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國令

鎖定
鎖國令(seclusion orders)是日本江户幕府關於禁止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法令,於1633-1639年先後發佈5次。
鎖國是日本德川幕府實行的外交政策。於1633年頒佈第一次鎖國令開始,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培裏率艦叩關為止。當初實行政策時鎖國亦稱呼為海禁,鎖國這名字是由蘭學者志築忠雄在1801年提出。當然日本與外國的貿易關係並非完全中止,但僅允許與特定對象進行,包括與荷蘭人長崎出島進行貿易,而明朝和清朝在長崎亦有貿易來往。此外對馬藩與朝鮮、薩摩藩與琉球國以及松前藩蝦夷有貿易關係。
自16世紀中葉起,葡、西、荷等西歐列強先後來日本傳教、貿易。為禁止天主教傳播,防止商人富豪與幕府對立,鞏固幕藩體制,幕府的對外政策從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時起,開始向鎖國政策轉變。1616年,規定歐洲船隻只能在平户、長崎兩港停泊交易,1624年,拒絕與西班牙通商。30年代後,加快鎖國步伐,連續5次發佈鎖國令。鎖國令持續了二百餘年,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培裏率艦叩關為止。
中文名
鎖國令
外文名
seclusion orders
頒佈時間
日本江户幕府時期
內    容
禁止對外交通和貿易
頒佈次數
連續5次
發生時間
1633年-1854年

鎖國令背景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
自從西班牙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來到日本傳教(集中在長崎市),不少日本大名及各階層人民均信奉天主教,後來江户幕府實行禁教令,信徒被迫更改信仰以及被流放到外國。後來為了阻止外國傳教,決意與親天主教的西班牙及葡萄牙斷交。
安土桃山時代有不少基督教的傳教士來航日本並且在日本傳教,但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以後,將軍開始頒佈了“禁教令”,從而開始有鎖國的念頭。面對幕府的禁教令,在九州地方爆發了島原之亂。後來在德川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統治下完成了鎖國的制度。江户時代中期發生了“費頓號事件”,導致了鎖國的程度提升到另外一個地步。費頓號事件即一艘英國船偽裝成荷蘭船並且駛入長崎脅持長崎奉行所裏面的職員要求給予食物、水和柴薪,當長崎奉行交出這些物品後便揚長而去的事件,這件事件使得長崎奉行松平康英切腹。震怒的幕府下達了“異國船打退令”,又稱“無二念打退令”,下令所有外國船隻一靠近日本本土就予以炮彈攻擊,促使了日本的完全鎖國。

鎖國令目的

日本人繪畫的“黑船事件” 日本人繪畫的“黑船事件”
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和加強幕府的統治,維護封建的剝削制度。日本實行鎖國政策,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貿易增強割據實力的傾向,鞏固了德川幕府在全國的統治地位。
其次,全面禁止日本商人出海進行貿易,切斷了國內商業資本與海外市場的直接聯繫,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小農經濟免受衝擊,以維護封建的剝削制度。
再次,在日本的歷史上,被壓迫的羣眾曾以宗教為旗幟進行過武裝暴動,由此可根除宗教在日本農民中的影響,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鎖國令要求

鎖國令限制活動

1、禁止日本船出海貿易和日本人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
2、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潛入日本的傳教士應該予以告發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
3、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實行嚴密的監視,貿易活動也由幕府進行嚴格的管制。
這樣,日本的“鎖國體制”最終確立起來了。

