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紀明

(西安電影製片廠原廠長)

鎖定
鍾紀明(1906—1970),原名冷善遠,筆名艾綏,祖籍湖北漢口。1938年10月,鍾紀明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3月19日病逝。 [1] 
中文名
鍾紀明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北漢口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70年3月19日
人物生平
鍾紀明(1906—1970),原名冷善遠,筆名艾綏,祖籍湖北漢口,生於宜昌城區北門口一個小布商家庭,在他五歲時父親去世。 [1] 
鍾紀明在湖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宜昌三師)附屬小學讀完高小。1921年在宜昌英國怡和洋行當學徒,不久,由學徒升職為大寫(中層管理職務),負責怡和洋行航運部簽證事務。 [1] 
1926年,駐宜昌的英國炮艦轟擊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製造了“萬縣慘案”,他冒着被怡和洋行解僱的危險,毅然參加了抗英的遊行示威。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鍾紀明邀約友人,在宜昌成立了抗日救國社團組織“猛醒社”,自籌經費刊印《猛醒》,廣泛宣傳抗日救國思想,不久被國民黨宜昌當局勒令停刊。 [1] 
1936年冬,他與數名愛國青年在宜昌城區通惠路(今解放路)開辦黎明書店,不久被迫停業。1937年春,鍾紀明等十人編印《海燕》月刊出版,又因宣傳抗日救國,只辦了三期就被當局強令停刊。 [1] 
1937年8月,鍾紀明邀約有志之土陳沫潮等人成立宜昌城區民眾教育館“抗敵宣傳團”,又稱“梅安裏話劇團”。劇團排演了我國著名劇作家、導演章混三幕抗戰劇《我們的故鄉》和鍾紀明創作的獨幕話劇《保衞盧溝橋》,連演三天,轟動全城。接着,又排演了《八百壯士》《最後一計》《焰痕》,同時上演了他自編的獨幕話劇《沒有祖國的孩子》等節目。這些主題鮮明、寓意深刻的抗戰劇受到宜昌民眾的高度讚譽,頗有人氣。 [1] 
1937年12月,根據國共合作的需要,中共宜昌地方組織將“梅安裏話劇團”改名為宜昌抗戰劇團,協商推舉國民黨宜昌縣黨部幹事劉紹安為宜昌抗戰劇團團長,鍾紀明為副團長(全權負責人)。 [1] 
1938年5月29日,宜昌抗戰劇團召開成立大會,團部設在宜昌城區環城南路39號。在鍾紀明的主持下,抗戰劇團制定了簡章、團歌、團徽,人員平時有百餘人,最多時達210人。他帶領全團演職人員,先後在宜昌新生劇院等處公演4次,又到枝江、宜都、當陽、遠安和四川萬縣等地,巡迴演出了《突擊》《中華民族的子孫》《古城的怒吼》《保衞盧溝橋》《最後勝利是我們的》《捉漢奸》《放下你的鞭子》等60多個劇目,演出874場,行程3300公里。徵集致抗日前線戰士的慰問信2000多封,徵募寒衣300多件,在沙洋前線搶救難童100多名。 [1] 
他帶領劇團到四川萬縣公演《鳳凰城》後,萬縣各界人士給予了“創萬縣話劇新紀元”的高度評價。知名教育家陶行知途經宜昌時為劇團題詞“抗戰劇團、藝壯山河”。劇作家老舍看了抗戰劇團的演出後,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1] 
1938年10月,鍾紀明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緊張排練演出之餘,他撰寫了《宜昌劇運史略》一文,敍述當時宜昌戲劇的劇種源流和抗戰話劇的來龍去脈,該文在10月的《工商日報》上逐日連載,產生了轟動效應。 [1] 
1940年6月12日宜昌淪陷前,他奉命脱離英國怡和洋行,帶領劇團成員赴重慶並得到妥善安置。經周恩來介紹,他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邊區羣眾報》社、《大眾讀物》社、《邊區文學》社任編輯。 [1] 
1942年,他擔任陝甘寧邊區文學藝術協會理事、秘書等。 [1] 
抗日戰爭勝利後,鍾紀明在部隊文化宣傳戰線任職。1947年任西華池戰地文藝組組長、西北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隊書記、創作組組長。他組織創作了劇本《三石糧》《官通民反》和小説《覆舟記》;獨立創作了劇本《一盞燈》《一條扁擔》,小説《趙德貴和他的槍》曾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並由新華書店印成單行本發行:1948年獲西北野戰軍政治部創作獎。1949年9月,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西北分會秘書長。 [1] 
1949年10月,他被分配到陝西西北藝術學院任教務長。繼而,被任命為西北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53年3月,任接待朝鮮訪華團辦公室主任。同年11月,任祖國赴朝慰問團文藝工作團第五團(即西北文藝工作團)團長,率團赴朝鮮前線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 [1] 
1956年,國家決定在陝西西安興建西北地區第一家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建廠初期,他忘我工作,艱苦創業,建立了一支嶄新的電影創作技術隊伍,很快形成影片製作能力。1959年3月7日,鍾紀明被任命為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他還在工作之餘,親自創作了《雪海銀山》《延安游擊隊》等電影劇本。1964年“社教”運動後,鍾紀明被免掉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職務。由於積勞成疾,他於1970年3月19日病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