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友循

鎖定
鍾友循,中南大學導文學院教授,當代文學評論家。
中文名
鍾友循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文學評論家

鍾友循人物簡介

鍾友循,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批評學方向帶頭人,北京大學文學碩士,當代文學評論家,全國優秀教師。出版著作11種,發表論文95篇,獲湖南省社科成果優秀獎2次,代表作有:《中國新詩24品》、《文壇湘軍百家文庫·鍾友循卷》等。

鍾友循文學見解

鍾友循把自己對湖湘文化的理解分為“二十世紀五四運動(1917年以前文化方面的五四運動)”、“1917年――1949年”和“1949年到現在”三個階段,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與觀眾共同分享,並對古代的“上知”、“下愚”現象進行了分析、講解。鍾友循把中國學習西方文化總結為學術覺悟、政治覺悟、倫理覺悟三個方面,他説有了這三方面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鍾友循還講到中國的三次文化熱,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當講到90年代中後期興起的湖湘文化熱潮,鍾友循分析了90年代前期湖湘文化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講解了衰弱的原因,以及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的知識分子推動了湖湘文化繼續發展這一過程。
鍾友循對於怎樣去了解湖湘的地域文化,總結了幾點,即多閲讀湖湘文化典集、多瞭解湖湘的風俗民情。他還就影響湖湘文化的原因作了階段性的分析,並表達了自己對湖湘文化的理解:一、湖湘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二、特類單行、清高孤傲;三、經世致用、建履從實;四、文庸和諧、柔韌堅定。在之後的提問中,有同學提到中國物質文明迅速發展,而精神文明發展較薄弱,有的人去學習國學、《孔子》、《三字經》的現象時,鍾友循認為:“説明中國人們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已經覺悟到去用古老文明中的精華來填補某些不足,以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