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包村

鎖定
鍾包村,位於寧波市鎮海區莊市街道東北方向二三里,由原鐘包村、葉家村、後倪村、協興村四村合併而成,現下轄4個自然村。
中文名
鍾包村
別    名
橫河堰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寧波市鎮海區莊市街道
下轄地區
葉家村、後倪村、協興村
著名景點
包氏故居
葉氏義莊

鍾包村概況

古時,鍾包村又名橫河堰,因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橫河上築土為堰而得名。據寧波天一閣珍藏的《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記載,橫河堰包家為北宋名臣包拯後代,其先輩隨高宗南渡到臨安,兒孫又從臨安分支遷到鎮海。

鍾包村人文古蹟

村頭巍然而立着青石牌坊。三門四柱,上書“鍾包村”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旁是蒼翠的行道樹,一過牌坊,綠意撲面而來。

鍾包村包氏故居

村裏的老底子建築,首推包氏故居(包家後新屋),現為包玉剛紀念館。後新屋系包玉剛先祖包奎祉在清朝乾隆年間建造,已有250餘年,佔地1026平方米,牆高院深,五間兩弄兩軒兩明堂,包括正房、前左右廂房、後左右廂房等,均為硬山頂磚木結構,兩層瓦房,坐北朝南,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
正門朝向東南,系包氏故居翻新後重開。包氏故居正門一米開外,原先有一堵近兩米高的圍牆,白牆黑瓦。圍牆外是一望無際的田野,運河“官倉巷”從這裏穿過,匯往中大河。
“文革”時期,因包氏兄弟在外經商,有“海外背景”,被劃為“敵對分子”,致使祖宅充公,歸村集體所有。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歸還包氏並翻新成包玉剛紀念館。
包氏正屋樓房為6博7柱,外加檐楯,進深13米、通寬25.4米。其中中堂間面寬4.63米,牆上高掛着“履安堂”三個泥金大字,下方掛一副隸書堂聯。
上聯:虎踞龍盤稱雄世界光前裕後道履綏和
下聯:鳳翔燕舞慈範懿德人傑地靈居安納福
包玉剛卧室 包玉剛卧室
“履安堂”,內含包家原是做鞋帽生意的寓意,是包氏正堂,為包家會客,辦理婚喪、祭祀等大事的正廳,堂聯為鍾包村人所掛,上聯明寫船王包玉剛的輝煌成就,暗寓包氏經商理念與成功秘訣:穩健。惟因穩健,故迭經航業兇濤而履險如夷。下聯寫包氏家風,惟包氏先人的“慈範懿德”傳承後世,故能“居安納福”。
談起“履安堂”,也頗有故事。現所見的“履安堂”匾額在六十年代,曾一度丟失,後在八十年代末才尋找回來,重新懸掛於堂上。
二樓是包氏的起居卧房。包氏故居的樓梯寬度較窄。右邊為包玉剛的卧室,也是他當年結婚的婚房。如今的二樓傢俱齊全,且都按包氏故居舊時的格局佈置。其中最有紀念意義的當數那張虎騰腳、鑲嵌有象牙雕飾的“七彎涼牀”,質地考究,設計有七彎,牀欄向外延伸,囊括着梳妝枱等多件傢俱……它先後被賣到駱駝橋、鄞州、嵊泗等地,直至1984年才被相關部門贖買回來,送歸包氏故居。

鍾包村葉氏義莊

鍾包村 鍾包村
葉氏義莊保存完好,水龍會、儲糧房等風物依舊。
據考證,義莊為古代漢族社會風俗,始於北宋,即宗族所有之田產。仁宗時范仲淹在蘇州用俸祿置田產,收地租,用以贍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經營。
葉氏義莊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次年建成,1904年設義塾並首次招生,1906年更名為葉氏中興學堂,民國一年(1912年)更名為葉氏中興學校,民國五年(1916年)改為私立中興學校,至1949年改制停辦,改為社會糧庫。自其建立已有113年曆史,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整個建築背向西北面朝東南,極具軸線感,為左右對稱,磚木平層結構的清代建築羣。
葉氏義莊依舊書聲琅琅。每年節假日,葉氏義莊會定期開設國學班,讓周邊青少年兒童來此學習《三字經》《論語》《孟子》等經典國學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寧波幫精神。
在葉氏義莊的一個展廳裏,擺放着人力水泵、水桶等救火工具,牆壁上還畫着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救火場景圖。這是當年義莊水龍會的救火工具。在景區外牆外曾有一個瞭望台,來觀察周邊村莊有沒有存在火情,後來由於年久失修,拆除了。
當年,鍾包村的“水龍會”在莊市一帶首屈一指。那時,莊市街上的“水龍會”有兩台水龍,漢塘、萬嘉也都有水龍,但規模都不如鍾包村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旦發生火警,只要鍾包村的“水龍”趕到,就可撲滅大火,確保平安。當時參加救火的都是身強力壯的青年,而且都是固定義務制。過去農村都是石板路和田埂小道,狹窄不平,無法行車,這些笨重的“水龍”全靠人抬肩扛。 [1] 
參考資料