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芳峻

鎖定
鍾芳峻(1898年—1938年) ,又名秀峯,廣東河源人。粵軍第一師學兵營肄業。1920年,加入粵軍,任第一師班、排、連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一團副營長、營長。1929年,任廣東編遣區第六十師獨立旅第三團副團長。1934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一軍第三師上校團長、參謀主任。193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第一五三師第四五八旅副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五三師第四五八旅少將旅長。1938年10月18日,在廣東增城阻擊日軍戰鬥中犧牲(一説自殺殉國)。 [1] 
中文名
鍾芳峻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河源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鍾芳峻初入軍營

1898年夏天,日後成為國民革命軍第63軍第153師第459旅少將旅長的鐘芳峻,出生於廣東省河源縣黃村區寧山一個兼營鐵匠鋪的農民家庭。鍾芳峻少時一邊讀書一邊在鐵匠鋪給父親打下手,學得一手打鐵技藝。
後來,鍾家因一場官司破產。關於這場官司,有資料顯示,因為鍾家打製的農具質量上乘、價格公道,頗受四里八鄉農民歡迎,當地惡霸眼紅,欺壓鍾家。鍾芳峻去縣府告狀敗訴,惡霸的欺壓變本加厲,鍾家農具生意無法維繫。鍾芳峻只得去興寧縣李潔之(後曾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部當兵。
投入粵軍第1師後,因鍾芳峻能吃苦耐勞,而且還識字,很快就被提拔為文書,一年後又被提拔為班長。
1925年8月,粵軍第1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後,鍾芳峻升任該軍所屬第11師(師長陳濟棠)第33團(團長黃鎮球)第3營連長。半年後,李潔之調任該團第2營營長。李潔之對鍾芳峻印象非常好,他評價鍾:“機智,勇敢,愛國。”此後,鍾芳峻隨部參加了第二次東征,為結束廣東軍閥割據局面作出了貢獻。
北伐戰爭開始後,鍾芳峻隨部戍守欽廉地區,在此期間他屢次指揮部隊剿滅地方土匪,並因功被提拔為第3營營長。1931年4月,有報道雲:“(廣州通信)粵第8路軍積極進行剿匪工作,第1獨立旅第3團鍾芳峻部自開返肇慶後,當局以羅定一地有盜匪出沒,勒收行旅錢財,亟宜將該股土匪肅清,因派鍾團赴羅定江口一帶駐防,以靖匪患。”

鍾芳峻轉戰嶺南

北伐戰爭勝利後,鍾芳峻又先後擔任過59師118旅235團第3營營長、獨立第2師第6團團長等職,曾駐防潮安、饒平閒步崗2年,後該師調駐江西安遠。
1936年6月,鍾芳峻隨部參加“兩廣事變”。陳濟棠倒台後,廣東軍隊重新接受國民政府改編,餘漢謀接管廣東兵權,稱第4路軍。在這次變動中,鍾芳峻被提拔為第153師第459旅少將旅長。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從9月開始,廣東部隊不斷被派到上海和南京戰場抗擊日軍,153師調駐寶安、東莞間。鍾芳峻駐防東莞期間,屢次請纓參戰,都被上級以戍守廣東為由拒絕。

鍾芳峻抗日事蹟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第18師團和第104師團先後在大亞灣登陸,並向內陸推進。其中第18師團(師團長久納誠一)先後突破第151師、第153師一部和獨立第20旅的防線,於15日攻佔惠陽,隨後又命先遣隊(由騎兵第22大隊、第56聯隊第1大隊、獨立輕裝甲車第10、第51中隊組成,指揮官由騎兵第22大隊大隊長小池昌次擔任)於17日下午從博羅出發,繼續朝着廣州的方向進擊。
時任中方主要指揮官餘漢謀説:“其戰於粵地者,則有惠廣、粵北、良口三役,我一敗而二勝。惠廣之役,日軍調集陸海空軍4萬餘人,向惠陽、大亞灣登陸,沿惠博及博增公路入犯。我守兵僅151師、153師各一部耳,以一當十,轉戰惠陽、淡水、平湖、平山、博羅、正果、橫山間。” 
敵眾我寡之勢形成,正面抗擊日軍的將士,面臨的是極其慘烈的修羅戰場。為了阻擋日軍攻勢,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緊急抽調鍾芳峻第的459旅趕往博羅地區的九子潭至鐵場一線阻擊日軍。接到命令後,鍾芳峻極為振奮,因為終於等到了保家衞國的機會。10月17日上午,459旅抵達後,立即搶築防禦工事,以主力扼守福田鎮。
1938年10月17日,日軍為封鎖中國海上交通線,配合武漢會戰,發動了廣州、增城之戰。餘漢謀電話向尚在武漢的蔣介石請示,蔣令餘放棄廣州,把作戰部隊4個步兵師、1個獨立旅、1個炮兵團北撤,防守河源、新豐、英德之線,以保衞韶關。 
當日,日軍先遣部隊約千餘人,在空軍的掩護下,沿博羅至增城公路搜索前進,向省城廣州進發。當時,鍾芳峻奉命率領部隊前往惠陽、博羅、從化等地區抗擊日軍。
10月18日拂曉,日軍第18師團先遣隊進抵第459旅前沿陣地,併發起猛烈進攻。鍾芳峻利用有利地形,不斷通過電話命令各部充分利用地形扼守制高點,封鎖隘道和山谷。鍾部以坦克車為前導,掩護步兵行進,大部隊隱蔽在小樹林內,出敵不意,對日軍發起迎頭痛擊。機槍、步槍、迫擊炮一時併發,響聲震天,山谷雷鳴,日軍亂作一團。 
不久,天色大明,日軍後續部隊相繼開到,戰事升級。18日上午8時,日軍炮兵已佔據高地,向鍾芳峻部猛烈轟擊,再加上日軍騎兵兩翼包抄,敵眾我寡,戰鬥形勢顯然於我軍不利。慘烈的戰鬥持續至中午時分,戰場上屍橫遍野。因日軍佔據空中優勢,鍾芳峻部傷亡慘重。激戰至當天下午2時,日軍第56聯隊(聯隊長馬淵久之助)第1大隊突破第916團防線,該團團長黃志鴻在激戰中負了重傷。 
得知第916團的情況後,鍾芳峻準備帶領特務排前往第916團陣地指揮反擊,但未行動即碰到916團潰兵。鍾芳峻見狀默默無言,不斷搖頭嘆息。不久,第459旅彈盡糧絕,士卒疲敝,而敵寇越來越多,陣地全線崩潰,鍾芳峻被迫下令撤退。 
18日下午4時,福田鎮被日軍攻佔。根據戰前部署,擔任此次截擊日軍任務的,除鍾芳峻所部459旅外,還有第151師林君勳團、第186師葉植楠團。然而戰事打響後,卻只有459旅獨攖敵鋒,其餘二團未至。
據福田戰鬥親歷者——459旅916團政治指導員蕭秉均回憶説:“部隊撤退後,我護送受傷團長黃志鴻至一小梅林內,見到旅長鍾芳峻與旅部參謀長主任陳榮樞坐在林邊電話機房,我即報告部隊撤退情況及黃團長受傷情狀。鍾旅長默默無言,不斷搖頭嘆息,隨後從身上取出紙幣一疊(2000元)叫我轉交團部軍需,作為部隊伙食之用,並囑咐我們好好護送黃團長赴後方療養。”這是他最後一次見到鍾芳峻。 [2] 

