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惦棐

鎖定
鍾惦棐(1919.10.3-1987.3.20),重慶江津幾江人,著名電影評論家。1938年,鍾惦棐就讀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之後考入魯迅藝術學院。畢業後鍾惦棐曾相繼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華北軍區抗敵劇社美術隊工作。他先後任文化部藝術局幹部、中宣部幹部、中國影協書記處書記、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電影學術委員會委員。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鍾惦棐發表了《電影的鑼鼓》,針對當時電影工作的弊端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和建議,也因此被打為了右派,直至1979年才獲得平反。1983年和1986年,鍾惦棐分別出版電影論文集《陸沉集》和《起搏書》。在此期間,為新時期的電影美學理論嘔心瀝血,撰寫了百多萬字的理論、評論和美學論文,開創了中國影評一代新風,被譽為中國電影美學的奠基人。1987年3月20日,鍾惦棐病逝於北京,享年68歲。 [1-2]  [4] 
中文名
鍾惦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9年10月3日
逝世日期
1987年3月20日
畢業院校
抗日軍政大學
出生地
四川省江津(今屬重慶市)
代表作品
《陸沉集》
《起搏書》
《電影的鑼鼓》
《電影策》

目錄

鍾惦棐人物生平

鍾惦棐,原名鍾永發,今重慶市江津區人。著名文藝評論家、電影美學理論家。少年時就讀於江津中學,因家貧,只讀了一年初中就失學了。1936年,他離開家鄉,前往成都投奔親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美術。 [3] 
抗戰爆發後,鍾惦棐前往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他轉入魯迅藝術學校(1940年後更名為“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美術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魯藝”期間,他刻苦學習,文化藝術水平提升很快,在校半年就從學員轉為教員。 [3] 
1939年,中共中央決定“魯藝”部分人員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聯合陝北公學等創辦華北聯合大學,鍾惦棐調到該校文藝學院任教。這期間,他致力於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並與該院師生一起在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革命文藝工作。1943年,鍾惦棐任晉察冀邊區北進劇社指導員,帶領劇社配合游擊戰爭,在敵後抗日根據地上演了大批抗戰劇目,啓發羣眾抗日救國的覺悟,喚起他們的愛國熱情。在此期間,鍾惦棐深入農村取材,向羣眾學習語言和鼓詞,創作了《擁軍模範甄秀林》《奔襲長辛店》(合作)等曲藝作品,與人合編三幕話劇《青紗帳裏》、快板《誰家天下》等。這些作品真實反映了晉察冀邊區軍民堅守陣地的英勇事蹟和眾志成城、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鍾惦棐先後進入文化部、中宣部工作。這一時期,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大批優秀話劇、電影爭相上演,中國文藝事業呈現出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欣欣氣象。作為黨的文藝工作者,鍾惦棐在忙碌的政務工作之餘,觀看了大量文藝作品,積極為新中國文化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3] 
鍾惦棐先生手跡 鍾惦棐先生手跡
1950年,鍾惦棐看完電影《中華兒女》後,激動得無法入睡,執筆寫下《評〈中華兒女〉》一文。該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是新中國第一篇影評文章。在文中,他對《中華兒女》作了全面透徹的分析,開中國電影評論的先河,引起廣泛討論。此後,他開始正式從事電影評論活動,陸續發表《〈無罪的人〉為什麼不是消極影片》《評〈祝福〉》等多篇文章,逐漸形成了觀點鮮明、剖析深刻、文筆灑脱的影評風格,成為極有影響力的文藝評論家。 [3] 
1956年,針對國產電影受到羣眾冷落的問題,《文匯報》發起一場“電影界如何貫徹‘雙百’方針,解放思想,拍出好片,爭取羣眾”的討論,引起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文匯報》發起的這場討論持續兩個多月,共發表文章50多篇。《文匯報》邀請鍾惦棐為這場大討論寫一篇總結性文章,鍾惦棐欣然應允,發表《電影的鑼鼓》一文,深刻闡述國產電影逐漸受到觀眾冷落的原因,從理論的高度批評了電影領導者的教條主義做法,強調必須尊重電影創作和生產規律。該文直指要害,對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也因為這篇極有見地的文章,鍾惦棐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農場勞改。粉碎“四人幫”後,1979年,歷經22年坎坷折磨的鐘惦棐得以沉冤昭雪。 [3] 
1979年,鍾惦棐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在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大好形勢下,身患嚴重肝病的鐘惦棐忍着病痛的折磨,全身心投入到中國電影美學體系創建事業中。他發表的《電影文學斷想》一文,反思歷史經驗教訓,倡導思想解放,主張電影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是一篇總結過去,面對現實,又展望未來之作。在《對當前電影工作的十項建議》一文中,他主張設立電影獎、健全電影協會等,對中國電影的繁榮和發展,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意見。同時發表《中國電影藝術必須解決的一個新課題:電影美學》《電影評論有愧於電影創作》等文章,大聲呼籲儘快創建中國電影美學體系。 [3] 
1980年,鍾惦棐成立“電影美學研究小組”,廣泛吸收社會各界有關人員參與。他與小組成員一起觀摩影片進行研討,提出“要研究電影思維”,“尊重藝術規律”等主張,先後主編《電影美學:1982》和《電影美學:1984》兩本論文集,對電影美學進行深入研究,並初步構建起體系。 [3] 
1984年,鍾惦棐主持召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首屆年會”,與會專家學者從美學、心理學、社會學、觀眾學等多個角度,對電影藝術進行了認真探討,其中有不少是以往電影理論研究從未涉及的領域,對中國電影理論發展史和電影美學體系創建具有重要意義。 [3] 
正是在鍾惦棐的大力推動下,中國電影美學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極大發展,顯露出寬容通博、自成一體的大家氣象。鍾惦棐提出的關於中國電影美學的許多重要理論創見和新的命題,他的現實主義的美學情懷、深厚濃郁的人民情懷、鞭辟入裏的電影評論與批評見解,對中國電影美學體系建設、新時期中國電影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3] 
1987年3月20日,鍾惦棐病逝於北京,享年68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