鎖國令對外貿易

日本鎖國時期的對外貿易大致上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由幕府直接控制,在長崎負責荷蘭以及中國之間的貿易。
第二種是由藩主,與該國特定的貿易,即對馬藩的宗氏與朝鮮、薩摩藩島津氏與琉球國、松前藩松前氏與蝦夷(北海道)的對外貿易,這四個港口開放,被日本稱為四口。
一、除特許船隻以外,嚴禁其他船隻駛往國外。
二、除特許船隻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船主,一併扣留。
三、以去外國並在外國構屋營居之日本人,若返抵日本應即處以死罪。但如在不得已之情勢下,被迫逗留外國,而在五年之內歸來日本者,經查明屬實,並系懇求留住日本者,可予寬恕。如仍欲再往外國者,即處死罪。
四、如發現有耶穌教蔓延之處,汝二人①應即前往戒諭。
五、發現耶穌教教士者,應予以褒賞。告發人之功績優良者,賞銀百枚。其他告發人,依其忠行情節,酌量褒賞。
六、外國船來到,應即呈報江户。並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
七、如有發現傳播耶穌教之“南蠻人”或其他邪言惑眾者,應即押解至大村藩之牢獄。
八、外國船所在各種貨物不得由某一地方全部包購。
九、禁止官吏在長崎直接購買外國船之貨物。
十、外國船之貨物應列單呈報江户。但可以按照往例令其交易,不必等待江户批示。
十一、外國船裝來之生絲,應於確定價格後,全部分配於五處②。
十二、生絲以外之其他各種貨物,應在生絲價格確定後,按絲價標準,各立行情,進行交易。(附:貨物之買賣,限於價格確定後二十日內交易完畢。)
十三、外國船之歸期,限於9月20日以前,遲到之船,其歸期限自駛到之日起,五十日以內。
十四、禁止外國船將賣剩之貨物寄存於日本,並禁止日本人接受此等寄存。
十五、五處之商人限於7月20日以前抵達長崎。遲到者不列入分配額中。
十六、駛抵薩摩、平户及其他任何之港口,交易必須按照長崎之絲價,在長崎絲價未確定前,不準交易。
上列諸條,應各遵守查照辦理。
寬永10年2月28日 此令 曾我又右衞門 今村傳四郎 幕府五大臣印

鎖國令危害

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從其主觀動機來説,無疑為了防範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滲透、維護日本的國家獨立,從客觀的效果來看,在一定的時期內也確實起到了預期的作用。但從長遠看,這種政策只能延緩民族危機的來臨,而其最終的結果必然釀成更為嚴重的危機。因為:
(1)在日本實行鎖國的200多年間,西方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先是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再到工業革命的開展,使西方國家的實力增強;而日本由於實行鎖國政策,貿易停滯,使國內經濟幾乎與世界市場隔絕,嚴重地影響了新的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延緩了封建經濟解體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同時與外國交流終止,使江户時期日本文化失掉了開闊與雄偉的精神。這就使本來已經落後的日本,進一步被資本主義的西方拋在後面。
(2)鎖國政策鞏固了幕藩封建體制,當這一體制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障礙時,鎖國政策的反動作用也就更加明顯了。

鎖國令略歷

  • 元和二年(1616年)中國以外的船隻限定停泊於長崎及平户。
  • 元和九年(1623年)英國的平户商館被關閉。
  • 寛永元年(1624年)與西班牙斷交,禁止船隻進入。
  • 寛永八年(1631年)奉書船制度開始。朱印收以外的朱印船必需有老中奉書。
  • 寛永十年(1633年)第1次鎖國令。禁止奉書船以外船隻渡航。此外,禁止滯留外國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國
  • 寛永十一年(1634年)第2次鎖國令。再次通達第1次鎖國令的內容。
  • 寛永十二年(1635年)第3次鎖國令。中國、荷蘭以外的船隻只能進入長崎,禁止所有在外的日本人回國。
  • 寛永十三年(1636年)第4次鎖國令。放逐與貿易沒有關係的葡萄牙人(包括日本混血兒)。總共放逐了287人到澳門,其餘滯留在出島
  • 寛永十四-十五年(1637年-至1638年)島原之亂
  • 寛永十六年(1639年)第5次鎖國令。禁止葡萄牙船隻入港。
  • 寛永十七年(1640年)葡萄牙船隻要求再次通商。幕府處死61名使者。
  • 寛永十八年(1641年)鎖國制度完成。荷蘭商館遷移到出島
  • 正保四年(1647年)2艘葡萄牙船來到日本,要求恢復外交關係。幕府拒絕。

鎖國令後續

鎖國令幕府態度

佩裏會見日本幕府官員 佩裏會見日本幕府官員
在頒佈“異國船打退令”後,日本鎖國邁向了完全的態勢。後來卻發生了“摩利遜號事件”,使得幕府的態度改變。一艘美國船“摩利遜號”接載日本難民前往九州卻差點遭受炮擊,導致了日本國內的不滿。後來幕府為了鎮壓反對鎖國的人們,下令予以逮捕,也就是“蠻社之獄”。在清朝鴉片戰爭戰敗後,日本無法堅持鎖國制度,所以頒佈“薪水給予令”,讓所有異國船在來到日本本土後禁止上陸,只是提供柴薪、食物和水後離開。

鎖國令黑船事件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裏(又作培理)分別率領五艘和七艘軍艦(日本方稱為黑船)從浦户和江户灣登陸,並呈交美國總統的國書。(史稱“黑船來航”)在1854年的來訪中籤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美,荷,俄,英,法),鎖國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