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

鎖定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為西漢鎏金器,1981年5月,出土於茂陵一號無名冢南60米處平地,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2]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高58釐米,底徑13.3釐米,口徑9釐米,蓋高6釐米。為竹節燻爐式,銅鑄,通體鎏金銀。高柄竹節形,子母口,蓋呈博山形,爐盤和爐身分鑄鉚合,底座作圈足形,高7釐米,底座上透雕兩條蟠龍,爐柄分五節,節上刻出竹葉枝杈。爐柄上端又鑄出三條蟠龍,盤腹下部有10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盤口沿有鎏銀寬帶紋一圈,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週35字。 [4] 
西漢鎏金銀竹節是國寶級文物,其上銘文對研究漢代青銅冶鑄業中的官府機構情況提供資料,為中國古代金屬雕塑和鑄造藝術的代表作品。 [4-5] 
(概述內圖片來源: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官網 [2] 
中文名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
館藏地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
出土時間
1981年5月
所屬年代
西漢
類    別
鎏金器
出土地點
茂陵一號無名冢南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文物特徵

鎏金銀竹節燻爐
鎏金銀竹節燻爐(2張)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高58釐米,底徑13.3釐米,口徑9釐米,蓋高6釐米。為竹節燻爐式,銅鑄,通體鎏金銀。高柄竹節形,子母口,蓋呈博山形,爐盤和爐身分鑄鉚合,底座作圈足形,高7釐米,底座上透雕兩條蟠龍,翹首張口,口銜竹節高柄。龍首滿飾鎏金細紋鱗甲,反眼,須爪鎏銀。爐柄分五節,節上刻出竹葉枝杈。爐柄上端又鑄出三條蟠龍,龍頭承託爐盤,龍身鎏金,爪鎏銀,線條活潑流暢,形象生動。盤腹下部有10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盤口沿有鎏銀寬帶紋一圈。爐蓋透雕多層山巒,雲霧繚繞,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週35字。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爐蓋口銘文為: “內者未央尚卧,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金黃塗竹節燻盧”為該器物名。“內者未央尚卧”,據《漢書·惠帝紀》“宦者尚食比郎中”顏師古注引應勒語,“尚,主也。舊有五尚,尚冠,尚帳、尚衣、尚席亦是。”引如淳語:“主天子物曰尚,《漢儀注》省中有五尚,而內官婦人有諸尚也’。”故銘文指該器為未央宮燻卧具的專用器具,並由內宮機構所督造或調配。“內官”“寺工”皆為西漢造器官署機構名,四年”“五年”應為武帝建元至元鼎中某個年號的第四、五年;“輸”,交出也,無贈送、賞賜之義:“第初三”“第初四”,為內官、寺工造器官署序號。 [4]  [6]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流傳歷史

1981年5月,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於茂陵一號無名冢南60米處平地時出土,後在文保小組啓發下,將文物交獻給茂陵博物館 [1] 
1991年,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被選調為代表文物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 [3] 
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2]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出土環境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出土於陽信長公主墓,陽信長公主墓位於漢武帝茂陵東約2公里處,即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以北的高幹渠北,俗名“羊頭冢”,墓呈長方形狀,上小底大,高15米,南北長114米,東西寬54.57米,佔地面積共6220.98平方米,封土體積46657.35立方米。 [4]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製作工藝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為青銅質地製作,通體鎏金鎏銀。 [2]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文物鑑賞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爐蓋形似多層山巒,雲霧縹緲,再加以金銀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煙嫋嫋飄出,繚繞爐體,造成了一種山景朦朧,羣山靈動的效果,彷彿是傳説中的海上“博山”。 [7]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文物價值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為國寶級文物,造型有別於普通博山爐,自名“燻爐”,為這類器物的定名提供依據,其上銘文對研究漢代青銅冶鑄業中的官府機構情況提供資料,是中國古代金屬雕塑和鑄造藝術的代表作品,其加工精度與表面光潔度已接近現代機械加工水平。 [4]  [5]  [8]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文物爭議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是否為“漢武帝賜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衞青的賞物”一説存在爭議,器銘上對此事隻字未提,且燻爐是被村民在田間耕作時先單獨發現,並未證實為陽信公主墓中陪葬品。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