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屋村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下轄村)

鎖定
鍾屋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西北部,距鎮政府3千米。該村位於平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主要河流有海仔河。相鄰自然村有謝屋村、上寶潭村、下寶潭村、橫山村。始建於明朝,由茶山徙居而形成。因村民均為鍾姓,故名鍾屋村。
中文名
鍾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西北部
明朝,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都。清初沿襲明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二區雲山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第七區雲山鄉;1983年,屬石排區橫山鄉;1987年,屬東莞市石排鎮橫山管理區;1999年,屬石排鎮橫山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鍾姓,其先祖約在明朝從東莞茶山遷至石排橫山立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302人,其中男性164人,女性138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5歲(女)。外來暫住人口4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43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石排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甘蔗、橙橘等,兼營手工編織竹器。隨着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底,主要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等。集體廠房配套設施面積2.29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235.6萬元,集體資產總額1246.4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有價證券等。 
村內有樹齡350年和樹齡300年的二級古樹細葉榕各1棵。
鄉道康王路經過村內。20世紀60年代初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90年代中村民普遍安裝電話,2000年互聯網覆蓋全村。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約15座。
鍾氏宗祠,始建時間不詳,於1994年重修,佔地面積約250平方米。以紅磚、甲木為材料,二進佈局。
炮樓始建於1943年,平面呈四方形,邊寬3.7米,高16.5米,以紅石為基礎,青磚築牆。分五層,有木梯直達樓頂,四邊牆體上分佈有外窄內寬的8個瞭望口、24個射擊口。
康王廟,供奉康王。始建於明朝,先後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道光八年(1828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2003年重修。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至十五舉行康王出巡活動。主要祭祀活動與儀式包括:初一康王出位,初一至初六接受村民供奉拜祭,初七至初十巡遊,初十下午回康王廟,再舉辦千人宴、神燈競投等。之後一直到十五日接受村民供奉,十五日後康王歸位。 [1] 
參考資料
  • 1.    鍾屋村  .東莞市地情數據資源庫[引用日期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