。

鎖鏈蛇毒蛇的危險性

毒蛇對於野外宿營來説是一種致命的存在,因為要確定毒蛇的種施,必須要對毒蛇進行細緻的觀察,那麼就要近距離接觸毒蛇,這點以你要做的就是儘可能遠離它。在可能有毒蛇存在的地方,要注意以走路的時候要謹慎,你落腳的區域中一定不能有蛇。在野外生存倒地的圓木,而不是踩着圓木過去。
採摘食物或在水邊活動時要注意不要打擾到蛇。
千萬不能逗弄和騷擾蛇。因為蛇的眼睛始終是睜開的,所以你無到你或者是否在睡覺。有些毒蛇在被驚擾時攻擊力是非常強的,比如和孿斑金花蛇等。
近距離接觸地面上的岩石或樹叢時儘量用其他工具,而不是手或腳。
穿具有保護作用的衣服,尤其在夜晚行動時更要注意。
細緻檢查你的宿營地周嗣,確保沒有毒蛇存在 [2] 

鎖鏈蛇台灣的毒蛇

台灣的蛇類有五六十種,其中毒蛇主要有6種:百步蛇、龜殼花、青竹絲、雨傘節、眼鏡蛇和鎖鏈蛇。鎖鏈蛇只產在東部,所以較常見的只有6種。毒蛇有毒牙,觀察齒痕就可以知道是哪類蛇咬的,百步蛇、龜殼花、青竹絲屬於響尾蛇科,毒牙的齒痕在小牙齒的前面。雨傘節、眼鏡蛇屬蝙蝠蛇科,毒牙與小牙齒的齒痕平齊。無毒蛇沒有毒牙,齒痕和毒蛇很容易區分 [3] 
參考資料
  • 1.    黃建華主編;黃振文審,急診PGY教學核心案例分析,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09,第166頁
  • 2.    景輝主編,美軍野外生存手冊 全民閲讀提升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4,第275頁
  • 3.    張之傑著,台灣自然札記,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0,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