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鎊虧

鎖定
鎊虧是1935年法幣改革前,對國外支付貨價、外債和賠款時因英鎊匯價上漲所造成的損失。當時中國貨幣用銀,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採用金本位,而對外付款以英鎊匯價為標準。英鎊匯價上漲,中國對外付款時須多付銀兩或銀元而遭受損失,這種損失被稱為鎊虧;反之則稱“鎊餘”。 [1] 
中文名
鎊虧
拼    音
bàng kuī
舊中國以銀或銀元為貨幣時對國外支付因英鎊匯價上漲所造成的虧損。因其他國家大都採用金本位﹐習慣上對外付款常以英鎊匯價為標準。英鎊匯價上漲﹐就要多付銀兩或銀元﹐造成虧損。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