鍾芳峻壯烈犧牲

據《民國廣東將領志》記錄,旅長鍾芳峻“在增城阻擊日軍戰鬥中捐軀”。關於鍾芳峻飲彈殉國之細節,有幾種不同版本。 
蕭秉均等到達翁源後,便聽聞鍾旅長的衞士從前方回來報告,説鍾旅長自福田戰鬥結束後,以部隊戰敗,後援不繼,請纓再戰,又無可能,當晚行抵石灘,思前想後,不勝悲憤,即拔槍自殺,幸被衞士及時搶救過來。然而鍾旅長已立定以死報國的決心,見衞士離開身邊,即奔出投河。由於無人及時施救,被發覺時,鍾旅長業已殞命,經地方羣眾備棺埋葬石灘。消息傳來,全軍悲慟。153師退駐清遠橫石,留在寶安敵後開展游擊戰的陳耀樞之457旅,這時亦已間道歸隊;153師重整旗鼓,恢復建制。1939年春,153師師部派原459旅旅部旗官程琦前往石灘,尋覓鍾芳峻屍首,重備棺殮,運回原籍安葬。
據《申報》1938年11月14日報道,張瑞貴部鍾芳峻獨攖敵鋒,側擊增城、從化之日軍,惜廣州守軍不能正面阻擊日軍,以致鍾部損失1000人以上,鍾旅長亦憤而自殺,但子彈從胸入,斜出左肩,未中要害。部下將受傷的鐘芳峻抬過東江,途中又遇日軍,鍾部折向三多祝,同時下令立即反攻。日軍見他們是一支殘敗之兵,頗為輕視,不想在三多祝、白芒花各處,被鍾部殲滅2000餘人。鍾部切斷日軍大鵬灣至惠陽的交通錢,並繳獲軍用品、糧食一批,盡數移入紫金山中。
又有一説稱,孤軍戰敗後,第459旅退入羅浮山的後路已被阻斷,鍾芳峻便聯繫國民革命軍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希望能繼續率領自己的部隊在羅浮打游擊,以遲滯日軍的進攻速度。但是這個建議被總司令餘漢謀拒絕,並命令鍾芳峻立即指揮部隊突圍。鍾芳峻得到電報回覆後情緒十分低落,更覺得自己的部隊不到一天就被日軍打垮,對不起國家,更愧對家鄉父老,以為奇恥大辱,思前想後,不勝悲憤,隨即拔槍自殺。衞士見狀急忙上前搶救,但鍾芳峻終因命中要害,血流不止而亡。
鍾芳峻之死,震撼全軍。消息傳回河源,舉縣悲慟。河源縣在縣忠烈祠專門召開追悼會,會上有人撰輓聯如下:“氣吞河嶽,日寇長蛇遭痛創;長留忠骨,槎城各界奠英靈。”
1943年11月16日,鍾芳峻獲准入祀首都忠烈祠。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認鍾芳峻為烈士,發放撫卹費。餘漢謀、張瑞貴也分別以各自指揮部名義,為鍾芳峻遺屬發放撫卹費。
1948年5月,廣州市東郊瘦狗嶺先烈墳場,立起一座第七戰區陣亡將士紀念碑,對日抗戰期間任第七戰區司令官的餘漢謀親撰碑文,其中重點提到鍾芳峻:“63軍軍長張瑞貴,兼領153師,戰輒身先;其旅長鍾芳峻,既負傷以歿;各團營官兵,隨多死傷。”
據不完全統計,鍾芳峻是抗戰時期犧牲殉職的271位國民黨將領(上將19人,中將81人,少將171人)之一。

鍾芳峻後世紀念

位於廣州從化的國民黨陸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裏,也有一塊小小的石碑,碑上刻有“鍾旅長芳峻”字樣,兩旁刻有“精忠報國,百世流芳”對聯。1985年,從化縣政府重修公墓,特邀鍾芳峻子女、親屬等出席竣工典禮;同時,還將該墓園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定期祭掃;2002年,此處烈士公墓又被列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8月24日,鍾芳峻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